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摘要本文通过对外国知识产权的应用经验分析,进而分析我国知识产权的现状,进而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
全文共分4部分,包括: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概述;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现状和应注意的问题;三、发达国家关于知识产权制度运用的基本经验;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若干建议。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分析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差距,引起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加强立法,法律实践,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等以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目录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概述(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二)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作用和范围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现状和应注意的问题(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现状(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所应注意的问题三、发达国家关于知识产权制度运用的基本经验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若干建议(一)关于国际政策(二)关于国内政策参考文献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概述(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1.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
由于全球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不断给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研究提出崭新的课题。
而知识产权的概念是有关知识产权立法活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
因此,知识产权不但仍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和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领域,我们对知识产权概念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随着对它及其他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澄清知识产权领域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指导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实践,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起来。
2.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独特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1)、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是非物质性的信息。
非物质性的信息是一种精神财富,具有永久存续性、可复制性和可广泛传播性,可以同时被许多人使用,而且不能用控制物质财产的方式控制。
(2)、知识产权是对世权、支配权。
知识产权的效力可以对抗一切人,即除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干涉其权利的消极义务,而没有协助其实现权利的积极义务。
知识产权权利人具有根据自己的意志,对权利的保护对象进行直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3)、知识产权可分地域取得和行使。
分地域取得指同一信息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同时或先后在不同的法域分别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
既然同一项信息可以在不同的法域内分别取得多个知识产权,而且各法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权利人可以在取得权利的不同地域范围内分别行使其权利。
(4)、知识产权具有可分授性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不仅可以在不同的法域分别行使其权利,而且可以在同一法域内同时或先后将知识产权相同的或不同的权能分别授予多人行使。
(二)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知识产权,首先要明确各类权利的效力范围。
知识产品是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同时又具有公开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所有人无法凭借传统民法上的占有方法来控制。
第三人对知识产品的利用,是合法还是非法,是否构成侵权,全由法律加以规定。
因此知识产权的有效范围,是确认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国家机关采取保护措施的依据,对此法律作出了有别于传统所有权制度的规定。
对于财产所有权来说,其客体为有形的动产或不动产。
该类客体本身即可设定权利的保护范围,法律对此无特殊规定。
一般而言,有形财产之大小、形状,有形不动产之位置、外观,即可标明此物与彼物的区别,展示本权与他权的界限。
法律保护所有权人对其有形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不问客体物的内容、性能、用途、价值如何,所有权人对各个客体物所享有的基本权能是一样的,所有权制度没有所谓界定保护范围的特别条款。
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精神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它的保护范围无法依其本身来确定,而要求相关法律给予特别的规定。
在限定的保护范围内,权利人对自己的知识产品可以行使各种专有权利;超出这个范围,权利人的权利失去效力,即不得排斥第三人对知识产品的合法使用。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作用和范围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既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又是开展国际间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之一。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专利制度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最重要的动力和激励机制,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和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职务发明人可以从单位实施专利的收益中获得相应报酬,这是对广大科技人员的一种激励机制,体现了知识、技术参与分配的原则,可以有效地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专利制度是对创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市场机制,在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个企业,如果在同行业中拥有核心的知识产权,就可以在技术竞争中取得垄断地位和支配权,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商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如果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就有可能被别人侵权,把自己的专利拱手相让,失去优势,同时,如果不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还可能招致相应制裁,影响自身的利益。
