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媒介批评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媒介批评笔记

媒介批评一、定义:,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阶级和利益的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做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

狭义的媒介批评,指人们对大众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展开的否定性批判,其批评主体是从事媒介批评的团体、组织、个人。

二、对象、标准、类别1、对象:广义: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批判,包括三个层面,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层面: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科学、人类的关系;本体层面: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也是媒介批评的基本范畴,包括传者和受众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传播的内容研究、传播的效果研究;现象场面: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传播给受众的给受众的各种信息,——新闻节目、广告、天气等狭义:针对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各种产品2、标准:媒介批评离不开对批评对象的价值判断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以解释作为求真的方法;以批判作为求善的方法;以祛魅最为求美的方法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差别(1)对于求知、求真、求求美等价值标准的认识上,存在着根本差别资产阶级的新闻媒介理论,为受众提供的所谓知的评判认识标准,是以抽象的客观、中立这些概念作为依据的。

这种客观主义的新闻传媒标准,刻意标榜超阶级、无党性,主张对社会现实进行纯客观的报道和评述,用抽象的人性和社会受众等概念来掩饰资本主义新闻制度下只有少数人享有新闻自由的事实,用客观、中立的概念来攻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在遵守客观、公正、真实的传播原则的同时,不忌讳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性质,公开宣称自己的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并将是否做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服务作为衡量新闻事业的最根本的标准(2)在对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标准的实践上,存在着根本差别。

资产阶级新闻媒介在打着自由、客观、公正的旗帜,对公众进行传播的时候,为达到宣传其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的目的,往往在大众传播实践中出现了内容与形式、真与美的分离与脱节。

为了使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隐埋不张,不易察觉,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产品的表层,往往制造了精美的包装。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根本宗旨是为社会注意服务、为人民服务,自觉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公开、鲜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只是存在着对真和善的反映程度和手段的问题,只存在美是如何去表达真和善的问题,不存在真与美脱节的问题。

(3)对于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标准的道德判断上,存在着根本差别。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商品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一矛盾面前,人的本质和人的劳动被异化。

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整个商品生产和消费体系的一部分,被看作异化劳动的延伸。

在社会制度下,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况、提供知识、教育、文化娱乐的手段和工具。

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以实现其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的大众传媒及传媒产品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目的是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重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3、类别(1)哲学的批评:保守的精英派:以怀旧伤感的心情,悲念旧秩序的消逝,忧虑大众传媒的崛起激进派:把集权主义与政权的抬头,归咎于大众社会与大众媒介的出现自由的多元派:工业社会中,不同的价值与利益冲突,相互制衡,符合民主制度的精神,大众媒介报道各类观点,客观公正,促使意见流通,不但强化民主的运作,更为社会制造更好的文化品质。

共同点:以社会观点为基础来评判大众媒介,即从大众社会的本质,剖析大众媒介的优劣(2)报章的批评:影视评论、随笔、专栏缺点:不完整、受利用(3):学术的批评:学术期刊、教科书,强调理论的探讨,通常不会引起一般大众的兴趣三、内容和方法1、内容:(1)文化层面的内容:属于宏观意义的批评,关注传播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人类传播史批评;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传播与科学技术;大众传媒和意识形态问题;跨国传播过程中的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问题;不同制度下的大众传播媒介之比较分析;国际传播秩序(2)本体层面的内容: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媒介批评的主要对象,属于中观的媒介批评。

问题:大众传播的传播者研究、受众研究、内容研究、工具研究、效果研究、社会功能研究、(3)现象场面的内容:大众传播生产的文化产品、传递给我们的各种信息,属于微观意义的批评内容。

对大众文化的意义和作用的批评:对新闻节目的评价和分析,对文艺节目的批评和介绍;通俗流行歌曲、时装表演、商品广告的批评研究2、方法(1)哲学的批评方法:以社会人文关怀和哲学反思的精神关注大众传媒(2)实证的批评方法:以调查统计分析和科学实验为主要手段,开展媒介批评的研究(3)艺术的批评方法:借鉴文艺批评的方法四、国外媒介批评理论简介1、在国外,媒介批评是大众传播学的另一支学派——传播批判批判学派,运用批判学派的理论对大众媒介所作的批评分析,它率先在欧洲兴起,共同特点:反对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以行为主义取向的量化传播研究,并企图从社会权力结构的运作,探讨媒介在控制与抗争之间所扮演的量化传播研究,基本上与马克思主义有所关联,或多或少援引当代各家学说。

五、法兰克福学派1、社会批判理论:(1)定义: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马克斯.霍克海默用以区别传统理论的一个专门术语,用社会历史的方法对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现象作当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做的那种批判考察,主要特点是划清自身与当代其他社会研究及哲学方法的界线,尤其注重对实证主义方法的区别(2)理论特色:对当代实证主义方法论持鲜明的反对态度,理论价值取向表现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坚持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强调主体性,在对象上关注人的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继承和吸收了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将批判对象最终定位在束缚和统治人的异化力量或物化力量上对文化的批判尤为引人注目,以文化工业指称大众文化,揭示了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整合生产和消费体系的一部分(3)对媒介批评理论的影响以异化的理论作为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武器,为后世的媒介批评理论提供了一种批判范式以技术理性的批判,作为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将科技进步用于迷惑被统治阶级的武器,为后世的媒介批评开展对媒介工具崇拜的批判提供了思想资源。

