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雕塑剖析

唐代雕塑剖析

摘要:本文从唐代雕塑的艺术出发,介绍了唐代的雕塑艺术,首先介绍了唐代民间雕塑看唐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再次介绍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成就,对我国唐代雕塑艺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不修改)
1.前言
佛教文化由汉代晚期传入中国,魏晋时期日趋兴盛,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及至隋唐时期,佛教雕塑更是成长为圆润璀璨的明珠。

佛教雕塑的制作都是出自于民间工匠之手,所以群体性大于个体的创造性,更能体现群体性的审美价值观。

这些唐代佛教雕塑处处显现出女性阴柔美,温文恬静的姿态、圆润的造型塑造、柔美的曲线刻画、包容与仁慈的佛教雕塑形象,正是当时人们的审美价值体现。

这种饱含着女性阴柔美的佛教雕塑在唐代发展到了极致,唐代也因此创造出了典型的菩萨造像体系。

其中之一就是:凡是能够让人联想到女性温柔和母性慈爱的品性,都万流归宗般全部集中在此时的菩萨造像上,例如观世音菩萨的造像。

另外,唐代菩萨雕塑依据一种“三道弯”的躯体造型节奏来塑造,这是雕塑表现女性美的通用方式。

和印度神像比较,唐代的佛教雕塑没有激烈的动作,更多的是有着人世间的风情。

她以含蓄抑制的力量,激发出全身丰沃的、无法言喻的温柔,犹如它充盈着脂肪的躯体。

唐代佛的世界正是这样丰腴的世界,佛、菩萨、力士、供养人中,除了力士是体健如牛的男人风格外,其它无不丰肩满胸、手肥腰柔,以丰厚的形体来呈现体态。

这是一种世俗的丰硕,体现了唐代人“以胖为美”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唐代物质充足,人们生活富足优越的写照。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唐代这样演绎着女性丰满的美,这种对世俗生活的热情、生活的满足感,以至于深深地影响着彼岸佛国,似乎佛教不再是人们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归属,更像是变成了人们游戏玩耍的消遣品。

2.唐代雕塑的审美价值观
唐代民间雕塑体现在两个方面:陵墓雕塑和陶瓷雕塑。

这里将陵墓雕塑归到民间雕塑中是有个人理由的。

虽然陵墓雕塑是应皇权要求而制作,但是工匠一般由民间匠人组成,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作品蕴含着当时流行于社会上的雕刻审美风尚。

这种风尚不但出现在上层阶级的活动范围,而且广泛地渗透到各阶层人们的活动范围,因此带有普遍性。

所以雕刻体现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整体审美需求,故而将陵墓雕塑归到民间雕塑的范畴。

在唐代的陶瓷雕塑中,很大一部分也应归到陵墓雕塑中,例如墓室内的陶瓷冥器,但是无论从体量、题材还是材料上都应将其另外来论,这种冥器体现在“三彩陶塑”和陶俑上。

古人将唐三彩及陶俑置入墓中,目的是为了在陵墓中营造一种美观、壮丽的氛围,这是一种审美情感。

唐代陶瓷雕塑的最高价值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唐代文化最根本的特点,而对精神的追求又在其文化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陶瓷冥器恰好契合了唐人的这种心理需求。

唐代陶瓷雕塑形象逼真生动,非常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是当时社会精神状态的艺术体现。

3唐代雕塑艺术的成就
盛唐时代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出现了深刻的反映时代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作品。

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是对于唐代的丰功伟业进行艺术概括的结果,在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的典型。

某些杰出的陶俑作品对于反面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社会本质进行了刻划,这些形象的创造是尖锐的抨击。

奉先寺大佛和某些杰出的陶俑在艺术造型上的成功是唐代雕塑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最高的表现。

天龙山和炳灵寺石窟唐代造像的健康优美有血有肉的形象,突破了佛教的禁欲的、枯寂的、出世的思想限制,这种着重的描写了肉体的美丽的作品实际上表现出爱欲的、热烈的、入世的思想。

以天龙山和炳灵寺代表的唐代雕塑创造了人体美的典型。

唐代雕塑艺术的成熟,表现在写实能力提高而获得了表现的自由:掌握了正确的人
体比例及解剖的知识,能处理四面观看的圆雕,用雕塑形象反映生活的范围更为扩大。

在艺术风格上,理想的追求与手法的真实互相统一,简单朴素的规律化的处理和生动真实的表现相统一。

并且可以看出每一雕塑作品的各部分和群像的每一雕塑的统一协调和被特别强调出来的整体感。

唐代的巨大雕塑的设计(无论造型或构图)及小型雕塑品的刻划都表现出集中了长时期的历史经验的唐代雕塑家的艺术才能。

4.结束语
唐代因社会风气开放,人们思想活跃,精神相对开放,雕塑艺术因此十分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

人们在审美上更趋向于现实美感,更多关注自身的美。

体现在佛教雕塑上,是对虚幻的宗教形象加入强烈的主观因素,把现实中的客观形象根据主体欲求加以改造,体现一种女性阴柔的美、一种丰腴的美、一种世俗的美、一种阴柔与阳刚相和谐的美;体现在陵墓雕塑上也呈现从虚幻回归现实的演变趋势,即使是以神兽为内容的题材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更趋向于生活化,追求现实生活的真实美感;体现在陶瓷雕塑上更体现了生活的美,国力的强盛,生活的富足,使得人们更加自信,更贪恋美好的现实生活。

这种大唐气象使得人们在审美价值上更追求自信的美、丰腴的美。

这种现实化的审美价值趋向说明了唐代人审美价值观念相对于前代的转化,体现了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

唐代文学在赞美大自然时洋溢着自我的豪迈,唐代雕塑也一样,在体现统治阶级政治需求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满足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体现着唐人的审美价值取向。

无论是玄幻的宗教雕塑、陵墓雕塑,或者是作为冥器的陶瓷雕塑,它们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一种人们现实生活需要和礼制需要的附属品,人们从中获得更多地是美的享受,而非心灵的慰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