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合同法案例参考

劳动合同法案例参考

劳动合同法案例参考

劳动合同法案例参考

问题:劳动者是否应给予赔偿?

汤某系某公司出纳。2004年4月30日,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孙

某指派汤某将15万元人民币兑换成港币,在两位同事的陪同下,汤

某与他人进行交易过程中15万元人民币遭人调包,除两张百元面额

的人民币外,其余均为假币,当即向警方报案,至今未侦破。事后,该公司要求汤某赔偿人民币15万元。

【案例分析】

由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地位不同,用人单位既是企业财产的所有人、管理人,又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监督者,所以一旦发

生劳动者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情况,用人单位就具有双重身份,即既是受害人,又是劳动者的管理者。如果在此情况下让劳动者承

担所有的赔偿责任,企业作为管理者就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用人

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对价即劳动报酬与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具有

不对等性。企业作为劳动成果的享有者,更应承担经营风险。同时,用人单位的每一项工作都由不同的劳动者来完成,如果严格要求劳

动者根据其过错承担赔偿责任,实质是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全部转移

到劳动者身上,这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来说,不尽合理。因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在劳动者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给用人单位造成

经济损失的,劳动者才负赔偿责任。如果劳动者没有过失或者存在

轻微过失,则无需赔偿。汤某买卖港币是受单位指派,在交易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始终有两位同事陪同,发现被骗后又及时

报警。可见汤某尽到了一定的注意义务,发生损失后又积极进行补救,主观上对损失的发生并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形,故该公

司要求汤某赔偿因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而造成的损失,不予支持。

【建议】

劳动者的损害赔偿责任应当依据其过错程度而定:出于故意的,须负全责;具有重大过失或者具体轻过失的,依照其过失程度确定损害分担;仅有抽象轻过失的,用人单位不得向其主张损害赔偿。如果劳动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依照规章制度对劳动者实施经济处分,单项和当月累计处分金额不得超过该劳动者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三十,且对同一违纪行为不得重复处分。实施处分后的月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特区最低工资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