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读书报告(正式版)王作凯学号:09210860老师以及各位同学,早上好。
今天我要报告的书是《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它的作者是荷兰学者伊芙琳.T.菲特丽丝。
这场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是对这本书的整体概貌做一个陈述,第二是对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做重点讲述,第三是一个简短的结语。
首先看该书的整体概貌。
这本230多页的薄薄的东西,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长篇的学术史。
因为它通篇都是在介绍性地讲述前人对法律论证这个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所以,该书的核心问题是:人们提出了哪些方法去分析和评价法律论证?从这个核心问题又衍生出来一些相关性的问题,你比如说,法律论证应当达到何种法律正当性的标准?法官论及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则就足够了吗?或者说他也必须解释法律规则对该具体案件可以使用吗?对某一规则的解释怎样证立才是可接受的?在法律证立的情境下,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一般道德规范与价值的关系如何?要进行下一步的讨论,我们必须首先弄懂什么叫法律论证。
该书没有对法律论证下一个很详细的定义,它只是说,提出某一法律命题的人都要提供支持该命题的论述。
接着列举了法律论证的几种表现形式,比如说,律师向法院提交案件时,必须通过论述证立其案件;法官作出裁决,则要通过论述支持其裁决;立法者在议会提出一个法案时,要有充足的理由支持他的提案;甚至法学者向学生表述某些观点时,也必须对其予以证立(当然,后两者是广义的法律论证)……即任何提出法律主张并期望为他人接受的人,都必须提出论证充分的论述。
既然论证在法律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自然就有必要对它进行研究。
而在国外,已经有一批论证理论家、哲学家、法理论学者和发哲学家对法律论证进行了研究。
而他们所阐发的有关法律论证正当性标准的观点,也即他们提出了哪些理论来分析和评价法律论证,这正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在这里,有必要事先声明,上述学者所提出来的用来分析和评价法律论证的各种理论,都是有其自身的研究范围的,并不指涉到法律论证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
法律论证有两个脉络:发现的脉络和证立的脉络。
发现的脉络涉及发现正确裁决的过程(有点像法官运用直觉、法感寻找正确裁决的过程),证立的脉络则关涉判断的证立以及在评价判断中所使用的评价标准。
法律论证理论的触角只能延伸到证立的脉络,而不能进入到发现的脉络。
因为法律论证理论的目的是是对各种法律证立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其研究的对象是在证立的脉络中提出的与论述相关的要件,而不是那些作出裁判的过程,即发现的脉络的相关要件。
裁判过程即发现的脉络,是一种心理过程,因而属于另一种研究论题。
法律论证的理论只涉及法官证立其裁决时所遵守的标准,而不管这些裁决是如何作出的。
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下面再来简单地介绍一下研究法律论证的方法,有:第一,逻辑方法即用“前提——结论”的形式,重构法律论述,然后以这个逻辑形式的有效性去检验论述的合理性。
逻辑学方法主要关注法律论证的形式向度,它只能评价推导过程和结论是否合法,而对前提和结论的可接受性(涉及实质内容)则无能为力。
第二,修辞方法这种方法注重论述的内容,是对逻辑方法及其强调法律论证形式方面的回应。
第三,对话方法即把法律论证视为一种理性的沟通、商谈方式。
但理性沟通、商谈不是一种常态,而是一种理想状态,所以他们设定了要达到理性商谈的各种形式的标准和实质的标准。
在这种称作对话的方法中,法律论述被看成是一场关于某种法律观点可接受性对话的组成部分。
论述的合理性取决于沟通、商谈程序是否符合他们所设定的关于可接受性的那些标准。
以此相适应地,还要简单介绍一下法律论证研究的论题,有以下:哲学论题:涉及法律论证合理性的标准,以及法律规范合理性与其他道德规范合理性之间的差异等问题。
理论论题:人们提出各种法律论证的理论模型,其中法律论述的结构和论述可接受性的标准与规则都得到明确的阐述。
重构论题:如何在某一分析模型中重构法律论证。
这种重构的目的是:对论证过程的阶段、明确和隐含的论述以及论述结构,获得一个清晰的印象。
理性重构构成评价各种论述的基础。
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把一个法律论证进行拆解,然后再按照一种理论预先设定的标准,把拆解出来的东西重新组装起来。
在拆解和重新组装的过程中,更为清晰地分析和评价该法律论证。
经验论题:研究法律实际运行中论述的建构和评价。
确定法律实践在哪些方面与理论模型相符合或相冲突,进而考察如何解释潜在的差异。
实践论题:在法律实践中,哲学的、理论的、分析的和经验的论题所促成的各种结论如何加以运用。
以上第一、二章是该书的开篇部分,是一种总括性介绍,讲了很多内容,但都是点到即止。
第三章至第十一章,是该书的主体部分,是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即,介绍和评价各种用来分析法律论证的方法和理论。
我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该书所评介的方法和理论。
而第十二章是结论部分。
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讲述,我只能挑几章我自认为读得比较懂的来给大家进行报告。
下面就进入本场报告的第二部分,重点讲述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该书的第三章,逻辑方法。
上面讲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心中已经产生疑问,即似乎存在一些标准,去验证法律论证达到某种程度就算是可被接受的。
