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道路设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第1章道路概况 . (1)1.1概述 (1)1.2设计依据 (1)1.3设计标准 (1)1.4自然条件 (2)1.4.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4.2工程地质 (2)1.4.3气象 (2)第2章道路设计 (3)2.1平面设计 (3)2.2纵断面设计 (4)2.2.1竖曲线设计 (4)2.3横断面设计 (22)2.3.1机动车车道数和宽度 (22)2.3.2非机动车车道宽度 (23)2.3.3人行道宽度及铺装 (24)2.3.4设施带及绿化带 (26)2.3.5路拱设计 (27)2.3.6方案比选 (28)2.4路基设计 (29)2.4.1工程地质概况 (29)2.4.2一般路基设计 (29)2.4.3特殊路基设计 (30)2.4.4路基检测 (30)2.4.5路基施工沉降量及抛石挤淤泥深度 (31)2.4.5路基土石方量 (31)2.4.6土石方调配 (31)2.5路面设计 (33)2.5.1路面结构层 (33)2.5.2轴载分析 (34)2.5.3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37)2.5.4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 (37)2.5.5确定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和劈裂强度 (37)2.5.6根据设计弯沉计算路面厚度 (37)2.5.7验算各层层底弯拉应力 (40)2.6交叉口设计 (42)2.6.1交叉口形式 (42)2.6.2交叉口平面设计 (43)2.6.3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47)2.7照明设计 (51)2.7.1照明参数 (51)2.7.2路灯及照明管线布置 (52)2.8排水设计 (53)2.8.1排水系统的选择 (53)2.8.2雨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 (55)2.8.3管道选材及平面布置 (56)土石方量计算表 (57)结束语 (63)致谢 (64)参考文献 (65)第1章道路概况1.1 概述慈溪经济开发区湾新区位于省慈溪市北部沿海,距慈溪中心市区约12公里,地处建设中心的湾跨海大桥东侧。
作为湾跨海大桥的“南桥头堡”,“新区”将融入、、2小时的交通圈,具有明显的区域拉动优势,这里将建设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工商名城、市北部的经济中心”,一座“生态旅游城市”。
兴慈一路位于慈溪经济开发区湾新区,是规划中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主干路,规划道路红线宽43.5m,建筑红线宽50m。
本设计路段围为:起点:K2+127.34,坐标为(X=54576.7714,Y=83040.0558)起点:K3+443.61,坐标为(X=55744.8904,Y=83646.7391)1.2 设计依据1、慈溪经济开发区湾新区规划及现状地形条件2、《道路勘测设计》(人民交通第三版少伟编著)3、《路基路面工程》(人民交通第二版栗振锋素梅编著)4、《城市道路设计规》(CJJ37-2012)5、《公路施工技术与管理》(人民交通魏建明编著)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GB 50220-95)7、《城市道路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徐家钰编著)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9、《公路沥青路面技术规》(JTJD50-2006)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JTJ034-2000)1.3 设计标准道路设计等级为城市次干道Ⅰ级,按照国家规及当地规划情况取计算行车速度50km/h ,25km/h(交叉口),道路规划红线为43.5m,建筑红线宽50m。
1.4 自然条件1.4.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兴慈一路地处湾冲积平原,属海滨冲积地质单元,地形较为平坦,鱼塘、沟渠密布,表层覆盖有0.8-1.5米厚的冲填土层,该层在鱼塘、沟渠密布处上覆有0.2-0.5米厚的淤泥,其它地段顶部有0.3米左右的植物层。
地面标高一般在2.0-2.8米之间,地表水十分丰富,地下水埋藏较浅,稳定水位在地表以下0.0-1.2米之间。
1.4.2 工程地质根据岩土工程报告,区域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分布为:1、冲填土:灰黄色,稍密状,高压缩性,粉粒含量很高,表层0.2-0.4米为耕植土,富含植物根茎。
该层全场分布,一般厚度0.8-2.0米。
2、粘质粉土:灰色,稍密状,饱和,中压缩性,以粉粒为主,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
该层全场分布,一般层厚0.4-5.3米。
表层冲填土具有高压缩性,力学强度较差,不适宜做路基的持力层,下卧的亚粘土承载能力相对较高,地基土承载力容许达120kpa,可以作为路基基础的持力层。
1.4.3 气象本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暖湿润,气候变幅小;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降雨分布不均,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年平均温度15.5-17.0℃,最高月平均气温(7月份)为28.2℃,最低月平均气温(1月份)为3.9℃。
年平均降水量(雨、雪、冰雹)1272.8毫米。
第2章道路设计2.1 平面设计城市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称为道路平面。
本路段的平面定线要受到道路网的布局、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和沿街已有建筑物位置等因素的约束。
平面线形只能局限在一定围动,定线的自由度要比公路小的多。
