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笔记》1 中医诊断学——-是从整体出发,应用中医理论体系,识别病症,推断病情,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助;以常达变3 司外揣内——“既从外知内”。
4 见微知助——通过微小变化可测知整体情况。
5 以常达变——从正常中发下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认识疾病的本质。
6 中医诊断学的三大特点——审察内外;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7 诊法合参——又称四诊合参,四诊并用,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知料。
8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要想临证多,熟读王叔和。
9 精与神的关系——精能生神,神能与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反之精衰则体弱,体弱则神疲。
10 望神的重点——目光﹑表情﹑动态。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分广义与狭义,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生命;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即精神。
11 假神——是危重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貌似有神,实际是临终前的欲兆。
表现为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忽而声音清亮突然全红如状,食欲突增。
12《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3 五色主病——青:主寒,主痛,主瘀,主惊风;赤:主热,赤甚主实热,微赤主虚热;黄;主虚,主湿;白:主虚,主寒,主脱血,主脱气;黑:主肾虚,主寒,主痛,主瘀血,主水饮。
14 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如久红带白,游移不定,多为年虚阳外越之真寒假热证的病证的危重。
15 肥多痰多湿,瘦人多阴虚火旺。
【六味地黄丸】(六味滋肾阴,精亏形体瘦,地八山山四,丹茯泽泻三)16 头为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背为胸之府;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骨为髓之海;脉为血之府;胆为中精之府;三焦为孤府。
17 五轮学说——目的内外眦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珠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瞳人属肾称“水轮”;眼胞属脾称“肉轮”。
【益气聪明汤】(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18 望目——目眦淡白是血虚;目眦赤痛是心火;目眦肿痛是湿热;白睛发红是肺火;白睛发黄是黄疸;眼胞红烂是脾火;眼胞晦暗是肾虚;眼窝凹陷是津伤;眼突而喘是肺胀;颈肿眼突是瘿病;单眼突出是恶候;针眼眼丹是麦粒;瞳人缩小是肝或;瞳人扩大是危候;横目斜视是肝风;睡中露睛是脾虚;双睑下垂是肾虚;单睑下垂是脾虚。
19 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耳为宗崴之所聚。
【四逆香佛二花汤】(四逆香佛二花汤,不忘芩丝再此方)20 鼻流清涕是风寒;鼻流浊涕是风热;久流浊涕是鼻渊。
【柴胡枳桔汤】(柴胡枳桔汤,四逆去草帮,桔杏青陈皮,瓜薄苏芩尝)21 唇色主病——唇色淡白是血虚;唇色淡红是虚寒;唇色深红是实热;深红而干是津伤;红肿而干是热极;樱桃红色煤气中毒;唇色青紫是瘀血;唇色青黑是寒极。
22 鹅口疮——婴儿满口白斑如雪片称鹅口疮,属湿热秽浊,蕴结心脾。
23 望齿龈——牙龈淡白是血虚;牙龈红肿是胃火;牙龈出血是胃火;出血不痛是肾虚;睡中齿是胃热。
【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全,或以石膏平胃热,口疮吐纽及牙宣)24 望咽喉——可诊察肺,胃,肾的病变;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足少阴肾经循咽喉。
25 乳鹅——咽喉一侧或两侧红血红疼痛溃烂后有黄白色的脓点,属肺胃热盛。
【疏风清热汤】(疏风清热汤,蝉蜕片姜黄,僵参元大黄,再加薄荷尝)27 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物如瘤,随吞咽上下移动,属肝郁气结与地方水土有关,【淋巴累疬经验方】(淋巴累疬柴当芍,青陈瓜蒌此方妙)28 《内经》云:“痹者闭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儿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起胜者为痛痹;湿起胜者为着痹。
29阳水——发病急,来势猛,水肿先从头面眼睑开始,然后遍及全身,以腰以上肿甚为特点。
(风,实,肺)30水液在体内的代谢:“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31《内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越婢汤】(越婢汤用姜草枣,麻黄石膏加之好)32阴水——发病缓慢,来势虚,水肿先从足部开始,然后遍及全身,以腰以下肿甚为特点。
(虚,脾,肾)33斑疹——点大成片,平推于皮肤之下,摸之不碍手,是谓斑;点小如粟,色红高起,是谓疹。
(斑出于胃,疹出于肺)34辨痰——痰白而稀是寒痰;痰黄而稠是热痰;痰稀有泡是风痰;痰白量多是湿痰;痰少而粘是燥痰;痰中带血是肺热;咯吐脓血是肺痈;口流清涎是虚寒;睡中流涎是食积。
35下痢脓血是痢疾,便黑如油是远血;便血鲜红是近血;先血后便是近血,当归赤小豆汤主之;先便后血是远血,黄土汤主之。
【当归赤小豆汤】(当归赤小豆,近血此方良);【黄土汤】(黄土汤将远血医,芩胶地术附甘随)36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37问小便——小便清长是虚寒;尿多口渴是消渴;小便短赤是实热;尿多浮肿是水肿;尿有余沥是肾虚;小便失禁是肾虚;夜尿频多是肾虚;睡中遗尿是肾虚;【缩泉丸】(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38虎口三关法——风,气,命三关。
小儿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39透关射甲——小儿食指脉络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
病更凶险,预后不良。
40三关测轻重——风关为轻;气关为重;命关更重。
41纹形主病(浮沉分表里)——脉络浮主表;脉络沉主里;纹细主虚证;纹粗主实证;脉络长主病进;脉络短主病退。
42纹色主病——纹色紫红主内热;纹色鲜红主外感;纹色青主风主痛;纹色淡白主脾虚;纹色紫黑主血络闭郁病危之象。
43浮沉分表里,纹色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44舌诊的临床意义——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病位的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指导处方的用药。
