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沪宁综合实习报告题目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浅析学院(系):林学院专业:园林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1 年11 月30 日摘要植物做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四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江南的古典园林中对植物的运用技艺与技法多种多样,既充分发挥了植物的特性,又结合了其他造园要素,把握游人的观赏特点,营造了良好的园林景观。
本文从分析江南古典园林的实例出发,将古人所用的植物造景手法进行归类总结,希望为现代设计中植物的运用有所借鉴学习。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目录摘要 (Ⅰ)前言 (1)第一章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 (1)1.1以植物的季相变化展现四时之景 (2)1.2以植物的形态特性模拟四时景色 (3)第二章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 (4)2.1 利用植物组织视线 (4)2.2 利用植物组织空间 (4)2.2.1 点缀小空间 (4)2.2.2 制造封闭空间 (4)2.2.3 拓展园林空间 (5)2.2.4 辅助建筑划分空间 (5)第三章植物造景与人的感官知觉 (5)3.1 植物造景中的视觉景观 (6)3.1.1 变化与统一 (6)3.1.2 对比与协调 (6)3.1.3 均衡与稳定 (7)3.1.4 节奏与韵律 (7)3.2 植物造景中的听觉景观 (7)3.3 植物造景中的嗅觉景观 (8)第四章植物造景的精神内涵 (8)4.1 植物作为精神载体 (9)4.2 植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在造园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园林中的植物种植,从保留下来的许多历史文献中,都可以看出古代园林中花木栽植的繁盛。
例如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就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了各种花木。
这种情况可以一直追溯到秦、汉时代的上林苑,按《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在修筑上林苑时,群臣曾各自献上名果异卉三千余种[1]。
这说明从园林的产生开始,就离不开花木的培育种植。
虽然一开始,园林的功能更多的偏向于生产性质,游憩性较少,使得花木的栽植带有浓烈的生产意味。
但随着造园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造园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以植物造景的重要性。
植物可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使得风景四季不同;植物不仅可以欣赏其优美的造型,而且许多植物还具有香化作用,风雨过时还能聆听植物的声音;植物还可以结合建筑围合空间,塑造园林层次;更重要的是讲究意境的中国古典园林赋予了不同植物不同的精神内涵。
因而在许多古典园林中可以见到景点中包含有植物名称,讲植物作为主景对待,仅承德避暑山庄一处就有“万壑松风”,“松鹤清樾”“青枫绿屿”“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金莲映日”等等。
本文结合作者在“苏杭沪宁”四地实习期间实地考察的江南古典园林,对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的作用和手法进行简要分析,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植物造景与人的感官;植物造景的精神内涵。
第一章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中国的古典园林讲究“移步异景”和“四时皆有景”。
也就是要求园林在空间序列上和时间序列上都有变化。
植物作为古典园林四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自然是最为丰富的。
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变换,一天有早中晚的交替,植物在这些交替和变化中其色彩、形态和生气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景观。
1.1以植物的季相变化展现四时之景古典江南园林中的四时造景手法引人入胜,是植物造景时间性的完美体现。
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春景有“海棠春坞”“兰雪堂”。
“海棠春坞”的得名出自范成大诗:“迟日春风记海棠,十分颜色醉春妆”,是个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院内植有海棠两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
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兰海棠花纹,与海棠花相呼应。
雪堂”的得名则出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春风洒兰雪”一句,是拙政园东部的主要建筑。
而园中的夏景则是著名的“荷风四面亭”和主建筑“远香堂”。
宋代丰稷《荷花》诗:“桃杏二三月,此花泥潭中。
人心正畏暑,水面独摇风”,正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这两处夏景都以荷花作为主题。
荷风四面亭位于拙政园中部水面的中心位置,四面临水,周围植满了荷花,盛夏时节,荷花初绽,亭亭玉立,荷风送香,水波送爽,在亭中可以观赏到“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佳境。
远香堂位于水池边,留有一个开阔的前庭。
为了在夏季迎入凉爽的荷风,这座建筑四面都十分通透。
拙政园中秋景有“待霜亭”,取自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有幸欣赏到了待霜亭的秋景。
待霜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假山之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水面,可以对望远香堂。
秋天,假山上种植的槭树和枫树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开始改变颜色,有的变红,有的转黄,鲜艳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在萧瑟的秋风中感受到一丝暖意。
