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问题及建议

当前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问题及建议

一、克服三个挤压,形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均衡力量近年来,在东南沿海调研中,我们感到当前产业发展存在“三个挤压”现象:第一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的挤压。

近10年来,许多制造企业投资房地产业、金融等领域,随着制造业利润摊薄和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很多企业不再投资实业,变“副业”为“主业”,大量民间资本集聚虚拟经济领域,个别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有的企业家反映,搞了一辈子实业,不如拿几十亩地搞房地产。

还有的企业家反映,生产制造企业的税收和土地成本偏高,搞制造辛苦,不如房地产来的快。

资本具有逐利天性,但过度集聚,容易造成泡沫经济,同时对实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冲击。

我们通过对部分行业资本增量产出率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在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7个行业中,制造业在1993—1997年间保持最高的资本回报率,1998年后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资本回报率开始超过制造业,尤其是房地产业,从2003年起就一直是资本回报率最高的行业,这也是为什么相当多的企业和资本投入到金融和房地产业。

第二是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发展空间的挤压。

调研中反映,近年来随着能源原材料、土地、用工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升,一些大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利用其竞争优势,对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压低产品价格,使得相关联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日益微薄。

许多地方偏爱大企业、大项目,将大量土地、资源、财税等优惠政策用于支持大企业发展,而中小企业在资金、房屋、土地、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获得上非常困难。

还有不少开发区以纳税额作为企业筛选的最重要标准,导致中小企业无法进入,或在二次招商中被大企业“挤出”。

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早期以中小当前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问题及建议*王忠宏1张曼茵2(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北京10001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十二五”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东南沿海(1)正处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新时期,面对路径依赖、基础能力不足、自主创新技术欠缺、体制机制等问题,应营造良好的环境,处理好短期增长和长远能力提升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健全倒逼、激励机制,突出抓好质量、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和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政府率先转型,探索设立示范区,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健康有序进行。

关键词:东南沿海;转型升级;产业生态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043-006*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及政府作用机制研究”(1692101500)作者简介:王忠宏(1970-),男,江苏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张曼茵(1969-),女,江苏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企业居多,在高成长性的同时,具有规模普遍较小、不确定性强和风险较大等特点,这种挤压无疑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第三是存在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的挤压现象。

尽管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颇具争议。

但在调研中,一些民营企业反映,在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一些国有企业收购兼并了非自己主营的企业,加强一体化经营,产品采购内部进行,即使对外公开采购,民营企业也无法和体制内的企业公平竞争。

多年来,国家出台了众多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近年来,从2005年“36条”、到2010年的新“36条”、再到今年出台的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放松准入的政策不可谓不多,开放的领域不可谓不广,但由于观念、体制、利益等因素制约,实际上落实很难,民营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玻璃门”、“弹簧门”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三个挤压”反映了产业转型升级力量上的不均衡、不协调。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一些国家正为其“虚拟经济创新过度、实体经济创新不足”、“重金融、轻制造”的做法付出代价,为此,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举措(2),旨在重新取得工业的竞争优势。

相比而言,尽管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已上升到全球第1位,但工艺水平、产品附加值、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为26.8%,明显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

东南沿海五省市作为我国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排名最靠前的也只是全国中游地位,个别省份甚至连续多年处于下游地位。

因此,无论是从我国工业化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看,还是从抢占国际科技产业制高点的要求出发,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工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矫正不合理预期,构筑有利于投资实业的产业、财税、金融、保险政策体系,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增强投资实业的动力。

要从战略意义上,促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

中小企业是日本经济的中坚力量,日本经产省指定的17项决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全部由中小企业掌握。

美国支撑制造业研发的科技服务研发中,40%的投入来源于小型企业,小型企业雇佣了美国科学家和总工程师人数的24%。

韩国提出大、中、小企业“共生发展”目标,为中小企业划定“保护区”。

中小企业是专业工业品部件的缝隙市场的主要提供者,也是研发的孵化地,不仅对激发创新、增强就业、扩大需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其与大企业之间形成的产业链紧密联系和产业配套能力成为吸引招商引资的最重要因素。

