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概述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小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山东郓城县)人。

他的生卒年限,以前一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

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一部《小儿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儿科学贡献很大。

钱乙的生平事迹和他的生卒年限考有5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乙的生平事迹并考证他的生卒年限,这5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方技》记载的钱乙传;钱乙自己曾经为当时一位儿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的跋言;钱乙的学生阎季忠(又作孝忠)在辑成《小儿药证直诀》时写的序文;以及《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上有关钱乙的记载(图为钱乙)。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方技》记载的钱乙传,内容文词大致相同。

说是钱乙的父亲擅长医术,而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

当钱乙3岁的时候,他父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一去不返,母亲又去世,年幼的钱乙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氏家中。

钱乙年龄稍为长大时,跟随吕氏学医,30多岁的时候,他把父亲寻了回来,又过了7年,父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乙已是40岁左右的人,他以一部名叫《颅囱方》的小儿科书籍在山东行医,声望很大,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于给宋神宗的子女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而又提升为太医丞。

并说他享年82。

元丰年间,也就是刘跂得中进士的时候,他能为钱乙写传,而说仲阳享年82岁,那末钱乙卒于刘跂之先,这就没有疑问,而刘跂是卒于政和末年(公元1117年),所以钱乙的卒年就不会在公元1117年了。

至于《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上说:"乙在宣和间以巫方氏颅囱经治小儿,甚著于时",考宣和间是在公元1119一1195年,那时钱乙已经去世,这就是显然的错误了。

再根据钱乙自己写的文章,他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言时说,自己"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当时是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年)。

再以阎季忠辑《小儿药证直诀》时写的序文中所说,由于幼年多病,屡经钱仲阳治愈,阎季忠说:“余五、六岁时病惊疳……皆仲阳拯之良愈,是时仲阳年尚少,不肯轻传其书,余家所传者,才十余方耳。

大观初……而仲阳老矣,于亲旧间始得说证数十条。

后六年,又得杂方,盖晚年所得益妙”。

阎氏是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写这篇序文的,说明了阎季忠幼年患病时由钱乙治愈,而钱乙当时还在少年,犹未成名,到了大观初年(公元l107年),仲阳已老,复指出后六年又得杂方,是仲阳晚年的医方,因此知道公元1113年该是钱乙的卒年,同时也可以把阎氏说的"后六年又得杂方",是指公元1113年钱乙去世后六年,又得杂方,从而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阎季忠以晚辈的身份辑成《小儿药证直诀》刊行,并写出序文。

于是根据钱乙享年82来推算,他的生卒年限就可以肯定为公元1032-1113年。

更可以说明钱乙在40岁左右“始以颅囱方著山东”,50岁左右(元丰中)为治愈统治者神宗的子女有功而为翰林医官,继则提升为太医丞,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年)钱乙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言时,已经62岁,所以他说“专一为业,垂四十年”,正因为钱乙在20多岁(年尚少)已经开业行医,而真正成名则在40左右以后的事。

《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学上的贡献《小儿药证直诀》的辑成,正是由于阎季忠对钱乙在学术上的崇拜,何况自己幼年多病,都是钱乙为之治愈,早已有心收集钱氏方药,终于在宣和元年以晚辈的姿态,完成这部著作,这是按照钱乙的丰富临床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全书一共三卷。

上卷记载了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所谓“脉证治法”,除了提出简要的脉法外,指出钱氏特别重视“望诊”,正因为小儿患病时“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小儿的机体还是“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而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这些对辨证论治就有它的特殊之处。

何况幼小儿童还不能语言,即使能语言的儿童,亦往往是词不达意。

中卷是“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是我国有名的古代小儿科病历,记载了儿科的常见病和传染病,描写了23种病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下卷记载了“诸方”,这是钱乙在临床实践中创制的很多方剂(图为《小儿药证直诀》书影)。

如《小儿药证直诀》中卷里面对麻疹的记载:“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

又描写一例百日咳的记载:“杜氏有子五岁,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气,又时长出气”。

而且钱乙是提出“惊风”名词的第一人,他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根据临床的表现,把惊风分为急、慢两种,认为急惊风是“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认为慢惊风是“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瘈疭(qlz6ng抽动),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

