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4册)第六单元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生动地 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才能富强。
第六单元
单元导读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 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十思”是奏章的主 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 体会“十思”的现实意义。
二十二、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 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蒙蔽 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 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游黄山记》是费伯雄所做。费伯雄本是一代名医,但 是他的文章写得也非常优秀,在《游黄山记》中,他阐发了 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的命数与名声的矛盾,进而引 导大家与他一起探求生命的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读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
二十一、劝 学
走进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是先秦 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 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 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
二十一、劝 学
作品赏析
《劝学》中心论点突出,层次井然,说理透彻,善于运用比喻, 将议论引向深入,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 艺术风格。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 者。其著作《荀子》中,《劝学》为开篇之作,它在我国教育史上 开个人著述的先河,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统地阐 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荀子所说的“学”是包括知识的获得与道德 的养成两方面的,把学问道德连成了一体。在《劝学》里较全面地 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态度、方法、内容 和目的。中学教材一般是从其中的十五段中节选第一段和第六段的 前一部分。这篇节选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的学习态度,指 出为学必须持之以恒,积少成多,用心专一。
二十二、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阅读提示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 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 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 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本文选自《战 国策·齐策一》。
二十二、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品赏析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 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 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 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 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 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 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十一、劝 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木直中绳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 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利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语文
(第 4 册)
第六单元
单元导读
本单元安排了《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太宗十 思疏》《游黄山记》四篇文言文。学习古文,不仅有助于读 者提高其古代汉语水平,也有助于读者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 修养。同时,掌握一些文言知识,有助于加深对现代汉语的 理解,能够提高自己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 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本文是节选,着重论述了学习 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 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十一、劝 学
走进作者
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 能“知明而行无过矣”。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 既用法制又兼用“礼”治。其作品主要收集在《荀子》一 书中。该书总结了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其自己的学术 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 政治和经济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蟹六跪 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二十三、 谏太宗十思疏
走进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州市) 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跟随李 建成,玄武门事变后,唐太宗即位,由于器重他的胆识才能, 把他提为谏官之职。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 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 全,由于他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从唐太宗贞观初 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 言,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他告诫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
二十二、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 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 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 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