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基础知识05703
1.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 1.1.4 制冷剂的变化过程
– 制冷剂在制冷压缩机中的变化 • 制冷剂蒸气由蒸发器的末端进入压缩 机吸气口时,压力越高温度越高,压 力越低温度越低。 • 制冷剂蒸气在压缩机中被压缩成过热 蒸气,压力由蒸发压力p0升高到冷凝 压力pk。为绝热压缩过程。外界的能 量对制冷剂做功,使得制冷剂蒸气的 温度再进一步升高,压缩机排出的蒸
qk = q0 +w0
5.制冷系数
单位质量制冷量与理论比功之比,即理论循环的收益和代价之比,称为 理论循环制冷系数,用0表示,
1.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例1-1 假定循环为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循环,蒸发温度t0=-10℃, 冷凝温度tk=35℃,工质为R22,循环的制冷量Q0=55kW,试对该循环进行 热力计算。
1.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 1.2.1 理论循环的假设条件和压焓图 – 1.理论循环的假设条件
– 压缩过程为等熵过程; – 冷凝和蒸发是与冷、热源换热; – 出蒸发器的为饱和蒸气,出冷凝器的为饱和液体; – 制冷剂流动过程中没有流动阻力损失; – 节流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
1.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q0=h1-h4=r0(1-x4)
(1-1)
式中 q0单位质量制冷量(kJ/kg); h1与吸气状态对应的比焓值(kJ/kg); h4节流后湿蒸气的比焓值(kJ/kg); r0蒸发温度下制冷剂的汽化潜热(kJ/kg); x4节流后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干度。
1.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2.单位容积制冷量 制冷压缩机每吸入1m3制冷剂蒸气(按吸气状态计)经循环从被冷 却介质中制取的冷量,称为单位容积制冷量,用qv表示。
从制冷系数变化的角度对比如下: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2.吸气过热 制冷压缩机吸入前的制冷剂蒸气温度高于蒸发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时,称为 吸气过热,两者温度之差称为过热度。具有吸气过热的循环,称为过热循 环。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 过热分为有效过热和有害过热两种 – 实际循环中,形成制冷循环中吸气过热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 有: • 1)蒸发器的蒸发面积的选择大于设计所需的蒸发面积,制 冷剂在蒸发器内吸收被冷却介质的热量而过热,属有效过 热。 • 2)制冷剂蒸气在压缩机的吸气管路中吸收外界环境的热量 而过热,属有害过热。 • 3)在半封闭、全封闭制冷压缩机中,低压制冷剂蒸气进入 压缩以前,吸收电动机绕组和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而过热, 属有害过热,但是必须的。 • 4)制冷系统设置了回热器,制冷剂蒸气在回热器中吸收制 冷剂液体的热量而过热,属有害过热,但有过冷过程伴随。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 1.3.3 热交换及压力损失对制冷循环的影响 – 1.吸气管道 • 从蒸发器出口到压缩机吸气入口之间的管道称为吸气管道 • 吸入管道对循环性能的影响最大。 • 吸入管道中的压力降始终是有害的,它使得吸 气比容增大, 压缩机的压力比增大,单位容积制冷量减少,压缩机容积 效率降低,比压力增大,制冷系数下降。 – 2.排气管道 • 在压缩机的排出管道中,热量由高温制冷剂蒸气传给周围 空气,它不会引起性能 的改变,仅仅是减少了冷凝器中的 热负荷。
气温度高于冷凝温度。
1.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制冷剂的变化过程(flash)
1.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 1.1.4 制冷剂的变化过程
– 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变化 • 过热蒸气进入冷凝器后,在压力不变 的条件下,先是散发出一部分热量, 使制冷剂过热蒸气冷却成饱和蒸气。 • 饱和蒸气在等温条件下,继续放出热 量而冷凝产生了饱和液体。
1.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1.1.2 制冷循环过程
制冷剂蒸汽回到压缩机中压缩
1.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1.1.3 制冷系统各部件的主要用途
放热,使高压高温制冷剂蒸气冷却、 冷凝成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液体
压缩制冷剂蒸气,提高压力和温度
得到低温低压制冷剂
制冷剂液体吸热、蒸发、制冷
1.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4.单位冷凝热负荷
制冷压缩机每输送1kg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放出的热量,称为单位冷凝 热负荷,用qk表示。
qk=(h2-h2)+(h2-h3)=h2-h3
式中 qk单位冷凝热负荷(kJ/kg); h2与冷凝压力对应的干饱和蒸气状态所具有的比焓值(kJ/kg); h3与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液状态所具有的比焓值(kJ/kg); 对于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存在着下列关系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 1.3.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 的区别 – 1)制冷压缩机的压缩过程不是等熵过程, 且有摩擦损失。 – 2)实际制冷循环中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往 往是过热蒸气,节流前往往是过冷液体, 即存在气体过热、液体过冷现象。 – 3)热交换过程中,存在着传热温差,被冷 却介质温度高于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环境 冷却介质温度低于制冷剂冷凝温度。 – 4)制冷剂在设备及管道内流动时,存在着 流动阻力损失,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 – 5)实际节流过程不完全是绝热的等焓过程, 节流后的焓值有所增加。 – 6)制冷系统中存在着不凝性气体。
