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文献综述摘要: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已提出了很多年,而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在借鉴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经验基础之上,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提出了自己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本文在国内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在我国推进建筑工业化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for years. In the 1950s, our country learn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the Yugoslavia, began pushing the standardization, factorization and mechanization in the building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the way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of our ow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spects about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the home and abroad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our country and how to boost the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ing Situ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1 国内外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1.1 建筑工业化的起源建筑工业化是随西方工业革命出现的概念。
20世纪20-30年代,早期的建筑工业化理论已基本形成。
当时有人提出,传统的房屋建造工艺应当改革,主要途径是由专业化的工厂成批生产可供安装的构件,并改变全部工艺过程都在施工现场完成的观念。
二战后,欧洲面临住房紧缺和劳动力缺乏两大困难,这促使建筑工业化迅速发展。
到了60年代,欧洲各国以及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建筑工业化也都迅速发展起来。
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建筑工业化问题,联合国经济事务部在1974年发表了《关于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政府政策和措施指南》,定义了“建筑工业化”。
发展中国家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各国根据现有条件,有步骤地进行建筑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仍有重要意义。
1.2 国外建筑工业化现状——以日本为例日本虽不是建筑工业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却是建筑工业化发展最为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发展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
1.2.1日本住宅建设现状“二战”以来,日本的住宅建设经历了从不足到积压,从量到质,从传统建筑业向产业化、从应急政策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据统计,早在1968年日本的住宅户数已超过家庭的总数。
1973年各都道府县均实现了一个家庭拥有一户(近似于中国的“套”)以上的住宅。
从那时起,日本已基本解决了居住问题,但仍维持着每年新建100多万户的住宅数量。
2003年日本住宅已达5400万户,比当年全国总家庭数4700万户多出了700万户。
1.2.2 日本建筑工业化最新进展(1)“200年住宅构想”2006年,日本制定《居住生活基本法》,彻底改变追求“量”的住宅建设方针,转向提高居住生活的“质”的方面;另一方面,住宅市场积累了有关住宅长寿化的技术,人们也开始关注住宅的资产价值。
在此背景下,日本于2007年发表“200年住宅”,目的是形成超长期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高品质住宅。
随后,福田康夫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把建设“200年住宅”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的第一步来实施。
“200年住宅构想”的意义非同凡响,它既能减轻国民在住宅建设、购入、维护管理方面的负担,又能减少产业废弃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还纠正了过于偏重土地的国家财政结构,这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2)长期优良住宅认定制度为普及“200年住宅”,日本于2008年制定了《促进长期优良住宅普及的法律》,其中心思想是:由地方自治体对“长期优良住宅”进行审查和认定,实施支持措施和实行优惠税制。
国家制定“基本方针”,明确了国家、企业等为促进长期优良住宅的普及和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应承担的义务。
认定手续是由房主或住宅供应商在作好“长期优良住宅建筑计划”后,向自治体申请认定。
尽管详细的认定标准仍在制定之中,但可预期,由于修改了税制,诸如房产登记税、不动产所得税等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免。
(3)住宅和建筑的再生住宅的再生是住宅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日本住宅再生的方式有:修理、住户内全面改造、加固、增加面积、改造外部环境、土地利用变更(改建、重建)、住户内部分改造、改变住户划分、改造和扩充公用空间、外装翻新、用途变更等。
日本的《建筑循环利用法》对建筑再生和资源循环利用作出规定:新建建筑或住宅时应考虑该建筑未来的再生或拆迁时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改建房屋时有义务循环利用所有的建筑材料。
2001年日本开始实施的《环境基本法》在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包括:建筑废弃物如何处理,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强调在自然循环中尽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1.3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建筑工业化在我国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
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的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没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有几类企业:房地产开发类企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钢结构生产企业五大类。
举例分析如下:(1)房地产开发类企业此类企业如:万科、北京金隅、南京栖霞、江苏新城地产等。
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做住宅的产业化,选择住宅产业化的是为更好地控制建筑质量,同时工业化生产可缩短建造周期并提高资金周转率。
房地产企业具有资金优势,但前期研发需要进行标准化体系设计、预制构件的试验,但这不是房地产企业擅长的。
房地产企业应在上游供应环节进行部品、材料研发,并用于自身住宅开发,建立有效的供应链体系。
(2)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此类企业如:上海城建、宝业、黑龙江建设、远大可建等。
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企业多是由施工企业或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发展而来,以最初的施工安装或预制构配件生产为优势,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向上游标准设计、现场装配安装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方面延伸,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
(3)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此类企业如:北新建材、青岛海尔、圣象集团等。
建筑工业化主要指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但建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建筑材料、建筑部品、建筑设备的配合。
随着产业化链条的延伸,很多部品生产企业加入了建筑产业化的队伍,进行住宅部品、住宅设备的一体化集成化设计、生产与装配,成为建筑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2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2.1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建筑工业化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其在我国的进程依然较缓慢。
分析其原因如下:(1)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但我国建筑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既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又能带来巨大就业,因此,建筑工业化的推动力不强。
但随“用工荒”的蔓延,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企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不断提升。
(2)近二十年来,我国建筑规模不断增加,每年的新开工面积达全球的一半,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建筑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技术科研,开发商也不愿使用不成熟的建筑工业化技术。
虽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带有建筑工业化元素的产业,如混凝土制品企业和建筑机械生产等,但这些处于建筑工业化链条的终端,没能力拉动整个产业的工业化进程,整个建筑产业也依然按着传统的施工模式发展,没有太大提升。
(3)我国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设计时无需考虑施工的工艺流程。
由于设计和施工的割裂,建筑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我国很难有大的突破。
以上三点是由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从国外建筑工业化的进展来看,还可分析阻碍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其他原因,具体如下:(1)标准体系不完善世界各国对标准制定的重视极大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而我国除了试点的企业自定标准外,始终没有出台行业强制性准则。
此外,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一般是通过对工厂加工生产的部品和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而且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构件上,需要大量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集成的问题。
所以一个产业化联盟的标准体系才有实现的价值。
(2)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矛盾如今人们的生活方法和思想理念越来越强调个性与多样化,表现在建筑业即为消费者会仔细比较价格、面积、户型、环境等因素。
然而,我国建筑工业化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标准化体系设计方面还处于设计定型、构件统一、规格少且强调标准化与通用化,以便于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
所以标准化与多样化构成了天然的矛盾。
(3)前期研发投入成本高由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处于摸索阶段,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达不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这使得工业化建筑的成本偏高。
此外,为进行工业化研究,前期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等资金投入,即使从长期来看,工业化的投入都是巨大且回报缓慢的。
(4)地域限制与规模化的矛盾由于预制化构件重量较大,不可能像工业化小零件一样进行远距离运输,工厂生产的预制化构件只能供应给附近的工业化建筑,所以必须在旁边建立预制化工厂;而对于预制化构件企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无法实现规模效应,便会面临倒闭危险。
2.2 积极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有新特征与发展要求,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所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十分必要。
(1)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建筑节能减排。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对于节约资源、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在工业化房屋建造中可大幅减少建筑垃圾和污水排放,降低噪音和粉尘。
(2)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工程建设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施工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始终难以根除,而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可基本消除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大量实践证明,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工人可减少50%左右,建设周期可缩短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