定线是在道路规划路线起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
它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为达此目的,选线必须由粗到细,又轮廓到具体,逐步深入,分阶段分步骤地加以分析比较,才能定出最合理的路线来。
对于城市道路或平原地区,由于城市交叉口多、地下管线多,则应首先考虑敷设以直线为主的线形。
考虑本路段路线的选定主要取决于慈溪经济开发区湾新区干道网及红线规划,根据慈溪经济开发区湾新区规划要求以及当地的地形和地理条件,路线选定为南北走向,道路沿线依次与起点、滨海二路、终点相交,跨越中心横江规划河道。
整条道路,除在交叉口处设圆曲线外,全线不设平曲线。
本路段全长1316.27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43.5m 。
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通畅、安全、迅速、经济和舒适,必须合理地设置交叉口处圆曲线的半径。
由于该路段地处开发区,两侧建筑物尚未完全开工,本路段不设超高,以免与建筑物标高不协调而影响街景美观。
表2-1 平面交叉圆曲线最小半径本路段与滨海二路交叉口处设计车速为V=25km/h ,根据规要求,取城市道路常用的横向力系数µ=0.15,交叉口处车行道的平均横坡度i横=0.015,代入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公式,转角圆曲线半径计算如下:()()222529.81271270.150.015R m i V μ===++规中的规定为推荐值,为使设计线形和顺,与滨海二路交叉口处各路口圆曲线半径均取35m ,计算交叉口圆曲线各要素见表2-2。
表2-2 交叉口圆曲线要素计算表2.2 纵断面设计通过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称为纵断面。
在设计本路段时,以车行道中心线的立面线形作为基本纵断面。
该路段地处平原地区的,设计的坡度时应尽量经济合理,填挖不能太大,应此坡度不能太大,如果不能满足排水要求,在纵断面图上做街沟设计。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容,是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大小、当地气候、海拔高度、沿线地形、地质、土壤、水文及排水情况,具体确定路线纵坡的大小、纵坡转折点位置的高程和竖曲线半径等。
2.2.1 竖曲线设计该路段由起点标高、滨海二路、终点、及中心横江桥的桥面标高控制,结合《慈溪经济开发区湾新区(九塘—十塘)水利规划》道路防洪最低竖向标高3.36m,以满足路基最小填土高度、降低工程造价为原则,综合考虑行车条件、防洪标准、路面排水、管线敷设的要求,进行纵断面设计。
对于设计道路的纵断面拉坡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通过调整道路中线纵坡,满足道路排水要求,避免设置锯齿形街沟。
参照沿街建筑物出入的地坪标高,尽量不改动各控制点标高,可能会出现缓坡,需要设置锯齿形街沟。
第一种方法具有施工简便,雨水管设置方便等优点,但是试拉坡结果常显示,在满足最小坡长的前提下,道路设计标高与周围建筑物地坪标高及控制点标高偏离较大。
第二种方法有利于车辆行驶,减少土方工程量,能较好的满足设计控制点,并与周围建筑物地坪标高相协调,但锯齿形街沟施工麻烦,路面改扩建困难,并且在街沟围对行车有一定影响。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道路纵断面拉坡更主要的是受沿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控制,该路段为开发区的新建次干路,近期不需要改建、扩建,而且该路段以满足路基最小填土高度、降低工程造价为原则进行纵断面设计。
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采用第二种途径。
注:(在市区主干道的纵断面设计图上,尚需注出相交道路的路名与交叉口的交点标高以及街坊与重要建筑物出入口标高等。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图的比例尺,在技术设计文件中,一般采用水平方向为1:500—1:1000,垂直方向1:100—1:200)。
各控制点规划标高及设计实际采用的标高见下表2-3:表2-3 各控制点规划标高及设计标高表2-4 最大纵坡度注:设计纵坡度大于表2-4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2-4的规定限制坡长。
结合表2-4确定各纵坡度,竖曲线具体设计计算如下:1、变坡点K2+230(1)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根据设计得知: i =结合地形情况及纵坡度、道路排水等因素,考虑最小半径,取竖曲线半径R 1=5000m ,则:竖曲 切线桩号:桩号:高程:4.59桩号:图2-1 变坡点竖曲线示意图m 14.0500025.37222211=⨯==R T E 竖曲线变坡点纵距: (2)求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起点桩号:K2+230-T= K2+230-37.5=K2+192.5终点桩号:K2+230+T= K2+230+37.5= K2+267.5(3)求竖曲线围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①竖曲线起点切线标高:4.59+0.6% ⨯37.5=4.815m竖距:h= 22l R =0起点K2+230桩的设计标高为:4.815m②竖曲线中点59.4:切线标高14.0500025.37222211=⨯===R T E h 竖距:m中点K2+230桩的设计标高为:4.59+0.14=4.73m ③竖曲线终点切线标高:4.59+0.9% ⨯37.5=4.93m竖距:h= 22l R =0终点K2+267.5桩的设计标高为:4.93 m.(4)计算K2+127.34-K2+320各桩号的设计标高,设中间桩距为20m ,竖曲线各桩号设计标高的计算公式为:设计标高=切线标高-竖距(h =212i x R ),即右半部分:12222R x i L H H i i i -+= 左半部分:12112R x i L H H i i i -+=其中:X i -----曲线上任意点到曲线起点(左半曲线)或终点(右半曲线) 的水平距离;L i -----直线上点到相邻变坡点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