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寄魂物信仰看藏族生命观_李艳慧

从寄魂物信仰看藏族生命观_李艳慧


原始人对逝者的灵魂进行种种祭祀。可对于寄存在他处的 或者放到玛尼堆上可以使头发受到保佑。甚至避免头发被敌
对人不会以作为的方式进行伤害的活者的灵魂则不会用祈 人拿去后对自身造成伤害。生活中注意不对其伤 中就有“将仇敌的头发或指甲包在一片纸内悄悄地放在寺院
些禁忌和信仰,源于一种接触巫术的观念。接触巫术认为事 各个民族通行的一种做法。同时另一个表现就是对于藏文
物一旦接触过,他们之间将一直保留着某种联系,即使他们 和写有藏文的纸条的尊敬。写有藏文的字条不可以扔到地
已相互远离。在这样一种交感关系中,无论针对其中一方做 上,更不允许进行践踏,可见对于文字的尊敬。而这种尊敬
微不足道,人们更容易寄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例如灵魂。 物信仰的体现。
所以,寄魂物观念在青藏高原流传更广,时间更长。时至今
(二)藏族社会其他寄魂物信仰
日,还有很多遗存,并具有了藏族的特色。例如在许多藏族
1. 丧葬中遗物的处置
人的观念中,他们的寄魂物是一种树木或一种动物。在这种
丧葬仪式中有一项是关于逝者的遗物的处置,在大多
但这正是他们一种高级信仰的体现,是超越简单的灵
收稿日期:2011-12-27 作者简介:李艳慧(1985- ),女,河北石家庄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专业2009级研究生,主要从事藏族民间信仰和 民俗文化研究。
107
李艳慧:从寄魂物信仰看藏族生命观
藏 魂崇拜的;是他们尝试改变自然的一种尝试,至少是他们试 周岁的时候进行,有的家庭还要进行宴请,表达对剪胎发以
什么事,都必然会对其中另一方产生同样的后果。例如在印 不仅仅是对于知识、文化的尊敬,更重要的是他们坚信在文
度、泰国等国家均有诅咒他人时将被诅咒的人的头发、指甲 字上寄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是不允许被践踏
或者其他随身物品收集进行类似巫蛊的活动。
的。由此可见,文字甚至可以看成是整个藏民族的寄魂物。
仍未消逝的、让人敬畏的灵魂,而在寄魂物中的魂则主要是 上。所以在藏区经常可以看到在小孩肩上或者背上别着叮
保证人生命继续的灵魂。人死后的灵魂因为脱离了人体,反 当作响的一簇东西,有铃铛、有经文、其中不少还有和经文
而更自由,具有了更大的能力。而附着在寄魂物上的灵魂, 一起缝在布里的胎发。
其主要作用就是使寄主不受伤害,仅为防守。所以一般前者
同时恩格斯指出:“如果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 续活着,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 产生灵魂不死观念”[5]在这种灵魂不死观念的主导下,人们 认为即使肉体死亡,灵魂也一样继续存在。说明在原始人的 观念里肉体与灵魂两者是分离的。可同时又认为这个灵魂 会受到巫术的影响,对于灵魂的破坏会使肉体受到伤害甚 至死亡。必须制定一系列的禁忌,以保证其安全。为什么此 时灵魂与肉体的安全又有了直接的因果关系?看起来这似 乎是原始人智力低下导致的一种自相矛盾。
害,同时还要提防敌人进行破坏,进而保证自身的安全。而 护法神殿怒相神灵的法座下。此后,试图伤害别人的人祈祷
且,日常有所寄居的灵魂比飘忽不定的逝者的灵魂更容易 这位神灵伤害甚至杀死仇敌。”[8]可见这种妥善处置头发的现
控制。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的力量更 象是一个具有民族普遍性的民俗事象。追其原因,就是寄魂
的寄魂物,就告知此人将此马与其他的马隔离开来,好生喂 仰中,人死后,所有的日常性的东西是要扔掉的。因为这些
养,除了主人和僧人外,其他任何人不得骑乘。同时寄魂物 东西上面附有先人的灵魂,若不清理干净,则先人不能安心
对一个人来说犹如血统可以代代相传,显然这是图腾信仰 投胎转世。像这个寄魂物就直接关乎下辈子的去留,更得重
存在着关于胎发的种种仪式。在甘肃甘南地区,剪胎发是在 看出,尤其是在《格萨尔王传》中保存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
108
李艳慧:从寄魂物信仰看藏族生命观
关于寄魂物的描述。例如传说格萨尔为了击败丽江王,先杀 了此王的寄魂物,七头熊,然后击败了丽江王。
三、藏族的寄魂物信仰及生命观
(一)与宗教的联系更为紧密 藏族的寄魂物信仰更多的是原始宗教苯教的一种遗 留,因为苯教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万物有灵的观念。这种观念 一直影响到今天,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程度。 可为什么在青藏高原这种观念就可以统治千年,尤其 是在佛教传入之后,不光没被佛教缜密的逻辑推理摧毁,反 而迫使佛教也接受了这种观念,以至于一些僧人会参与到 寄魂物的选择、解释、驱灾禳祸的活动中去?原因固然很多,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对 于自然灾害的极低的抵御能力,使人们无论怎么努力也无 法摆脱自然的左右,以至于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只能是讨 好!祈求生命得到大自然庇佑的介质就是寄魂物,这个他们 能够看见、摸到、作用于其上的东西。用时髦一些的话说就 是的找到了心理暗示的方法。而如果这种原始性的寄魂物 信仰得到了占统治地位的制度宗教的承认后,在信众的心 里似乎就更具有了灵验性和权威性;而佛教将这种原始信 仰吸收进来以后,也更为牢牢地抓住了信众们的心。 同时,佛教中大量的神职人员,通过一些宗教仪式仪 轨,包括做某些法事、卜算、起名、改名等行为,为这种信仰 的合理化和普遍化提供了方便之门,提供了智力支持。 所以,藏民族的寄魂物信仰与宗教就有着必不可少的 联系,并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二)有明显的等级及身份匹配观念 寄魂物的选择与寄主的身份是相联系,而不是随意、 没有规律的。 例如“国王或贵族的魂居动物通常是虎、狮、象或熊, 凡人的魂居物大多是马、骡、绵羊、公牛、牦牛等等。”[10]同 时,一般反面形象的寄魂物亦多为恶的形象,多为脏的、丑 的、怪物的。而相反的。格萨尔王等正面形象,代表光明、正 义等,所以他们的寄魂物一般是人们看到后至少不会反感 的,甚至通过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称颂,使人们心生喜爱。我 觉得这也是身份匹配观念的一种体现。 同时对比《格萨尔王传》与民间故事中关于寄魂物的 描写可以看到,因为《格萨尔王传》是描写英雄、战争等大人 物、大场面、大事件的英雄史诗,所以其中人物的寄魂物也 就不由自主地具有一定的数目上的和形体上的规模性。例 如在《格萨尔王传》中经常会出现寄魂森林、寄魂海、寄魂山 等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庞大的寄魂物。而在以描写老百 姓或者相对于英雄地位低一些的人物生活为主的民间故事 中,主人公的寄魂物就更有生活的气息。例如一般的民间故 事中,主人公如果仅是一个不成系统的小故事中的一个 “小”英雄,那他的寄魂物一般就仅仅是一个纺锤或石头,甚 至于一颗羊粪蛋。如果把它的寄魂物说成是某一座高山或 者一片森林,则有一些他承受不起的味道,就好像他瘦小的 身躯上压着一个巨大的光环,在藏族的观念里是极为不相 匹配的。 这一种匹配观念在藏族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多有 表达,例如从藏族的名字,尤其是在古代阶级社会各阶层人 民的取名上更为明显。在藏族古代社会作为农奴的父母给 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很注意名字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例如 有些贵族将领地或职称加在名字前,以显示其地位或家世 而在当代藏族作家的小说《齐毛太》中关于主人公— ——齐毛
研 预的手段。其功能性超过了对灵魂进行简单的讨好和守护 的第一个三日,是个极好的日子。对于三月十五则是源于
的阶段,而是上升到了通过对灵魂进行作用使其直接服务 《格萨尔王传》。传说某年三月十五的时候,天气极好,格萨
于自己的阶段。例如利用敌人的寄魂物来置人于死地。
尔王分外地高兴,他在这一天给他的宝马剪了马鬃。沿袭到
选择比较隐蔽的,不易被敌人发现的地方或动植物身上。
墙缝里,或者是放到山上的玛尼堆中的习俗。根据对一些来
这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原始人心里的一种反映:人死后 自安多地区的女性的访问,她们的家乡亦有类似的习俗。其
的灵魂可以保佑或伤害到活着的人,所以,为了趋利避害, 出发点都是类似于,将头发放到干净的地方,使其不受沾染,
在青藏高原,千万年以来由于交通、气候等原因使其 原始崇拜、传统观念保留着比其它地域更为强盛的生命力。 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在青藏高原上还存在着大量关于寄魂物 信仰的文化遗留。当然,在世界各地的各个时期几乎都存在 过关于寄魂物的种种禁忌和信仰,在中国古代更有无数的 典籍资料进行过记述,可今天像藏族社会一样仍虔诚遵守 种种禁忌的却已不多见。所以,本文通过对寄魂物这一传统 民俗事象的研究,以之为切入点,探访藏民族的内心世界及 其生命观念。
第 23 卷 第 2 期 2012 年 4 月 VOL.23 NO.2 Apr.2012
从寄魂物信仰看藏族生命观