我来为大家解答这个疑问,这个标准,首先,在实质向度上,也就是在内容方面,论证必须是可接受的:事实必须是众所周知的或已获证明的,且法律规则必须是有效的或者是对某一有效法律规则所作的可以接受的解释。
其次,在形式向度上,论证必须是正确的:裁决必须是从证立所提出的理由中得出。
从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有效性是法律论证的可接受性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即是说,从一个法律论证具有逻辑有效性不一定能得出该法律论证是可接受的,而从法律论证具有可接受性则一定可以推出该论证具有逻辑有效性。
那么,什么是逻辑有效性呢?举个例子:如果某人行为违法且该违法行为给其他人造成损害,那么他必须赔偿因该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如果p,那么q)A的行为违法,并且该行为给B造成损害(p)A必须赔偿损害(q)这种有效论述形式被称作“肯定式”。
这里,“有效”的确切含义,应该搞清楚。
在这种有效的论述中,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
在逻辑上,一个有真值的前提的有效论证被称作正确的论证。
但是,有效论述的前提并不要求为真。
因为逻辑有效性所要考虑的是一个论述的形式,而非其实质内容。
举个例子2:如果你是个律师,那么你就是个法官(如果p,那么q)约翰是个律师(p)所以,约翰是个法官(q)该论述尽管有效,但其结论并不为真,因为它的第一个前提——认为每个律师都是法官并不为真。
于是,这就导致了逻辑方法在分析法律论证中的一个硬伤:评估前提之真值性或可接受性,不属于逻辑学的范畴。
逻辑旨在评估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形式关系。
而评估法律论述的前提在内容上的可接受性时,只能诉诸逻辑方法以外的理论,逻辑方法无能为力。
这也就是说,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有人赞同某一有效论述的前提,他就必须接受从这些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结论,否则,他的行为就是不被支持的。
比如像上面的例子,如果A承认了前面两个前提,那么他必须接受这个结果(裁决);或者说如果某人不赞同某裁决(结论),他就必须证明其前提是不可接受的、是不具有真值性的。
如上面的例子2,如果有人不赞同“约翰是个法官”的结论,他就必须去证明第一个前提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各位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
总而言之,逻辑方法只涉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形式关系,而对于从实质意义上,前提是否能够令人接受,已经在各种法律规则之间做出的选择是否得以证立的问题,它不置可否。
下面来看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
佩雷尔曼认为形式有效性的逻辑标准不是评价日常语言中论述的充分基础,这点在刚才的逻辑方法中已经讲过了。
在佩氏看来,如果论述者成功地使他所面对的听众接受了他的主张,那么这一证立就是理性的。
这里所定义的“听众”是指演说者通过其论证来影响的人的总称。
听众可以指一个具体的人群,例如法庭的成员。
如果论辩者向这样一些被佩氏成为特殊听众的具体人群讲话,其论证旨在劝说这一听众。
听众也可以指所有被认为是理性的人。
追求这一普通听众认同的论证,称为说服。
那么,应该如何来获得听众的认可?为此,论述者必须从某个确定的起点开始,然后运用确定的论证方案,去赢得听众对其观点的认可。
所谓“起点”,有两类,涉及“真实”的起点和涉及“什么是更可取”的起点。
在涉及真实的起点中,是为了获得普通听众的认可。
这类起点包括事实、真理和推论。
有关什么是更可取的起点则针对特殊听众的偏好。
这种起点包括价值、价值位序和“论题”。
其中,事实和真理是那些被认为无须讨论、被所有理性人接受了的起点;推论指某种主张是真实或现实的起点,也被认为是取得了普通听众的认同。
价值涉及特殊听众对一事物的偏好胜于另一事物的起点。
价值位序是表示一种价值从属于另一价值的起点比如我们熟知的法的价值,自由大于正义,正义大于秩序。
论题是特殊听众的偏好,它们具有非常普遍的性质,能用来证立价值或价值位序。
说实在的,我不太懂什么叫论题。
而论证方案则有如下多种:矛盾论述、相似性论述、类推论述、充分论述、完备性论证、融贯性论证、心理学论证、历史论证、目的论论证、典型论述和系统论述。
矛盾论述指,如果一项特定规则是为专门范畴的人士或客体而定,那它就不适用于不属于这一范围的人或客体。
如果所有到20岁的男人必须参军,那么可以用矛盾论述说明女人无此义务。
相似性论述指,如果一项特定规则应用于特定范围的人或客体,那它也应用于在相关特征上相似的那些人或客体。
如有一项法规禁止旅客带狗进入火车站台,那么可以用相似性论述说明携带能够引起同样危险的动物也是被禁止的。
充分论述类似于我们所说的“举重明轻”或“举轻明重”。
如果致人伤害者应受到惩罚,那致人死亡者更应受到惩罚。
如果禁止在草地上行走,那么在程度上更要禁止在草地上拔草。
……还有一些论证方案,就不一一解释了。
总之,听众、起点和论证方案,构成佩氏论证理论的三个关键词。
佩雷尔曼的理论开始关注论证过程中的各项实质性内容。
这符合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研究法律论证的修辞学方法的含义。
但佩雷尔曼的理论是比较粗糙的。
因为它只指出了法律应该是那样子的,而对法律论证如何去进行语焉不详。
即他没有阐明法官如何知道在一个特定的案件中应当适用哪种论证方案,在选择某种论证方案时又是何种考量发生了作用。
他也没有对法学中各种听众、起点和论证方案之间的关系作出清晰的描述,在他的眼里,至少是在他的笔下,这三个关键词似乎是割裂的,没有内在的细致的联系。
下面再来看重点讲述的最后一部分,麦考密克的法律裁决证立理论。
麦考密克把法律裁决的证立分为两个层级。
在第一层级,裁决借助法律规则和案件事实得以维持。
在他看来,如果事实能够被视为满足规则所使用的条件,支持裁决的论述便被推定为演绎正当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