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初探
笔者现居住地蒙城县篱笆镇,该镇是蒙城县大西南的边远乡镇,西邻利辛,南毗凤台。

是一个鸡叫听三县的风水宝地。

所谓风水宝地是因为这个镇是三花之乡(棉花、黄花梨、花生),近六万人口,十六个行政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在这块土地上自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至二零一一年的今日共培养了将近五百名大学生,北大、清华等著名高等学府有他们的身影,国防科技大等军事院校我们的学子在那里也在努力拼搏。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天之骄子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教师子女,我认为这与环境育人是有一定关系的。

在这里我可以列举一二:篱笆中心小学的王克群老师其子王启飞北大毕业;孙圩小学的王克芳老师三个孩子都是本科毕业其中一位是哈工大毕业;姜刘小学的朱秀春校长其子是国防科技大毕业;笔者本人的孩子也是重点大学毕业。

像南开、复旦、中科大、浙大、中山等等高校毕业的学生,我们教师子女就有160多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本人认为,我们搞教育的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的重视才有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上面我所列举的一些事实是我们篱笆教育成功的一面。

是我们篱笆地方政府尊师重教的结果,是基础教育辉煌的一面。

但是,发生在光环里仍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那么耀眼,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估计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情况。

笔者通过走访、观察、积累,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不能说是教育的缺失,但也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一、留守子女教育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了,给中国大地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重城市、轻农村;追逐经济利益是根本,他们弃家舍院、拖家带口,能跑能动的都去到城里打工挣钱去了,把老人和孩子都放在家里面,这样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他们的教育自然而然落到了老人身上。

对于老人而言,他们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他们的意识、思想及教育方法仍然是旧的、传统的一套。

总认为只要给这些孩子吃好、穿暖了他们的责任就尽到了。

至于如何教育他们、辅导他们那根本不是他们考虑的范畴,至于孩子如何学习?如何成长那则是学校的事,使他们爸爸妈妈的事,这些好像都与他们无关。

笔者通过家访发现:一些爷爷奶奶过分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就是所谓的隔代亲。

好像在养育自己儿女身上缺少的那个年代的东西都要在自己的孙辈身上都给补回来,要啥给啥,有月亮也要想办法给摘下来似的。

孩子在这样过分的疼爱中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恶习。

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凡事惟我马头是瞻,个个都是小王子、小公主。

我的临居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老太婆今年六十多了,生有三个儿子。

三个儿子现在都在外地打工、开车、做生意,三个儿子的子女有五个在她身边上学生活,大的孙女已经有十四岁了,按理说应该懂事了。

可是这五个都不是什么善茬,整天围着他们奶奶要这要那,上学前要了零花钱才肯走,回家后要过钱才肯离去。

为此老奶奶经常发火,孩子们也没有一个怕她的朝
阳顶撞,气的她时常落泪,经常唠叨这样一句话“我给你们做饭洗衣服。

起早贪黑,你们没有一个同情我的,反而和我为仇作对,我图你们个啥?”是的,老人图个哈呢?对于老人而言,我想她图的可能就是儿孙平安、长大成人。

至于长大以后能干什么,她可能也想过,但是孩子们并不领情啊!在老人们的心里可能都有希望自己的后代出人头地吧!
那么这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呢?以中心校校本部为例。

在校学生九百多人。

留守子女占60%以上,由于家庭疏于管理,绝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平平,他们来的早、走的晚,看起来他们上学很积极,其实啊这是贪玩的表现:来的早,就是为了玩,以为这时老师还没来到。

走得晚,也是为了玩,以为老师们都已经离校回家了。

他们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更谈不上课外作业、家庭作业了。

同时他们也把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性也带进了学校,以我为中心、凡事都要抢先,以至于打架、骂人、上网,更有甚者偷盗,破坏学校公物,给学校工作和班级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以至于把老师搞的很被动,。

严重影响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二、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滞后
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改革,学校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办公经费也有政府财政拨付,但是农村小学的校舍和硬件配置还比较落后,没有像样的办公室、办公桌椅陈旧、办公室文化氛围不浓,学校没有操场、体育器材不配套、音乐、美术器材更是少之又少。

笔者走访发现有一半以上的村小没有一副像样的篮球
架、乒乓球台。

至于书报栏、宣传长廊等文化设施更是无从谈起。

按上级要求报送材料要用a4纸打并报送u盘,但村级小学的电脑每校也只是一台远程教育配套的,已经有好多年了了,从来没有升级更新。

村级小学没有图书室,中心小学的图书大部分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普九”时配的,而且品种单一,数量也不是太多。

至于音、体、美器材几乎是零,即使有的话也只是个摆设。

现在各校为了打造标准化学校,想彻底改变现状,但资金严重短缺,举债建设总是不好的吧。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优劣,正所谓的“师傅不明弟子拙”啊。

若干年来形成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无人形势严峻,有相当数量的民师转正的老教师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他们都是五十好几的人了。

35至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少之又少。

虽然我镇自一九九七年开始陆陆续续的补充了一些教师,但这些毕业生学历低,中专学历的多,他们毕业的学校五花八门,有电影学校的、计生学校的、有化工学校的、还有建筑食品等等。

(2)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科学、计算机信息科目的老师基本是都是兼职的,英语老师也是半路出家的居多。

他们经过半年的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就回来担此重任了。

(3)教师的责任心有点提高。

由于教师的结构层次不合理,老年教师体弱多病,同事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较慢,新教法在教学中不能得到
实施,知识结构不完善。

年轻人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精神浮躁,又由于长期生活、工作、学习在农村,90%的老师还从事着农耕这一“副业”,对教学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几乎无教研可言。

让他们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样就出现了人浮于事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就业形势的冲击,直接影响着农村小学教育
当今社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现象普遍存在。

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上维持自己的生活了,干的出色的个别人已经有房有车了,鉴于此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由于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大大的受到了严重影响。

久而久之(转下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