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肿(中医)

水肿(中医)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辛辣,湿热中阻,损 伤脾胃,脾失健运,湿聚为水 饮食失调,营养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水湿壅滞
《景岳全书》“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而 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痰 湿所致”。
病因
5、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 失常,水液泛滥肌肤 劳倦过度,久病产后,损伤脾肾
对内因的认识,主要与虚有关。
《灵枢》“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水溢则为水胀”

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焦等有关
“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故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诸病源候论》“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
血瘀也可以导致水肿发生,两者相互影响
《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 《脉经》“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先病水,后经断,名 曰水分” 《血证论》 “瘀血化水,也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阴水特征:身肿,腰以下甚,按之难起 脾阳虚症状
神疲肢冷 脘腹胀闷
舌质淡 苔白腻或白滑 脉沉缓或沉弱
脾阳虚衰
分析: •脾阳不振,气不化水,下焦水邪泛滥身肿,腰以 下为甚,按之凹陷难起 •脾虚运化无力胸闷,纳减,腹胀,便溏 •脾虚气血生化乏源面色萎黄,神疲肢冷 •阳不化气 小便短少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
鉴别诊断
与鼓胀相鉴别 水肿
病史 主证 次证 病位 心肾病史 局部或全身浮肿 面色晃白或灰暗 肺、脾、肾
鼓胀
肝病病史 腹部肿胀 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 肝、脾、肾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辨证要点
首辨阳水和阴水:
阳水 阴水
病因
病机 病势 肿的特 点 伴随症 状 病性
风邪、水湿

本病诊断?分型?治疗?
实脾饮组成
附子--温肾阳,助气化而行水 干姜--温脾阳,助运化而制水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 木瓜--醒脾而化湿 厚朴、木香、槟榔、草果--行气化湿
注意

本证需要与水湿浸渍区别。
脾阳虚衰是阴水,是脾阳不振导致水湿不运,正虚重, 邪实轻; 水湿浸渍是阳水,是水邪盛导致中阳不运,正虚轻,邪 实重;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疏凿饮子
使在里之水 从二便去
商陆--泻下逐水,通利二便 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水 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渗湿
羌活,秦艽,生姜--疏风解表
使在表之 水从肌肤 而泄
疏凿槟榔与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 赤豆羌艽泻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
脾阳虚衰
症状:阴水特征+脾阳虚症状
阳水症候:眼睑浮肿,继而波及全身 来势急, 伴有外感的症状。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哮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风热表证: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
风水泛滥
分析: •风邪外袭犯肺肺失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 出现小便不利,全身浮肿 •风水相搏,因风性轻扬 起病多在头面部
•风性善行数变 发展迅速


目的要求
了解水肿的概念;
熟悉肺、脾、肾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明确水肿病以阴阳为辨证纲领及其治法; 掌握水肿病的辨证论治; 了解水肿病出现水毒潴留危重证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临床以头面、 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表现的一
类病证。
体液


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为体 液。(占体重的60%) 分布

宋元以后,分为阴水阳水
“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
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此属阴水”

《素问》“平治于权衡,去菀陈 莝……开鬼门,洁净府”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后世对治水三法的发展
叶桂:“通表利小便,乃宣经气,利腑气,是 阳病治法;暖水脏,温脾肾,补后方以驱水, 是阴水治法 ”
张景岳:“凡治水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 先治气”
唐容川:“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祛 瘀血,则痰水自消”
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 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基本病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 利。

风邪外袭肺失通调,水道不通
疮毒内侵内归脾肺,输布失司
病因
2、疮痍内犯

肌肤疮痍,火热内攻,伤及肺脾 肺脾运化失司,通调失职,津液气化失常
《济生方》“年少血热生疮,变为水,肿满,烦渴, 小便少,此为热肿”。
病因
3、外感水湿

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寒邪水湿内侵,脾失运化, 水无所制,泛滥肌肤
《医宗金鉴》“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也”。
病因
4、饮食所伤
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浮肿,按之没指,溲短 湿困症有:
身体困重 胸闷 纳呆 乏恶
湿困症
舌苔白腻 脉沉缓
水湿浸渍
分析: •水湿壅滞肌肤 肢体浮肿不退 •水湿影响三焦、膀胱功能小便短少 •脾为湿困,阳气不得舒展身体困重、胸闷、纳呆、 乏恶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散合胃苓汤
五皮散组成

本病诊断?分型?治疗?
水肿的历史源流

《内经》称“水病”。
《金匮要略》称“水气病”。 《诸病源候论》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丹溪心法》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

