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PPT课件
的活力提高15~25%,并导致甘油产量提高
.
14
实验:甘油发酵是在髙渗透压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可望通过热冲 击来提高发酵甘油的产量
正交条件A 冲击温度 (℃ ) 40,45,50
B 开始时机(h) 8,16,30
Hale Waihona Puke C 冲击时间(分) 15,30,60
结果发酵16小时,45℃冲击30分钟最佳,发酵96小时后甘油浓度 提高32.6%,
.
22
例: 配制不同初始pH的培养基,摇瓶考察发酵情况
pH对产海藻酸裂解酶的影响
.
23
例子:不同调pH方法的影响
分别在4种缓冲介质中,于pH 6.50一9.50测定天冬酰胺酶 酶活力.
1 甘氨酸介质pH 8.00时酶活力 最高;
2 硼酸在pH 8.50,酶反应最快 3 磷酸在pH 8.50,酶反应最快 4 Tris在pH 8.50,酶反应最快 酶活1>2>4>3
第七章 发酵过程的控制
.
1
主要的控制参数
1、pH值(酸碱度) 2、温度 3、溶解氧浓度 4、基质含量 5、空气流量 6、压力 7、搅拌转速 8、搅拌功率
9、黏度 10、浊度 11、料液流量 12、产物的浓度 13、氧化还原电位 14、废气中的氧含量 15、废气中的CO 2含量 16、菌丝形态 17、菌体浓度
Q发酵 = (M1C1 + M2C2)V; M1:发酵液质量 kg M2:发酵罐质量kg
C1 发酵液的比热容,kJ/kg ℃
V为温度上升速率℃/h
C2 发酵罐的比热容, kJ/kg ℃
③热力学方法:
H 0 H 0 f产 物 H 0 f反应物
.
6
三、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微生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根据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大 致可分为四类:
.
4
二、发酵热的测量及计算
发酵热的测定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利用热交换原理,测量一定时间内冷却水的流量和冷 却水进出口温度,根据
Q发酵 = qvC(t2 – t1)/V;
qv为冷却水体积流量,L/h;C为水的比热容,kJ/kg ℃; V为发酵液体积,m3
.
5
②利用温度变化率:先使罐温恒定,再关闭自控装置,测量温度 随时间上升的速率,根据
(A)16h,45℃,30min
(B)12h,45℃,30min
.
15
.
16
.
17
第二节 pH 值 的 控制
一、pH值对菌体生长和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菌种不同,对pH要求不同 菌种相同,pH不同,形成的产物不同 菌种生成和发酵的最适pH不同,形成的产物
不同
.
18
pH对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形成影响的主要原因: 1、影响原生质膜的性质 2、影响酶的活性 3、影响营养物质和中间代谢产物的解离
.
8
四、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1、影响反应速度 2、温度影响酶系的组成及酶的特性
酶比活力(u/g)
6500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30
60
90
120
150
时间(min)
.
9
3、温度影响发酵的方向 四环素产生菌金色链霉菌同时产生金霉素和四环素,
当温度低于30 ℃时,这种菌合成金霉素能力较强;温 度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也提高,温度达到 35 ℃时, 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止,只产生四环素。 4、温度还影响基质溶解度
(3)生理酸碱性物质利用后pH会上升或下降
.
20
2、产物形成 某些产物本身呈酸性或碱性,使发酵液pH变化。如有
机酸类产生使pH下降,红霉素、洁霉素、螺旋霉素等抗 生素呈碱性,使pH上升。
3、菌体自溶,pH上升,发酵后期,pH上升。
.
21
三、发酵过程pH值的调节及控制 1、调整培养基的组分 2、在发酵过程中进行控制 ①添加CaCO3: ②氨水流加法 ③尿素流加法 3、通过补料调pH 4、当补料与调pH发生矛盾时,加酸碱调pH
.
11
2、根据培养条件选择
温度选择还要根据培养条件综合考虑,灵活选择。 通气条件差时可适当降低温度,使菌呼吸速率降低些,
溶氧浓度也可髙些。 培养基稀薄时,温度也该低些。因为温度高营养利用快,
会使菌过早自溶。
.
12
3、根据菌生长情况
菌生长快,维持在较高温度时间要短些;菌生长慢, 维持较高温度时间可长些。培养条件适宜,如营养丰富, 通气能满足,那么前期温度可髙些,以利于菌的生长。
.
19
二、影响pH值变化的因素
1、基质代谢
(1)糖代谢 特别是快速利用的糖,分解成小分子酸、醇,使 pH下降。糖缺乏,pH上升,是补料的标志之一
(2)氮代谢 当氨基酸中的-NH2被利用后pH会下降;尿素被分 解成NH3,pH上升,NH3利用后pH下降,当碳源不足时氮源当碳 源利用pH上升。
总的来说,温度的选择根据菌种生长阶段及培养条 件综合考虑。要通过反复实践来定出最适温度
.
13
例子:利用热冲击处理技术来提高甘油的产量 背景: (1)酵母在比常规发酵温度髙10~20℃的温度下经受
一段时间刺激后,胞内海藻糖的含量显著增加。 (2)Lewis发现热冲击能提高细胞对盐渗透压的耐受力 (3)Toshiro发现热冲击可使胞内3-磷酸甘油脱氢酶
.
2
第一节 温 度 控 制
一、发酵热 伴随发酵的进行而产生的热量叫发酵热
1、生物热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热
2、搅拌热 Q搅拌=P × 3061(kJ/h)
.
3
3、蒸发热 Q蒸发=qm(H出-H进), qm :空气流量;I:气体热焓; 4、辐射热
Q发酵 = Q生物 + Q搅拌 - Q蒸发 - Q辐射
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也影响菌对某些基质的分解吸 收。因此对发酵过程中的温度要严格控制。
.
10
五、最适温度的控制
1、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来选择 微生物种类不同,所具有的酶系及其性质不同,所要求
的温度范围也不同。 如黑曲霉生长温度为37℃, 谷氨酸产生菌棒状杆菌的生长温度为30~32 ℃ , 青霉菌生长温度为30 ℃ 。
嗜冷菌适应于0~26℃生长,嗜温菌适应于15~43 ℃生长,嗜热 菌适应于37~65 ℃生长,嗜高温菌适应于65 ℃ 以上生长
.
7
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内各种反应速度 最低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 在最适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生长
周期缩短 不同生长阶段的微生物对温度的反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