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天山区教研室郑晓丽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
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我区地处政治、金融、教育中心,作为教育强区,教育大区,“科研兴教”是我们一直以来秉承的光荣传统。
在经历了十年课程改革的洗礼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随之带来的是更大的挑战,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甚至高效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我们主攻的方向。
在近一年的调研中,听取了200余节课,其中一类只能达到25%左右。
每学期两次的质量监控和分析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低于全区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
于是在与课题组全体成员商量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选择“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学术价值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倡导的学习原则:①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②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英国肯特布雷大学爱伦·史博教授研究的“优秀的教与学”和我们研究的“高效课堂”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学的最高效率,爱伦·史博教授对高效的理解是从高效享用学习资源,单位时间内高效学习,高效完成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互动与滋养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与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也是吻合的。
艾伦·史博教授的研究对英国小班化的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与优化的作用,而与我们国内的大班额集体授课的现状不太适用。
2、全国著名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近年来专注于“高效课堂研究”的推广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受到全国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
但是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研究”适用中学生的比重较多,而适用于小学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少。
3、国内少数学校的个别教师进行了此方面的研究,但因为点抓的比较小,研究不够充分,视野不够开阔,只限于学校的内部交流,所以不能及时的进行推广,经验和成果不能很好的辐射到更多的教师。
(三)学术价值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课程改革十年期间,一项具有实质性研究意义的课题,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扎实的进行教学实施,另一方面带给学生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实
效性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的学习,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
因此,此课题具有很实用、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重难点及对象
(一)研究的目标
1、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堂评价体系。
2、探索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使老师们加强学习和交流,打造一支爱学习、会研究的教师队伍。
4、及时推广课题运作中的经验和成果。
(二)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
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3、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4、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5、研究教法。
立足学情和教材,不同内容和课型,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研究课堂评价。
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初步制定出各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7、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教法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出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三)研究的重难点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对象
乌鲁木齐市第1小学、第23小学、第30小学和第40小学的全体数学教师。
四、研究的方法、手段、步骤和人员分工
(一)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行动研究法。
(二)研究手段
1.广泛收集资料,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分析研究,撰写各类研究资料,总体规划课题的开展。
2.走进课堂,广泛听课,搜集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出改正措施;征求教师意见,搞好落实衔接。
3.理论学习与培训。
遵循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特征。
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汲取先进理念。
4.课题组将按照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细致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
5.调查问卷。
了解教师、学生学习动态(心理方面、态度方面、情感方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三)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组织学习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月)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课题研究制度,搜集课题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反复修改实施方案,组织开题报告会,设计各类调查问卷做前期调研,学习相关理论。
第三阶段:探索实施阶段(2012年7月—2014年3月)通过形式多样的深入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教案、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形成修改完善后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
第四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4年3月—2014年10月)整理课题的过程性资料、形成经验交流材料,撰写研究总报告和工作报告,撰写成果集。
(四)人员分工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六、时间保证及其他条件(一)研究能力
我区对教育科研工作一贯非常重视。
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课题运作经验和能力,曾在2002年主持过区级“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2005年主持过自治区级课题“促进学生有效性评价”课题,2006年主持过市级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扎实开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均顺利结题。
与此同时,指导着区级各校小课题的运行。
本课题组成员都是驻扎教学领导和教学一线教师,均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工作态度端正、严谨,有较高的科研条件和背景,有条件和能力完成本课题的各项预期成果。
(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及全体成员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研究方式,按计划做到两周一次的学习与交流,并及时的总结经验,推广经验,保证课题运作的全过程。
(三)经费及设备保障
(四)其他条件
1、领导重视。
教育局及教研室领导高度重视,不但做到定期监督,而且在经费上给予了力度较大的支持。
2、专家引领。
聘请自治区教科所、市教研中心的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3、加强培训。
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
4、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并定期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控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作者:王跃
2、《高效课堂22条》作者:李炳亭
3、《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作者:美国艾玛.麦克唐纳(Emma S.McDon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