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品混凝土企业增值税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由于商品混凝土企业和税务机关对混凝土生产的不同业务模式适用的增值税政策,在理解上存在较多争议,同时混凝土企业逃税现象较为普遍,不仅不利于混凝土企业的规范管理,也造成了国家税源流失,加剧了行业不良竞争。
本文通过分析混凝土行业增值税业务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混凝土企业业务模式,规范增值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给混凝土企业和税务机关在解决增值税业务问题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混凝土企业;增值税;问题及建议由于商品混凝土产品的特殊性态,以及生产业务模式的多样性,导致混凝土企业在适用增值税政策、确认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同时混凝土企业逃避增值税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不仅造成了税源大量流失,也搅乱了混凝土行业市场竞争秩序,阻碍了行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规范混凝土企业增值税管理已成为规范行业经营,规范行业市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增值税政策与生产业务模式商品混凝土企业基本上都属于一般纳税人,适用17%的增值税率,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不过由于其外购砂、石等原材料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抵扣不足,税法规定一般纳税人生产销售以水泥为主要原料的商品混凝土,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6%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目前大多数混凝土企业都选择按简易办法缴纳增值税。
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交付包括生产、运输、泵送三个环节,原材料的供应既有自购,也存在甲供(客户购买)的情况。
根据企业产品生产交付包含的环节以及原材料供应的形式,可以将混凝土的生产业务划分为以下几种的业务模式。
(一)基本业务模式基本业务模式是指混凝土企业业务涵盖生产、运输、泵送三个环节,原材料全部由企业自行采购。
这是最基本的业务模式,也是规范程度最好的业务模式,混凝土销售价格包含了产品的全部价值,企业通常选择按简易办法6%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
(二)业务外包1.委外生产混凝土企业将产品委托给其他混凝土公司生产,这种情况主要出现于混凝土企业因业务量超出自身供应能力,或生产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
委外加工占混凝土企业的业务比重通常较低,委托企业参照基本业务模式计算增值税。
2.外租外租指混凝土企业将运输、泵送环节的一个或两个环节外包给第三方。
外租在混凝土行业比较普遍,一是由于混凝土企业通常不会按照生产峰值配备运输和泵送设备。
二是由于运输、泵送环节设备投资金额较大,管理难度也较大,尤其是运输环节。
混凝土企业对外租业务应该按包含外包环节的产品销售价格缴纳增值税。
有些地区市场分工较细,运输和泵送环节由专业的公司运营,如果是由客户和第三方公司直接发生业务关系,相应的税收由第三方承担;如果是混凝土企业和第三方发生业务关系,则应按照外租业务计算缴纳增值税。
(三)甲供1.甲供材料不包含水泥如果客户提供的原材料不包含水泥,比较常见的是客户甲供材料为外加剂、纤维等占比较少的材料,混凝土企业可以按照不包含甲供材料价值的产品收入作为计税基础,按照简易办法6%的征收率计算增值税。
但是如果甲供材料包含占比较大的砂、石等原材料,则有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可能会认定此种模式为受托加工,要求企业按照17%的税率计算增殖税,允许扣除进项税。
2.甲供材料包含水泥混凝土行业增值税简易征收办法仅适用于以水泥为材料的混凝土,许多税务机关对此理解为水泥必须由企业自购。
如果客户提供的原材料包含水泥,则不论其他材料是否甲供,税务机关通常都会将这种业务模式认定为受托加工,要求混凝土企业按照17%的税率计算增殖税。
(四)租赁少数小混凝土企业由于自身获得市场能力不强,或者出于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不直接在市场承接项目,而是采取代其他混凝土企业生产加工或是将生产设备租赁给其他企业的经营方式。
如果是代其他混凝土企业生产加工,按照受托加工业务缴纳增值税;如果是将生产设备出租给其他混凝土企业,则按照不动产租赁业务缴纳增值税,两种形式税率均为17%。
二、商品混凝土行业增值税业务存在的问题(一)增值税税负较高大多数生产制造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在3.5—4%之间,混凝土企业6%的增值税率明显高出平均水平。
较高的税负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变相提升了建筑施工行业成本,催高了房地产价格,也给部分混凝土企业逃避税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加剧了行业的不良竞争,提高了税务管理的难度。
(二)逃税现象比较严重混凝土企业逃避增值税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中小民营混凝土企业。
逃税行为直接导致大量的国家税源流失,也搅乱了混凝土行业的市场秩序,消弱了规范企业的竞争能力。
常见的逃税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隐瞒生产数量隐瞒生产数量是最常用、最简单、涉税最大的一种逃税方式。
比如有的混凝土企业年生产混凝土40—50万方,可能只有10多万方开具发票缴纳了增值税,如果按照1方混凝土需缴纳20元增值税和营业税金及附加计算,则少缴税金约800万元。
同时由于其未纳税部分的产量,可以不要求供应商提供材料发票,也为上游企业逃税提供了机会。
2.高税率业务按低税率业务申报现在甲供在混凝土企业的业务中已经大大减少,比较常见的甲供是客户提供部分外加剂等辅助材料,通常不超过混凝土材料成本的10%,混凝土企业按照简易办法6%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在客户甲供材料包含水泥、砂、石时,其占混凝土材料成本比重就很大,通常水泥占混凝土材料成本的比重在40—45%之间;砂、石因为各地价格差异较大,大体在30—50%之间。
