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学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和敏于创新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所谓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
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能,又包含形成自主内化知识和把知识转化为才智的能力。
所谓内化知识,是指学习者把习得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之中,使新、老知识相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系统认知结构。
所谓把知识转化为才智,是指学习者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在新的情境或客观实际中灵活、机智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至进行创造的智慧和才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学习是人类自我超越的一种手段,学习将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习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所有人随时随地学习提供可能,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但是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依赖教育的连续性培养。
由于长期来,我国基础教育习惯于应试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应试能力较强,而其它相应的素质却较差,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对教师依赖性强,学习较难摆脱教师的“搀扶”。
目前,社会上就不乏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而不善于学习的人。
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极具竞争性、挑战性的社会,能否在挑战、竞争中取胜,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
21世纪的人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于学习。
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
学习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各项学业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巩固和运用程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以掌握何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要顺利地、成功地完成这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有机、完备的结合,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由一定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成。
一、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基本生存能力,自从教育由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后产生了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由此以来,学校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
只是在过去生产水平较为低下的时代, 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为迟缓,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变化不快,在这样的社会中,未来、现在、过去几乎完全一样。
那时,学习过去就是为了未来。
进入工业化社会,时代要求人们用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和掌握现在,教育的重心也开始由过去转向现在,因而当时教育向学生传输的是现代的知识、技能和观点。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时间的节奏加快了,一方面,由于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信息流、物质流的速度加快,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观念正在不断更新,社会体制、机制不断变革,社会变革得越激烈,变化速度越快;另一方面,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激剧增加,人类知识呈指数方式增加,最近30年人类新增加知识的数量超过过去2000年人类所积累知识的总和。
今天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一个很多知识是学生在校时期尚不存在的未来,传统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 当前学校教育体系必须重新评价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最重要能力的观点,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社会,具有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去的能力。
二、学习能力培养几个关键因素影响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但针对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转变观念、学习策略运用和教学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是影响实施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转变观念,新课程标准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虽然,目前各级学校在观念上毫无争议地呼唤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推行着相应的教学改革。
但也必须看到这种改革的现状与新世纪人才要求相差甚远,其中根本症结在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没有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仍然把单纯的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
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学生在校学习所给定的任何知识注定是不完备的。
因此,教育传授知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现成的东西,而是通过现有知识的启蒙,使学生从原有的自然状态上升到理性的存在状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既是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所在。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
教师的作用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探索知识,创造知识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交互式、对话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变服从为主动选择和探究。
教师要成为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学习,与教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良好结合起来。
建构学习能力的策略。
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即所谓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虽勤而功半。
善于学习、与不善于学习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适当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虽然学习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因学科不同各有特点,但认知过程基本相同,且皆须具有一定的学习策略。
认知过程是指从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完全不确切到知之较完全较确切的过程。
首先,从其过程的阶段可划分为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
感知阶段,学生学习是从教材的感知开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越丰富,理解教材才能越深刻,该阶段重点是鼓励学生多听多记。
理解阶段,理解是指导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逐渐认识事物的各种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可分为字面理解、概念理解、原理理解、综合理解、创造性理解等,此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
运用阶段,即把通过所获知识,运用到实际方面去,以便形成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然而从其能力的构成又可分为观察、记忆、思维等三种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观察、记忆、思维能力是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和采纳的。
譬如,帮助记忆的谐音法、表象法、缩句法等;帮助理解的图示法、符号转换法等;帮助思维的互动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学习策略是衡量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
学习策略核心部分是如何通过学习者自我监控机制有效地调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包括意志的管理、学习思路的调整、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和自我评估学习效果等。
学习策略的教学不一定要设置学习策略的课程,而是要我们的教学能根据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结合各学科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如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日常教学渗透,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遵循以下几点:a.必须能激发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b.学生有自主选择的自由;c.学生能自我调控学习过程和方法;d.学生具有自我评价学习的有效性。
三、信息素养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界出现的新概念,被认为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后,计算机互联网普及,校园网、多媒体课件、电子阅览室及其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日趋完善。
可获取的信息资源丰富,数量巨大,获取方式方便快捷。
信息、知识已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这就对学习者提出了如何整合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问题。
信息素养是指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
它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中又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构成了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是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组成。
信息加工能力主要包括:搜索、选择、整理和储存各种有用的信息;快速地将所获得的信息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述形式;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正确地评价信息,比较其优缺点,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利用信息做出新的预测或假设,从中看出变化的趋势、变化模式并归纳出变化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
现在的教学已不再只是教学生知识的问题,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这些信息。
无论是学习方法的教学,还是信息素养的培养,最好的训练场所是“自学”。
通过学生自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学会自我调控学习。
有目标、有组织、有指导的自学对学生学习能力形成会产生叠加发展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教一、学二、考三”的原则,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精心组织,鼓励学生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真正学会学习。
四、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尽快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高的机制。
任何观念都应体现在制度上,全面推进学习能力培养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一套新的教学管理制度。
而学校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尚存有不少影响学习能力培养开展的弊端。
如以“分数”管理盛行,教科书是权威和学习标准,建立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教师考核与评价办法等等。
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应该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鼓励教师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践等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学课件、图书资料、实验室等加大对学生的开放程度,改变学习评价的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
学校教育,一要使学生在学校时就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二要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仍能不断地获取和更新知识,此两者都是以学习能力为前提的.因此,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中一项至为重要的任务,是学校智育的根本。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时,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开始时要多引导,多帮助,甚至做必要的铺垫。
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问题作—步探讨,以避免他们的骄傲情绪影响他们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