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辉煌成就和艰巨任务资料整理八年级二班李树山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

这是不平凡的30年,光辉的30年,伟大的30年。

在此举国欢庆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辉煌成就,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前瞻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对于继往开来,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胡锦涛同志有一段经典论述。

他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

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1](P2)为了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这一经典论述,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建国以来走过的曲折道路。

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说过:“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

”“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现在已经建国59年,头8年(1949—1957)好,后30年(1978—2008)也好,中间21年(1957—1978)情况不大好。

建国后的头三年,我们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53—1957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1年中,我们执行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从1957年下半年起,反右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

到运动结束,在全国公职人员中被划为“右派”的有552877人,占1957年国家干部总数的5.8%。

经过这次运动,举国上下人缄其口,左倾思潮任意泛滥,导致了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严重错误。

1959年彭德怀等开国元勋仗义执言,又被打成“反党集团”、“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主要由于这一连串错误,导致了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饥荒和严重经济困难。

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人。

1961年全国总人口比1960年又减少348万人。

两年合计减少1348万人。

按正常情况,两年应增加2700万人。

两者相加,两年中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达4000万人。

此外,三年“大跃进”经济损失1200亿元,耽误时间8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遍于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国家干部占总数的17.5%,其中副省级以上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占同级干部总数的75%,全国被迫害人数包括受牵连的家属占到人口总数的1/9,约1亿人。

由于这20年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和灾难,国民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60年代10年中,就有1960、1961、1962、1967、1968这5年GDP出现负增长,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期。

据统计,60年代按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世界为3.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4.0%,发展中国家为2.6%,苏联和东欧国家为5.5%,日本为10.2%,而中国仅为0.2%,远远低于上述所有国家。

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有资料表明:“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民族。

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1957年日本国民收入只有279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为368.8亿美元,日本比中国少89亿美元。

到1976年,日本国民收入达到4728亿美元,中国为985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的4.8倍;到了1978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6.9倍。

”此外,十年“文革”、二十年“左倾”使文化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大批宝贵人才受到极大摧残,而且少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000多万,增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600万。

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

同时在思想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扼杀了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扼杀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而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

而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又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

这样就从国内和国际、从客观必要性和客观可能性、从客观和主观、从实践和理论各方面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创造了条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同志这些振聋发聩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后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

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领导下,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

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

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由此可见,30年前,我们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不是偶然的,是在经历了20多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汲取了20多年“左”的错误的惨痛教训之后作出的。

因此,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心愿,是时代的需要。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

”二、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0年来我国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家庭、从生产到生活、从经济到政治,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

[8]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历史上生产力发展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

30年来的辉煌成就是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的,是世界罕见、举世瞩目的。

大量统计数据以数学精确性无可争辩地证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从1979—2007年29年中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9.8%)与日本1953—1973年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9.8%)基本相同,而我国是人口十倍于日本的社会主义大国,是持续30年之久的稳定增长,这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更大的意义。

下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部分主要指标统计表(表略)。

数据表明,2007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净增13倍多,人均生产总值净增9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净增5倍多,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翻了两番,城乡居民储蓄净增百倍以上,衣食住行用的水平都有了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增长,居民电话、电脑和多种家用电器都是从无到有,迅速普及。

这些统计数据无可争辩地证明,近30看来,我国经济发展之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快、幅度之大,是举世无双的,也是广大群众30年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三、改革开放任重而道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为了深刻理解这两个“没有变”,我们不妨把我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世界和一些周边国家的发展水平作一比较。

下面是2005年中国部分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国际比较表(表略)。

表2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只有美国的1/25;人均消费水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不足美国的1/40。

事实证明,尽管30年来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因此,我国改革开放任重道远,正如胡锦涛同志2008年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所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

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

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走下去,继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奋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