此种甲供业务应该判定为受托加工业务,按照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但很多企业还是按照6%的征收率申报缴纳增值税,以少交税金。
3.通过操作假甲供逃税将基本业务模式操作成假甲供业务,从而少缴纳增值税的逃税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将混凝土企业自己购买的少数材料,比如外加剂等做成甲供,由于甲供材料占材料成本比重不高,不构成受托加工业务,企业仍然按照6%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但降低了计税价格。
另一种情况是将混凝土企业自己购买的水泥、砂、石等主要材料,甚至全部材料做成甲供,彻底做成受托加工业务,按照17%的增值税率缴纳增值税。
虽然税率高了,但由于计税价格大幅降低,混凝土企业仍然可以减少约50%的税金。
为了操作假甲供,有些混凝土企业还通过物资公司来操作,更有甚者为了降低受托加工业务的计税基础,还将运输、泵送环节剥离出去,使加工费只包含生产环节发生的费用。
以混凝土平均结算价格为300元/方为例,如果按照基本业务模式操作计算,增值税为18元/方;但如果将加工费做到50元左右,则只需要缴纳不到9元的增值税。
(三)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不明确对于混凝土企业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不同地区的操作方法差异很大,即使是一个省的不同市甚至不同区、县税务机关理解也有差异。
常见的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有以下几种观点:1.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时间商品混凝土企业的主要客户为建筑施工企业,通常根据施工进度确定收款时间,属于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产品。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根据税法规定应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或者无书面合同的,为发出应税产品的当天。
但是项目施工进度和合同往往有较大差异,混凝土企业所在的产业链拖欠现象又比较严重,客户很少按合同约定时间付款,这种方式虽然理论依据比较明确,但企业资金压力较大,难以承受,实际采用的比较少。
2.按照产品交付时间有的地区税务机关认为产品发出,企业纳税义务就发生,即当月生产的混凝土要在次月申报缴纳增值税。
这种方式对税务机关来说操作最简单,且可以最早时间实现征税,但对混凝土企业来说资金压力最大,且违背了增值税条例对分期收款方式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
3.按照发票开具时间这种方式也比较简单,企业申报的收入额和发票开具金额一致,企业编制报表和税务机关管理都比较容易。
对于企业来讲,这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一种方式,通常是准备收款时才开具发票,当然企业也可能开发票后只是就开具发票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货款,而不是全额收款,但毕竟开票金额和回款金额差距不是很大,能够较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缴纳税款的资金压力。
4.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收入确认时间混凝土产品的收入确认严格来说要满足产品已经交付、施工,产品数量、价格能够确认,质量经过检验等条件。
通常混凝土企业和客户办理产品结算,并对施工部位出具检测合格报告,需要1—2个月的时间,部分按“图结”(即按施工图纸计算混凝土生产量)进行结算的项目因合同约定必须在施工到一定节点时才办理结算,会导致结算时间延长一些。
(四)委外生产方式的税务问题存在争议委外生产一般是应急性的,委托企业的出发点是保证混凝土供应,通常是原价转包,没有利润空间。
由于这种方式最终还是委托方和客户发生购销业务,委托方要参照自产产品按照简易办法6%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受托方按照加工业务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
但有些税务人员将之理解为委托方购买混凝土再转售,对委托方按17%的税率计算增值税,对受托方按照生产销售混凝土计算增值税。
这样不仅重复征收了增值税,并且委托方在交易中并没有产生增值,违背了增值税对货物流转实现增值进行增税的前提。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受托方通常会按照受托加工的混凝土对应的结算金额向委托方提供水泥、砂、石等供应商的原材料发票,由委托方直接付款给受托方供应商,基本不提供加工费发票,以避免重复缴税。
这种操作完全违背了委外业务的业务流程,也容易造成受托方加工费的逃税行为。
委外生产还有一种特殊形式——换打混凝土,即委托方请受托方代生产混凝土后,再以替受托方生产等额混凝土抵账的业务。
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实质上并没有少收增值税,但是也有税务人员认为这属于购买混凝土再转售的业务,要求双方企业都要缴纳增值税,这对混凝土企业来说有失公平。
三、对商品混凝土行业增值税业务的建议(一)降低混凝土行业税负1.调低征收率混凝土行业6%的征收率是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小规模纳税人6%的征收率确定的,但是2008年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后,已经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降低为3%,暂行条例中已经没有6%的征收率。
因此应对混凝土行业增值税率从6%的征收率调整为3%。
2.允许混凝土企业抵扣购买固定资产进项税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增值税完成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改革,按照一般计税方法的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可以抵扣,税负大幅度下降。
混凝土企业因按照简易方法计税,这一政策并没有适用。
但是混凝土企业也是一般纳税人,也履行的纳税义务,从公平角度这一政策应该适用于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二)规范混凝土行业业务模式和增值税政策1.制定混凝土行业增值税管理细则混凝土行业的税收比较特殊,和传统生产制造行业在原材料发票、产品形态等方面差异较大,所以不能适用通常的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