45舌体以五脏来划分——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属肾;舌边肝胆(左肝右胆)用于杂病的诊断。
46舌色主病——淡白舌主虚主寒主气血两虚;红舌主热证,鲜红起芒刺,属实热证;鲜红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属虚热证;绛舌主外感内伤主外感热入营血主内伤阴虚火旺或瘀血;紫舌主瘀主寒亦主热;青舌主寒凝阳郁或有瘀血。
47舌形主病——苍老舌属实;细嫩舌属虚;胖大舌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肿胀舌主心脾有热或饮酒热毒上攻或为中毒;瘦薄舌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红星舌主热毒炽盛,热入血分;芒刺舌主邪热亢盛;裂纹舌主病有3:1是热盛伤阴;2是血虚不润;3是脾虚湿侵;镜面舌主胃气胃阴两伤;齿痕舌主脾虚湿盛;重舌主心火上炎;舌下脉络多见气滞血瘀。
48苔质主病——薄苔主表证;厚苔主里证,主痰饮,主食积;滑苔主寒主湿;燥苔主热盛伤津;腐腻苔主痰主湿主食积;剥脱苔主胃气胃阴两伤。
49苔色主病——白苔主表证主寒证;黄苔主里证主热证;灰苔主里热证亦主寒湿证;黑苔主里证亦主热极主寒盛(主肾虚)50观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气的深浅;观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存亡;观舌苔的腐腻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观舌苔的偏全可知疾病之所在;观舌苔的剥落可知胃气胃阴的存亡;观舌苔的消长可知疾病的进退预后。
51金实不鸣——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或痰湿壅滞,肺气不宣,出现的音哑或失音,多属是实证为新病。
52金破不鸣——由于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津,出现的津苦肺损,声音难出的音哑或失音多属虚证为旧病。
53《伤寒》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微,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55谵语——由于热扰心神,出现的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实证。
56有关咳喘的名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咳嗽不止于肺,但不离乎于肺;六气皆令人咳,风寒居多。
57培土生金法——通过补脾气达到补肺气的一种方法,用于脾肺气虚证。
(咳嗽遗尿方,六君子汤,麻杏石甘汤)58哮与喘的鉴别——喘促喉中水鸡声,谓之哮;气促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59《金匮》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60辨咳嗽——咳声紧闷是寒湿;咳声清脆是燥热;咳声不扬是肺热;咳而无力是肺虚;咳声重浊是风寒;咳声如犬是白喉;夜间咳嗽是肾虚;天亮咳嗽是脾虚。
61反胃——又称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属脾肾阳虚。
【大半夏汤】(大半夏汤人参蜜,朝食暮吐补中虚)62呃逆——又称“月”俗称“打饱呃”是胃气上逆,气从咽喉冲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因其呃呃连声,故称呃逆。
【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党参姜。
呃逆因寒中气伤)63辨呃逆——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属实属热;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属虚属寒;久病重病,呃逆不止,胃气衰败;新病闻呃,非火即寒;久病闻呃,胃气欲绝。
【平胃散】(平胃苍术陈朴草,燥湿键脾疗效好)64古人云:“噫这,饱食之气,即嗳气也。
”【旋覆代蜇赭汤】(旋覆代赭用党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益胃降逆化痰痞)65辨气味——口出臭气,宿食内停;口出秽气,胃中有热;口中异味,消化不良;屁出酸臭,食滞内停。
66十问歌——1问寒热2问便3问头身4问汗5问饮食6问胸7聋8渴俱当辨9问旧病10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偏偏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67问寒热——有四;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68四个久——久病入络;久病入血;久病及肾;久病及虚。
69五个一分——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白苔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存得一分血便保一分命。
70七症一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眩。
71恶寒发热的类型——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
(表虚证)72潮热的类型——1是阳明潮热(日晡潮热);2是湿温潮热(午后潮热);3是阴虚潮热(夜间潮热)。
73壮热——病人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称壮热(白虎汤)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粳入。
74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的,称为潮热。
75阳明潮热——由于邪热结与阳明胃于大肠,日晡热甚,兼有腑脏便秘属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
76湿温潮热——由于湿热遏伏,出现的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身困重(甘露消毒丹)。
77四大—黄症—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白虎汤主之78阴虚潮热——又称阴虚发热,夜间潮热,自感热从骨内向外透发,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六味地黄丸)。
79气虚发热——用“甘温除大热”(神中益气汤)。
80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
81辨汗——表证有汗,表虚证;表证无汗,表实证;里热汗出,里热证;里证无汗,津血亏耗;自汗,气虚阳虚;盗汗,属阴虚;绝汗,亡阳亡阴;战汗,正邪交争;但头汗出,上焦热盛;半身汗出,风寒阻络;手足心汗,阳明热盛;心胸汗出,多见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