(3)、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专利战略是指运用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根据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科研力量,以国内外科技、经济竞争对手为对象,努力扩大和缩短技术创新的空间和时间,提高自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寻求更多的商业机会,赢得国内外市场竞争有利地位。
2.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范围法律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知识产权协议》要求各缔约方应保证此协议所规定的执法程序能依照缔约方国内法得到有效贯彻,以便能行之有效地制止任何侵犯此协议所保护的知识产权的行为。
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该协议详细地规定了侵权济措施及防止侵权的措施。
依各国相关立法通例,受侵害人可采取以下权利保护方法:(1).民事救济措施民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为直接,具有维护权利状态或对权利人所受损害给予经济补偿之作用。
对于知识产权的民事救济,权利人可以提起确认之诉、物权之诉与债权之诉,以维系其受到侵害的权利。
但与一般财产所有权不同,知识产权所有人并不能援用请求恢复原状、返还原物之传统民事救济措施。
请求恢复原状以保护财产不受他人非法损坏为目的。
知识产品系非物质形态之精神产物,对其非法使用并不导致对知识产品本身的“损耗”,该种权利侵害无法通过有形的“修复”而恢复原状。
而请求返还原物是保护物之占有权能的方法。
由于知识产品具有不同于有体物的特性,侵权人无须有形控制而仅凭“认知”即构成“占有”,这种知识或经验的“占有”无法通过“返还”而回复原有权利状态。
(2).刑事保护措施针对一些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许多国家的相关立法都规定了刑事诉讼程序及刑事制裁措施。
我国新刑法在“侵犯知识产权罪”与“扰乱市场秩序罪”的章节中,规定了侵犯商标权、侵犯专利权、侵犯商业秘密权、侵犯商誉权等各项犯罪行为,其罪名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主要领域。
(3).行政保护措施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依法所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
但是,某些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私人权益,而且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侵害了国家与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这种行为已不仅是对私权领域的侵犯,而且也是对国家公权领域的侵犯,即构成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不但要对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同时也要对自己违反行政法律义务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行政责任。
除上述措施外,对某些知识产权在习惯上还可通过民间知识产权组织、相关行业公会或商业行会等调处权利纠纷和争议。
综上所述,从权利保护的立法例来讲,知识产权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般而言,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是各个法律部门的共同任务,但不同的保护方法不是一并规定在民法典或相关特别法中。
与上述情况不同,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有其特别之处:第一,知识产权制度为保护创造者、经营者合法权利之实体法,但现代法律制度(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一般都规定有侵权诉讼程序,含有司法救济的诸多条款,即在实体法之中规定有程序法内容;第二,知识产权制度应为规范有关知识产品权益之私法,但其现代法律制度多设有行政管理及处罚与刑事制裁的罚则,即具有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特点。
当然,以上概括只是说明知识产权保护与财产所有权保护之区别,上述特点并不影响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护私权之民事特别法的地位。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现状和应注意的问题(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格局中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对于知识产权制度别无选择。
中国接受了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并不等于制度效益目标的当然实现。
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自身经验不足,而且还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生存的国际环境发生变化。
这就决定了中国在制度有效运作方面还存有相当差距:1、缺乏发达国家从低水平保护到高水平保护的必要过渡期(国际因素)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始于清朝末年。
它虽是清政府实行新政、向西方学习的产物,但更多是帝国主义列强施加压力的结果。
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7、18世纪就开始了本国的知识产权立法进程,要比中国早两三百年,即使印度、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其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也比中国早一百年。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他们既是知识产权的最早创制者,也是知识产权的最大受益者。
他们的知识产权制度大抵经历了一个从“弱保护”到“强保护”的缓慢过程,这一过渡期或准备期短则几十年,长至百余年。
新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进程只有短暂的历史,中国仅仅用了10多年时间,知识产权制度就实现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转变,完成了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过渡。
一句话,在新的国际贸易体制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已经没有发达国家所经历的过渡期,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对制度建设准备不及,制度运用经验不足。
2、缺乏在本国有效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条件、手段和社会环境(国内因素)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目标,有赖于一般社会条件的成就,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得以存在和有效实施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物质设施和社会环境,以及基于知识产权政策导向而配套形成的相关公共政策体系。
如果上述条件得不到满足,知识产权制度实施就达不到立法者预期的效果。
3、缺乏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与“国内知识产权陷阱”的积极方略(国际国内因素)在国际市场和对外贸易方面,知识产权领域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关键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