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活着》浅谈张艺谋导演的创作艺术风格
大学的时候看过余华写的小说《活着》,后来又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很喜欢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今天重新看电影《活着》,感慨颇多,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富了,经过过生活的艰辛与辛酸,才更能懂得《活着》的道理。
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的遭遇一生凄苦。
从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福贵和春生被抓去做战俘时,看到一堆堆的死人,说了一句话:我们可得活着出去啊,出去了可得好好地活着啊!当时那样的情形下,对活着的愿望是那么强烈。
从电影《活着》浅谈一下张艺谋导演的创作艺术风格。
一、具有浓烈的历史感
《活着》这部电影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具有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同时,该片也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虽然至今没有公映,但在电影界口碑不错,该片获得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最佳男演员奖。
该片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辛酸遭遇而反映整个社会的历史风貌,刻画人物深刻细致,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但影片的结尾很温和,引人深思:活着就是忍受。
福贵的一生,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最开始的斗地主、战争、到后来的全民大炼钢、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历史事件,张艺谋试图从福贵一家的遭遇去隐晦地讲述,以一个小人物活着的艰辛,去反映历史进程的曲折,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二、对生命意识的关注
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宿命论人生观。
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理解这一主旨的重要依据。
皮影戏使《活着》这部电影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故事。
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福贵和玩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充分的显示。
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
福贵一家人在电影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烈的宿命论的色彩,更为人如同玩偶这一比喻增加了不可缺少的注脚。
皮偶在孤灯幻影下显现演绎人生的故事,把人生如戏,人生如梦发挥的淋漓尽致。
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关注人的生命意识,例如《红高粱》中的“秋菊”,给人
的印象、感觉都是美的,即便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亦是在病态中呈现着一种美感。
这些主人公,呈现给观众的是女性动人的光彩,更是体现了她们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生活环境的反抗精神。
三、具有深深的人文关怀
影片中,通过福贵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夜是多么漫长,多么漆黑,熬过了那个点,太阳依旧会升起!也不要去埋怨太阳远远看着人间的生老病死,旦夕祸福,因为它千年、万年不变的光辉,就是为了让每个角落都有温暖!世界从未抛弃过任何人,所以,像福贵那样,好好活着,享受着这最大的幸福,热爱着这最珍贵的生命。
张艺谋在电影界是一位拓荒者,不断创新的拍摄技术和优秀的作品,为世界呈上了一张中国名片。
他的电影肆意狂放而又绚丽唯美。
在做好电影人文内涵的同时注重影片本身好看的消费市场性。
他的影片有着审时度势的机敏与妥协。
正是尊重主流话语权,切合时代的审美和消费取向,使得他又在不断的创新,开拓电影这片大地时,他总是会给出惊喜。
从历史到现实,从农村到都市,从经典到创新,从大自然到传统文化,他都给予了关注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