中医认为水肿的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方面,二 者结合后发病。 对外因的认识,主要与六淫有关
风邪致病: 《素问· 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 … 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 其他六淫之邪致病 《医学入门· 水肿论阴阳》“阳水多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 气而见阳证… …或疮痍所致”
肾阳衰微
症状:阴水症候 肾阳虚证症候
腰部冷痛 四肢厥冷 怯寒神疲 面色恍白
舌淡,体胖,苔白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肾阳虚证症候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真武汤
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茯苓--健脾利湿
白术--健脾利湿
白芍--利小便,柔肝止痛,敛阴舒筋
生姜--温阳祛寒
瘀水互结
症状:阴水症候 瘀血症候
•邪在肌表,卫阳被竭恶寒发热,肢节酸重
偏寒

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咽喉疼痛,舌红,脉浮滑数
偏 热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麻黄--散风宣肺,利水消肿 石膏--清肺热 白术--健脾利水 草、枣、姜--调和营卫
湿毒浸淫
症状:
疮痍病史 阳水症候 实热症
疮痍病史:头颈、四肢疮痍或皮肤破 损 阳水症候:眼睑浮肿,继而波及全身 来势急, 伴有外感的症状。
皮肤瘀斑 腰部刺痛 血尿
血瘀症候
舌紫黯,苔白 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预防与调摄
1、饮食:低盐、优质蛋白普食,适当禁水
2、调情志,起居有时,预防感冒。
3、积极治疗痈疮、乳蛾、皮疹。水肿退后扶脾补 肾,助气化,免复发。
对水肿疾病的调养
“ 以 全 太 和 , 否 则 不 治 ” 而 死 , 当 绝 酒 色 , 却 盐 酱 , 戒 忿 怒 , 湿 作 满 之 药 , 尤 戒 针 刺 , 犯 之 流 水 水 肿 初 起 , 其 势 方 锐 , 最 忌 甘 温 助
肺失宣降,脾不健运 急
久病,阳水转化
脾肾亏虚,气化不利 慢
由上而下,肿处皮肤绷 由下而上,肿处皮肤松弛,按 急光亮,按之即起 之如泥 烦热、口渴、小便赤涩、不烦热、小便少但不赤涩,神 大便秘结 疲气怯 表、实、热 里、虚、寒
辨证要点
次辨病变脏腑: 肺: 脾: 肾: 心:
治疗原则
汗孔
“开鬼门”
鬼门?
茯苓皮--利水渗湿 大腹皮--下气行水 陈皮--理气和胃
桑白皮--肃降肺气,利水消肿
生姜皮--和脾降肺,行水消肿
湿热壅盛
症状 :阳水症候
湿热实证症候:
胸脘痞闷 烦热口渴
湿热实证症候
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舌苔黄腻脉沉数
湿热壅盛
分析: •水湿之邪阻滞经络肌肤 偏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 •湿热蕴结三焦胸脘痞闷 •水湿郁而化热,或由于湿热之邪引起烦渴,小便 短赤,大便干结
外感
外感水湿脾气受困 ,失于健运
饮食不节劳倦伤脾,土不制水
内伤
禀赋不足 久病劳倦肾气内伐 ,不能化气行水
水 湿 停 聚 泛 溢 肌 肤
水 肿
病因
1、风邪袭表

“风为六淫之长”,常兼寒夹热侵袭人体 导致肺失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等功能失调 风水相博,泛滥肌肤出现水肿
《景岳全书》“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 浮肿”。
病机

病理性质有阳水、阴水之分

水肿日久,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 则多迁延不愈
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阴水出现变证:眩晕、水凌心肺、癃闭、关格

诊断
1、病史:
水肿患者常有乳蛾、疮毒、紫癜等病史
2、症状、体征:
可从眼睑或下肢肿起,再到四肢全身,可有腹胀、气促 严重的可见 尿闭 恶心呕吐 抽搐 神晕 谵语
净府? 去菀陈莝?
膀胱
“ 洁净府”
“ 去菀陈莝”
活血化瘀
上下异治 阴阳分治
上半身肿—发汗 下半身肿—利小便 阳水:发汗、利小便、攻逐,祛邪为主
阴水:健脾、温肾,扶正为主
活血化瘀
病久入络者
分证论治
风水泛滥 阳水 湿毒浸淫
水湿浸渍 湿热壅盛 脾阳虚衰 肾阳衰微 阴水
瘀水互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