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大专生毕业论文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相关研究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联系方式指导教师年月目录摘要--------------------------------------------------——————----------2 1,正文----------------------------------------------------------------------3 2.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影响的重------------------------------------------------3 2.1儿童玩具选择------------------------------------------------------------32.2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43.教师对幼儿行为习惯影响的重要性------------------------------ -------------4 3.1游戏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主动克服困难----- -----4 3.2游戏在幼儿主体性教育中的作用------------------------------- -----53.3游戏能促使幼儿的社会性--------------------------------------------54.给家长及幼儿教师的建议----------------------------------------------------6 4.1给家长的建议4.1.1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74.1.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7 4.2给幼儿教师的建议4.2.1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84.2。

2教师与家长时常沟通---------------------------------------=---------85.结论------------------------------------------------------------=---------96.参考文献---------------------------------------------------------=--------97.致谢---------------------------------------------------------------------10摘要幼儿行为习惯是一生中的初级行为阶段,是诞生于繁琐世界的第一独立表现。

太多行为举止对他们都是一片空白,但他们却有模仿构思头脑,会根据身边看到的现象而做出相关的行为动作表现,包括一言一行。

有位知名学者采访时被问到:“你在哪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

”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等”。

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幼儿的关键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

关键词:行为习惯幼儿品德培养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相关研究一、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影响的重要性(一)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

而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

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父母的言谈举止,孩子都会模仿,长期的模仿便成了孩子的习惯,倘若父母的行为利于儿童身心发展,则对孩子就是受益,若是错误或者不良的表现呢?这不是让孩子进入误图了吗?(二)孩子大多时间都会跟家长在一起,家长对儿童购买玩具的选着以及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1.儿童玩具选择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也是幼儿认识世界,实现身心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所以在玩具的选择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玩具,玩具是幼儿的“亲密伙伴”之一。

玩具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幼儿了解周围事物增长见识的同时,满足幼儿的愿望,给幼儿带来无限的快乐。

正如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他们自寻其乐,并可能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身体各部也因之而灵敏。

”由此可见玩具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限制,以及玩具的功能和种类的复杂多样,在选择玩具方面,家长就理所当然的占主导地位,不当的选择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玩具的选择标准包括玩具的材料,设计,功能,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可根据儿童年龄、安全问题及儿童的喜好度等给儿童购买玩具。

2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位母亲在家中照顾自己的母亲和孩子,也就是她上有老下有小的人。

而她的母亲已高龄,恶病缠身,将不久于人世。

有一天她找来棉席,决定用棉席裹住自己的母亲,抛于荒野。

她带着自己的孩子,背着母亲来到了荒野,扔下母亲后就牵着孩子转身离去。

孩子突然停住了脚步:问到:“还有棉席还没拿呢?”,母亲回答:“不要了”。

孩子有些不耐烦了,大嚷到:“不要了,那我以后拿什么背你到这里来呢?”。

听完这话后,这位母亲惊呆了,赶紧回去将自己的母亲背了回去,细心照顾。

所以父母的行为,别人虽看不见,但是孩子是会受到影响的。

父母的教育,父母的言谈,深深给孩子留下一个个烙印。

二、教师对幼儿行为习惯影响的重要性(一)幼儿正处在创造力的启蒙时期,教师应更新观念、重视在各种游戏活动培中幼儿有真正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

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教师多方位的引导,是幼儿从中能获得全面发展重要途径。

游戏是幼儿在学习乐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引导。

(二)在游戏中发展幼儿:充分发挥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开游戏中要以遵循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来体现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从而来实现幼儿教育的自身的价值。

游戏是幼儿在学习乐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教师要注意一下几方面,充分发挥主体引导作用。

1游戏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主动克服困难:一个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的氛围,可引导幼儿的想象,产生创造的欲望。

在幼儿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利用游戏是教师营建这种氛围的关键,因为想象、创造是游戏的特征。

在游戏中多数是以物代物来满足幼儿对材料的需求,替代材料越丰富,幼儿选择余地越大,想象、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大。

如:“餐厅的顾客提出要吃牛排”,在讨论中幼儿提出可以用泡沫切成一块一块,涂上颜料来替代牛排,很快就解决了这一困难。

又如:“菜场的顾客要买海带”,可正缺货,于是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寻找合适材料(如纸条或布条)来替代或制作,由此激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创造能力。

2游戏在幼儿主体性教育中的作用: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主动去学习能动性是构成主体性的根本特征,人的能动性是和动物消极适应环境的被动性相对而言。

能动性表现在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改革客体,人是主观能动的,幼儿也不例外。

能动性强的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作出积极的反应,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在游戏中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有了好奇心,就会去探索去创造。

游戏前让幼儿自己去探讨确定游戏的主题,主动构思主题如何去延伸,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一次有趣的游戏就能在幼儿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开展下去。

如:游戏“市场买卖物品”,就是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本来对现实生活中的(市场买卖物品)就非常好奇,很想像爸爸妈妈那样去买东西,像服务呐喊那样去卖东西。

所以孩子们的积极性特高,主动为小摊取名、布置环境、制定工作人员职责等等,教师在一旁适当地给他们出谋划策,他们玩得可开心了。

那一次的游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由此可见,游戏能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发挥了幼儿的能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不断尝试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功,学习更多的知识。

3游戏能促使幼儿的社会性社会化是人所必需的,如果个体不接受社会,不学习和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所需求的规范、规则和方法,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幼儿来到这个社会,就必然要学习这个社会和文化所要求的各种规范、规则和方法,学习这个社会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对待事物、如何处理问题等。

游戏是最能体现幼儿的社会性,同学间的交往在游戏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买卖商品店主与顾客间要相互沟通,店主就必须要主动去招呼顾客”,热情大方地介绍有什么吃的,这样才能吸引顾客,开好店铺。

在游戏过程中,就连班上最不爱说话的幼儿,在这里当顾客也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要吃什么,可见,幼儿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与他人交往的角色中,由此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主动交往能力。

三、给家长及幼儿教师的建议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而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古人说的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给家长及幼儿教师一些个人的建议;(一)给家长的建议1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