从此,后世儿科医家对惊风的病因病理,都循着钱氏的立论。

《小儿药证直诀》下卷里面所载的“诸方”正是钱乙创制了多种疗效可靠的方剂,如治疗肺热、咳嗽、气喘的“泻白散”和清心火,利小便的“导赤散”以及治疗脾虚腹泻的“白术散”等,直到现在还常被医家所采用。

所以,我国医学历史上出现了小儿科专家,应该说是从钱乙开始。

阎季忠在辑成《小儿药证直诀》时,还在书后附写了《阎氏小儿方论》。

他说,由于家里的孩子多病,用钱氏的方药,取效如神,于是再进一步研究各种方法,很有心得,比如小儿的惊风、疳积等病证,又补充了钱乙尚未完备的地方。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的最后,还附录了董及之的著作《小小斑疹备急方论》,这是一部讨论小儿天花的专书,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年)钱乙曾为这部书写了跋言,说是“及之出方一帐示予,予开卷而惊叹……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认为董及之是一位学术精湛的青年医家而表示钦佩。

可见钱氏并不因为自己“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已经是年高望重的“翰林医宫太医丞”而骄,还是积极鼓励青年后辈,这是有非常可贵的治学精神!钱乙,字仲阳,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

俶纳土,曾祖赟随以北,因家于郓。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钱乙,字仲阳,祖籍是钱塘人,他的家族与吴越时的国王,钱镠有宗属关系。

宋太宗,平定江南时,钱乙的曾祖父钱赟,随着钱俶归宋,家庭随之北迁。

于是就安家在,今天的山东省郓城县。

钱乙的父亲钱颢,擅长针术,嗜好饮酒,又喜欢外出远游。

突然有一天他隐姓埋了名,向东行到了海上, 就一去不归了。

当时钱乙才只有三岁,而母亲在父亲东游海上之前,就己故去了,同父亲的双胞妹,嫁给了一位姓吕的医生, 钱乙的姑母哀怜他孤弱,就把钱乙收为养子。

钱乙逐渐长大了就开始读书,跟吕君学习医术。

姑母将死时,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

钱乙号叫哭泣, 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往返寻找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又过了几年, 才去迎接他父亲归家。

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都很惊叹,感慨激动地为此事流下眼泪,很多人都赋诗赞颂钱乙,寻亲迎父的事。

七年之后, 他父亲以寿终告亡,钱乙按照礼法办理丧葬之事。

钱乙事奉养父吕君,就像事奉亲父亲一样。

养父吕君死了,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安葬守孝,又为吕君惟一的女儿办理了婚嫁之事,每按照年节时,他都去凭吊吕君,伺待自己的血亲一样。

乙,始以《颅方》着山东。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瘲国医未能治。

长公主朝, 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 入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

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天子悦其对, 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

自是戚里贵室, 逮士庶之家, 愿致之, 无虚日。

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俄以病免。

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

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钱乙最初,以小儿病在山东闻名。

宋,神宗元丰年间, 皇帝的外甥女有了病,而召钱乙为她诊治,而被治愈有功,长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 特例赐给他红色的六品官服。

第二年,神宗皇帝第九个儿子,仪国公,又得了手肺足抽筋的病。

而太医院里的医生没给治愈。

长公主朝见神宗时, 禀报说,钱乙虽出身在民间,但他有奇异的医术,帝就宣召,让钱乙入宫。

钱乙给皇子,服用了“黄土汤”之后,而获愈。

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并在众人面前给以表扬,而且又问他,用“黄土汤”为什么能治这种疾病?钱乙回答说:我采取以土去抑制水, 这样木才能平复,这风很自然的就被控制住了。

( 注:瘈瘲病(手足抽筋、振颤类)多属于风邪,因为脏属肝木(木为风)而犯脾,才会得瘈瘲这类病。

所以在治疗上,勿须平肝木(之风)。

黄土汤的作用,恰恰是温阳健脾。

脾属土,脾土旺即能制胜肾水,肾水受制,则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自已。

)况且前几位医家们的治疗,已接近了痊愈,我来治疗,是恰逢皇子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