1.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 引课 – 1.2.1 理论循环的假设条件和压焓图 – 1.2.2 理论循环的性能指标及其计算 – 小结 – 作业
1.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 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组成: – 制冷压缩机 – 冷凝器 – 节流器 – 蒸发器
•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是指制冷剂在一次循环中只 经过一次压缩,最低蒸发温度可达-40~-30℃。单级蒸 气压缩式制冷广泛用于制冷、冷藏、工业生产过程的冷 却,以及空气调节等各种低温要求不太高的制冷工程。
液相区
气相区 两相区
• 一点: – 临界点C
• 三区: – 液相区、 – 两相区、 – 气相区。
• 五态: – 过冷液状态、 – 饱和液状态、 – 湿蒸气状态、 – 饱和蒸气状态、 – 过热蒸气状态。
• 八线: – 等压线p(水平线) – 等焓线h(垂直线) – 饱和液线x=0, – 饱和蒸气线x=1, – 无数条等干度线x – 等熵线s – 等比体积线v – 等温线t
解 点1:t1=t0= 10℃, p1=p0=0.3543MPa, h1=401.555kJ/kg, v1=0.0653m3/kg 点3:t3=tk=35℃, p3=pk=1.3548MPa, h3=243.114 kJ/kg,
由图可知,h2=435.2 kJ/kg, t2=57℃
1.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1)单位质量制冷量 q0=h1-h4= h1-h3=401.555-243.114=158.441kJ/kg
4)理论比功 w0=h2-h1=435.2-401.555=33.645kJ/kg
5)压缩机消耗的理论功率 P0=qmw0=0.347133.645=11.68kW
1.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1.3.2 液体过冷、吸气过热及回热循环
下图为具有液体过冷的循环和理论循环的对比图,1-2-3-4-1为理论循环,1-23'-4'-1表示过冷循环。 两个循环的比功相同,过冷循环中单位制冷量增加,从而导致过冷循环的制冷 系数增加。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1.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 1.1.1 制冷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 – 制冷循环系统 :
» 根据蒸气压缩式制冷原理构成的单级蒸气压缩式制 冷循环系统,是由不同直径的管道和在其中制冷剂 会发生不同状态变化的部件组成,串接成一个封闭 的循环回路,在系统回路中装入制冷剂,制冷剂在 这个循环回路中能够不停地循环流动
1.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 小结 – 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组成:制冷压缩机 冷凝器 节流 器 蒸发器 – 压缩过程(压缩机中进行) • 通过压缩使制冷剂由低温低压的蒸汽变为高温高压气体。 – 冷却冷凝过程(冷凝器中进行) • 在冷凝器中冷却冷凝成制冷剂液体。 – 节流过程(节流阀中进行) • 压力、温度降低,焓值不变 – 蒸发过程(蒸发器中进行) • 吸热蒸发,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气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从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变化角度对比来说明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有效过热对循环是否有益与制冷剂本身的特性有关。如图所示,该 图是在蒸发温度为0℃、冷凝温度为40℃的条件下计算所得的结果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回热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较,制冷系数的变化情况如下
– 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图
1.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1.1.2 制冷循环过程
制冷剂蒸气压缩、冷凝成液体,放出热量
1.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1.1.2 制冷循环过程
冷凝后的制冷剂流经节流元件进入蒸发器。从入口端的高压pk降低到 低压p0,从高温tk降低到t0,并出现少量液体汽化变为蒸气。
7)冷凝器单位热负荷 qk=h2-h3 =435.2-243.114=192.086kJ/kg
8)冷凝器热负荷 Qk=qmqk=0.3471192.086=66.67kW
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
• 1.3.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区别 • 1.3.2 液体过冷、吸气过热及回热循环 • 1.3.3 热交换及压力损失对制冷循环的影响 • 1.3.4 不凝性气体对制冷循环的影响 • 1.3.5 冷凝、蒸发过程传热温差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 1.3.6 实际制冷循环在压焓图上的表示及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