站在高压艺术的立场上,对大众文化给文化艺术带来的异化作经营式批判,对后世的媒介批评理论开展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影响深远。

社会批判理论发展到后期,批判指向发生了变化,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开始有中心转向边缘,为文化研究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2、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内部建立起的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社会研究所所秉持的学术观点和形成的学术流派,分三个阶段:1930年-1949年,创立时期和早期代表人物马克斯.霍克海默,马尔库塞,1949年-20世纪60年代末,鼎盛时期或黄金时期,哈贝马斯;20世纪60年代走向解体的时期观点:以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著称于世,大众媒介生产的大众文化,深受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日趋严重的异化现象的影响;批判文化工业有更深刻的意义,将批判的锋芒直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传播学研究的传统学派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代表幸福基金的知识分子对大众文化消极抵制的观点,表现出强烈的文化精英的取向。

3、文化研究思潮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那里学者所持的学术观点和形成的学术流派,代表人物霍尔、霍格特、威廉斯、汤普逊,代表作品《文化的用途》《漫长的革命》《文化与社会》《、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最后一本被看作当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1)观点:以一种边缘化的、批判性的立场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于文化进行分析,扩展了文化的内涵,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战略。

文化研究对于大众文化的受众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于大众文化的文化白痴的传统看法,超越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以及对大众文化的简单否定立场;广告、MTV、肥皂剧都被列入研究对象当代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分析主张,这些都把视野集中于大众文化的再阐释上。

(2)对媒介批评理论的推动a \在历史观点上,文化研究思潮与社会批判理论一样,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矛盾,把文化问题最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b、在文化观上,打破了社会批判理论的精英文化统治模式,将日常生活的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等纳入其研究范围文化霸权——安东尼.葛兰西葛兰西转向资产阶级的统治依靠他们占有意识形态的霸权,依靠他们广为宣传并未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获取的。

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是斗争和协商谈判的过程,差异和矛盾是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基本方式。

霸权的获得表现为两方面的调停:统治阶级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作出让步;被统治阶级不会被动的承认和接受霸权,统治阶级的观念需要经过修改,符合被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经验。

媒介对高科技的依赖及其传播规范的特征,不是局限,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C、在媒介观上,打破了法兰克福理论家们认为现代传媒与科技受工具理性的支配,造成异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压迫。

媒介观更加客观、公允,采用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理性的、客观的批判的观点D、在方法论上,经历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范式危机,实行了葛兰西转向,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

七、建设有中国特色媒介批评理论1、当代中国的媒介批评实践特点:形成了中国特色媒介批评体制;专业性与非专业性批评相辅相成;电视批评是热点;网络批评迅速崛起;媒介批评出现商业炒作苗头2、实践总结和理论启示媒介批评应继承批判的精神和独立的品质,不可沦为媒介炒作的寄生物建立完善的媒介批评保护机制,改建舆论环境,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介批评理论(1)总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批评对象采取不同的批判态度;具有建设性意义(2)本体论建设:具有媒介批评的本质属性,即一种特殊的文化批评理论,和西方资本主义媒介批评理论,在理论形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上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理论的特殊属性: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批评理论(3)媒介批评的任务和地位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介批评体系;建立具有中华民族本土化特点的大众文化话语体系;为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素质;为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学术资源(4):方法论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兼收并蓄、自主创造的学术品格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媒介批评思想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中孕育;在批判非无产阶级中发展;在批判资产阶级报刊中丰富列宁:建党时期围绕组建政党展开;夺权时期:围绕党性原则展开;建设时期:围绕经济工作展开九、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批评实践1、美国: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媒介监督机制体制:行外监督组织的批评;媒体内部的批评;新闻委员会和业内专业组织的批评;个人的批评内容:媒介的兼并与垄断;广告商的影响;政府的控制;通讯政策的不合理性;党派之间的偏倚报道;新闻审查制度;媒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媒介公关产业2、日本:(1)他律体制:《电波三法》《电波法》:包括无线广播电台在内的无线台开播许可证和无线设施运用的相关技术标准,从无线电台的物理角度对广播电台作出标准《广播法》:规定日本NHK的目的、经营、管理及商业广播的方针《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对广播电视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运营状况的规定(2)自律体制:日本商业广播电视联盟,《广播基准》(3)特点:在法律的基础上实施展开;商业广播电视组织和商业广播电视同时诞生从媒介自律组织的权力来看,日本的媒介自律组织既有裁决权又有处罚权;从媒介批评的实践运作来看,其自律组织和他律组织相结合的特点,不仅展现在批判的原则和理念上,还体现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3、英国(1)法律监督机制(2)媒介自律监督机制4、评价:(1)是当代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原则,(2)和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有密切联系,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新闻自由理论转向社会责任论以后,你家婆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向(3)实践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完备的体制支持,在发挥媒介监督的功能方面,有极大的优势(4)重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