李艳慧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信仰可以在一定层次上反映出特定人群关于生命、社会、自然的观念。本文即试图通过对藏民族寄魂物信仰的某些
表现、行为、规律的研究,以期窥到藏民族的内心世界,进而探讨其独特的生命观念。

寄魂物中的魂虽与一般的灵魂不死观念中的魂没有 本质区别,都是人身体里的那个“可见可不见的小人”,可有
民间,人们就在这一天给新生的小孩子剪胎发。并且剪掉的 胎发也是不能随意舍弃的,一般是将胎发攒成一个类似于
时有细微的差别的。例如灵魂不灭中的魂灵一般指人死后 乒乓球大小的小球,放到护身符中带到身上,或者别到衣服
的一种遗留。[7]
视。从某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寄魂物的另一方面的反映。
二、从发爪信仰看藏族的寄魂物信仰
2. 文字寄魂物 例如黑巫术中有一种通行的方法是把被害人的名字
人们最熟悉的寄魂物莫过于每日打交道的头发和指 和年龄连同一些厉害的咒语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折叠起来
甲。发爪信仰主要是指对于头发、指甲,甚至一些体液的一 塞进靴子里,踩在施行巫术的人脚下。[9]这似乎是世界各地

关键词:寄魂物信仰;藏族;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B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2-0107-03
On Tibetan Life 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orcux Belief
LI Yan-hu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