在当前生存状况困难的情况下,应强化政策落实,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改善金融、科技、信息服务,帮助拓展市场,加强技术改造,改善经营和管理水平,鼓励相互合作,增强避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民营企业发展上,要放宽垄断行业管制,对可以直接竞争的环节,降低门槛,引入竞争,给民营企业平等进入的机会。

收入和财富可以不一样多,但是机会必须要平等。

要转变观念,废除歧视政策,消除实际操作层面公开或隐蔽的障碍,加强市场监督,严格控制市场垄断行为,让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激发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给予一些有技术和实力民营企业进入的机会,形成多方参与、公平竞争的局面。

二、打破路径依赖,健全产业转型的倒逼、激励机制东南沿海各省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近年来,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增速下降、竞争加剧等挑战,高度重视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上海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提出,要强化自主创新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推动作用。

2010年东南沿海五省市土地面积占全国5%左右,GDP占全国比重达到36%,研发经费占到全国的40%,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分列全国研发经费投入的第1、3、5、6位,上海、江苏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达到2.81%、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见表1)。

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受思维定势、路径依赖、传统体制机制束缚、创新存在较大风险、创新环境不完善等方面的影响,不少地区还是主要依靠扩大用地规模、实现外延式扩张来推动产业发展,一些企业仍然期待国家补贴来推动生产经营,政府发展产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办法。

在此背景下,东南沿海要突破原有路径,实现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非常困难。

建议在统筹兼顾国内外形势和趋势的情况下,把握好度,处理好短期增长和长期竞争能力提升的关系,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和激励机制。

对资源利用、用地规模、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劳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不能松懈。

严厉的环境管制将会刺激企业去寻求创新路径,以便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对一些不利于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的补贴和需求刺激政策要慎用、及时“断奶”。

同时,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构建系统的创新激励政策、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鼓励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水平,引导低端生产部分加强技术改造、效率改进或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发展中高端环节和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分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妥善处理好企业群体和落后产能退出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突破道路锁定,使发展重心真正转移到提升供给的能力建设上。

对当前东南沿海不少企业遇到的经营困境,要客观分析原因,有所区别对待。

对一些体现资源环境、质量、社会责任的约束要坚持;对汇率调整、外需减少等外部因素产生的经营压力,应把握好节奏、引导拓宽内外需渠道、稳定预期;对因投机甚至是赌博产生经营困难或破产的企业,主要是妥善处理好其带来的后续社会矛盾;对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引导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

三、夯实基础,突出抓好区域品牌、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和教育体系建设理论上讲,企业层面的产业升级包括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部门间升级。

产业层面的产业升级,强调要发展科技、熟练劳动力等高级要素,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行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现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区域层面的产业升级是指现有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更高水平新产业不断涌现,同时,区域产业要素不断升级,在生产、商务、创新方面逐步提升比较优势,获取产业发展绩效的能力不断增强。

结合实际,我们感到,当前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要突出抓好区域品牌、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和教育体系建设。

塑造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

上世纪50年代,德国政府实施了“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打造出一大批世界级知名品牌,使德国产品成为世界最高品质的代名词。

瑞士通过百年时间,致力于高水准传统工艺和时间精准度的提高,塑造了“钟表—瑞士”的一流品牌形象。

目前,东南沿海在纺织、服装、皮革、家电、电子信息等行业,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口总量(人)人口比重(%)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面积比重(%)经济总量(亿元)经济比重(%)研发支出(亿元)研发比重(%)上海23019148 1.70.630.0616872 4.2481.7 6.8江苏78659903 5.710.26 1.074090310.2857.912.1浙江54426891410.18 1.0627227 6.8494.27福建36894216 2.712.4 1.2914357 3.6170.9 2.4广东1043031327.617.79 1.854547311.3808.711.5合计2973032902251.26 5.3144832362813.440全国13705368751009601004012021007062.6100资料来源:国家和相关省份统计公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