若是寒霜至时,想必会更加热烈。
冬景有“雪香云蔚亭”。
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毫无疑问,雪香云蔚亭的主景是梅花。
寒冬季节,腊梅绽放,暗香浮动。
再如苏州沧浪亭园内也十分注重四时植物景致的营造:春坐翠玲珑赏竹,夏卧藕花小榭观荷,秋居清香馆闻桂,冬至闻妙香室探梅[2]。
还有同里古镇的退思园,园子虽然小,但却同样依靠植物与建筑的结合集齐了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色:“坐春望月楼”前踏月,有春花姸姸欲语之意境;“菰雨生凉轩”内纳凉,但觉四面荷风习习;“桂花厅”中品茗,处处金桂飘香;“岁寒居”里围炉,松竹梅傲雪相伴[3]。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以植物的季相变化凸显四时不同景色的造景手法还可以举出很多的实例,显现出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精湛。
1.2 以植物的形态特性模拟四时景色以植物的形态特性模拟四时的景色,即是根据植物自身的外形特点,结合其他造园要素,模拟四季的典型特点,在园林的空间序列上造成时间序列变化的错觉。
这一点比顺应物候变化,利用植物四季生长特性创造四时景色更难,要求造园者对植物的特性和四季的特征都十分了解,充分把握。
在这方面的例子,扬州的个园应该说是最为出色的。
个园以竹为名,因“个”字乃“竹”字之半,又形似竹叶,故取名个园。
个园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季假山——以不同的石材模拟春夏秋冬四季之景色。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水,冬山惨淡而如睡”,对应这四时的景色,园中分别以石笋、湖石、黄石、宣石堆砌假山,打造四季的主题。
而四季假山美景都配有竹石小景,且竹种各异。
在四季景色上分别采用,春景用刚竹(燕竹),夏景用水竹,秋景用四季竹(大明竹),冬景用斑竹[4]。
除了竹子,园中还根据四时主题配置了不同的花木。
春景以竹石开篇,月门左右画坛上雄伟挺拔的刚竹瘦劲孤高,豪迈凌云;竹枝青翠,枝叶扶疏之间几枝石笋破土而出,好似雨后春笋,带来春的气息。
特别是春天发笋之际,真假竹笋更是相映成趣,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园内的花坛除植丹桂之外还配有春季花卉迎春,芍药,海棠等,为春景增加色彩,活跃气氛。
夏季以假山水池作展开,湖石假山叠出“夏云多奇峰”,体现南方之秀;山腰蟠根垂萝,草木掩映;池内睡莲点点,丰富水面层次;“映日荷花别样红”,点明夏的主题意境。
夏山植物以竹、广玉兰、紫薇和山上古柏为主,同时配植石榴、紫藤等。
夏山水竹纤巧柔美,与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相配,二者相得益彰,进一步渲染江南夏景之清秀美丽。
秋景为全园的高潮部分,黄石假山仿黄山真山造型,表现北方之雄。
秋山植物以竹和秋色树种为主,半山腰配以古柏。
黑松一添北方雄浑之气,且造型优美,貌似黄山松。
黄山二绝——奇松、怪石在这里展现。
红枫、青枫叶形美丽,秋季叶色鲜红。
冬景为全园的尾声,用宣石堆成一组雪狮图。
移到冬景,几枝斑竹便映入眼帘,“斑竹一枝千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冬天的凄惨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冬景以岁寒二友“竹,梅”为主要配置材料,天竹枝叶发红,叶形小巧精美;素心腊梅傲雪怒放,花香袭人。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是冬景的极好写照。
可见,植物与山石的巧妙结合,可以让园中在同一时间呈现“四季景色”,可以说是古人“师法自然”的一流境界了。
第二章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植物除了可以作为观赏对象出现在院中,还可以与其他造园要素结合在一起作为划分空间,组织视线的材料,这就是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
2.1 利用植物组织视线古典园林中组织视线的方法有借景、框景、障景、夹景、漏景等等,园林植物也可以作为组织视线的材料被运用到其中。
通过不同植物高低、疏密的灵活配置,可以阻挡视线、透漏视线,变幻风景视线的透景形式,从而限制和改变景色的观赏效果。
加强了园林的层次和整体性。
例如拙政园中植物的栽植,就刻意留出一个角的空白,以借得园外北寺塔之景入园,而由于树木的夹景效果,使得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了北寺塔身上。
2.2 利用植物组织空间2.2.1 点缀小空间江南古典园林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占地面积一般都不大。
而为了增加面积的使用效率,往往会划分出许多小空间,小庭院,在这些小空间中往往会点植一两株植物,点缀空间。
例如留园的“花步小筑”和“古木交柯”,前者点缀的是攀缘植物,后者则以乔木作为点缀。
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庭院,一般采取“一大一小,各偏一角”的种植方式。
如苏州狮子林内的鼓古五松园庭院,呈“凸”字形平面,有桂花、柏树各一株,一据院北,一据东南,前者婀娜多姿,后者苍劲挺拔。
2.2.2 制造封闭空间六面封闭的空间,除了可以用园林建筑营造,还可以采用园林乔木的成片密植,留出的林下空间即是相对封闭的。
而相较于建筑的封闭空间,植物的封闭空间透气性更好,也更具有自然野趣。
江南古典园林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都在园内山石集中的地方广种树木,以期获得山林野趣,并且形成宜人的林下空间。
一般成片种植的树林都以一种树种为主而杂植其他树种,如留园的枫树林。
种植手法以效法自然为主,少有规则式的种植。
2.2.3 拓展园林空间园林中的树木还可以通过丰富空间层次,拉大景深效果从视觉上扩展园林空间。
在围墙前稍作地形,使植物高低错落,墙面若隐若现,产生远近层次延伸的视觉空间,不仅自然气氛倍增,且高低掩映的植物更可造成景深幻觉,扩大景观空间感。
如留园“楫峰轩”北天井中,用竹石作墙隅配植,通过空窗形成一幅幅画面;藕园一角,几块湖石坐底,寿星竹作背景,石笋耸于其前,边植罗汉松,简洁明朗;网师园“殿春簃”的北天井,对着漏窗,用蜡梅与湖石组合成窗画,坐在室内,北面观画,南面赏景,前瞻后顾,南北逢源。
以高大乔木种植在围墙一侧,作为观景画面的背景,也能给人一种深远的感觉,许多江南园林中都采用这一做法,例如留园、耦园、网师园。
2.2.4 辅助建筑划分空间由树木的干、枝、叶交织成的网络如果稠密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起限定空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