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体会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体会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体会
失眠在祖国医学典籍中,称之为“不寝”、“不得卧”、“不得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

失眠既是一种与多种病因有关的症状,亦可作为疾病单独出现。

根据临床辨证可将该病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心火炽盛型六种类型,治则为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收到奇效。

标签:中医中药;失眠;辨证施治;临床分型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LIU Zheng sheng
(Shandong province Caoxian Suji Town Health Center,Shandong Heze,274400,China)
失眠癥,现代医学多称为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1]。

笔者根据中医药研究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取得明显疗效,总有效率达95%以上。

现将临床分型及辨证施治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失眠症的发病因素错综复杂,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与体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有密切关系,心神不宁和阳不入阴是失眠的病机关键[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主要基于心主神志的理论,强调阴阳交泰,水火互济,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由此所呈现出的阴阳平衡失调、阳气不足、阴气衰微,五脏之气乡搏,营气衰,卫气内伐,表现为夜不能寐,难以入寐或睡而不深,多梦易惊醒,昼而不精,头昏头痛、因此凡影响这种生理特性的诸多因素,皆可导致失眠。

而临床辨证过程中,则多从正邪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正气强弱与邪气盛衰,在失眠产生机理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2 临床分型
2.1 肝郁化火型
症见不寐、心烦易怒,性情急躁,喜叹息,目赤口苦,小便赤,大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属肝郁化火,热扰心神。

治宜疏肝泻火,解郁安神。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重用丹参。

药用丹参30 g、山栀子10 g、丹皮10 g、生白芍15 g、泽泻10 g、车前草10 g、知母10 g、珍珠母30 g、夜交藤15 g、柴胡10 g。

2.2 痰热内扰型
症见失眠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心烦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重用法半夏,药用法半夏30 g、薏苡仁30 g、黄连6 g、枳壳10 g、竹茹15 g、茯苓15 g、陈皮10 g、生甘草6 g、丹参30 g。

2.3 阴虚火旺型
症见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腰酸,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属阴虚火旺,心神不宁。

治宜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重用百合,药用百合50 g、生地黄30 g、元参30 g、麦冬10 g、丹参30 g、莲心10 g、夜交藤15 g、知母10 g、旱莲草10 g。

2.4 心脾两虚型
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心脾气虚,心神失养。

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徐长卿30 g、党参15 g、白术15 g、黄芪10 g、当归10 g、生甘草6 g、茯神15 g、陈皮10 g、酸枣仁10 g。

2.5 心胆气虚型
症见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弦细。

证属心虚胆怯。

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重用法半夏,药用徐长卿30 g、党参15 g、白术15 g、黄芪10 g、茯神30 g、龙齿30 g、石菖蒲10 g、酸枣仁10 g、夜交藤30 g。

2.6 心火熾盛型
症见心烦不寐,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证属气机不舒,郁而化火。

治宜清心泄水,安神宁心。

药用黄连6g、当归15 g、朱砂3 g、竹茹15 g、大黄10 g、淡竹叶12 g、生地15 g、山栀子10 g、连翘20 g、豆豉15 g。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加,失眠发病率不断上升,临床治疗多应用镇静剂,但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工作。

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失眠具有简便验廉、疗效好、病人乐于接受等优点。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

不寐之证,病因虽多,然阴阳的交通“不得从其道”乃为病之根本,凡气血精津环流不畅,代谢升降失其常度,皆可碍运滞血,瘀血阻络,心失血养,以致寤寐异常。

临床所见不寐患者,每以情志变化,精神刺激
为主因,引起肝气郁滞,脾运失常,以致气虚血淤,或气滞血淤,或痰瘀互结,或瘀热扰心。

祖国医学认为,不寐原因有多种因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阴阳不调,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暴怒伤肝,气郁化火等,皆可使魂不能藏,而发生不寐。

笔者认为,本病的治疗除辩证论治外,还应根据证型不同,分别加入对失眠有特效的药物,才能药到病除。

中医认为,心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脉、神志。

失眠多与肝肾有关,心藏神,肾藏精,若情志所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火动扰心,神不安宁亦致失眠。

神经衰弱多由于心血不足而致肝、脾、肾血亏失养,功能下降,“血之生源于脾胃,化生于精髓”。

由于生化之源不足,致心血更亏,久之成为恶性循环。

另外,阴血不足,心肝失养,虚阳上亢,心肾不交,痰火上扰,故而出现头痛、头昏、失眠多梦、抑郁烦躁、注意不集中、口干、尿频、乏力消瘦等症状。

此外,失眠属于心神的病变,常与情志变化有关,故应重视精神方面的调节,注意解除烦恼,消除顾虑,稳定情绪。

同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多参加体育锻炼,正确对待病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碑,冯方俊.内蒙古中医药.中医治疗老年失眠的辨证及探讨[J],2013,29(3):169.
[2] 伍曙光.中药辨证治疗失眠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0(2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