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古诗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古诗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复习材料No.2古诗词部分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⒈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⒉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

⒊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⒈“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⒉“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⒊“何人不起故园情”,“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⒋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园(圆)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⒈“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思乡的实际感受。

⒉“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⒊“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⒋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漫(曼)晚春(韩愈)⒈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

⒉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⒊“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

这勇气非常可爱。

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⒋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作(做)登幽州台歌(陈子昂)⒈《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⒊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⒋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怆(仓)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⒈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⒉“望”是从远到近的,首联远望之景,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想象登山俯瞰。

“望”是从早到晚,从眼前登山之景想象到以后登山所见。

⒊“钟”字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写泰山秀美的无比,“割”字化静为动,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⒋“凌”字,表现了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⒌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

⒍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曾(层)眦凌(临)登飞来峰(王安石)⒈这首诗中,“鸡鸣日升”、“浮云”寓意各是什么?(“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⒉与此诗中三四句含有相同这里的另一位作家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作者是杜甫,诗题为《望岳》;含有类似意义的成语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⒊三、四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去精神)⒋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的意思和哲理。

(脚下云雾缭绕、浮云翻滚,但我再也不用担心它们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因为我已经身处凌空的最高层,视野开阔,远近景物一览无余。

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剔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试比较这两句诗的异同。

(同:两句诗表现技法极为相似,两者都用比喻阐释深刻的哲理。

异: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身(生)(四)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⒈这首七言诗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淳朴的民风的陶醉,对秀丽清新的山村之景的喜爱之情。

⒉诗中有两句诗蕴涵着一定的哲理,这两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蕴涵意思是农村景色迷人,在那山水连绵重叠处,真正怀疑路至尽头无法前行,没有想到柳色深深花光明艳,前面有出现了一座村庄,蕴含的哲理是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或人在困境中会产生许多希望))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⒈诗人首句用“浩荡”修饰“离愁”,使离愁有了形态,写诗人心情极度痛苦。

“向日斜”,写时间,烘托离愁,还暗含对国事的隐忧,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⒉这首诗共四句,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⒊诗的三四句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辞官归隐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心态,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的融入了议论。

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说我是落花,也决不是无情的废物,;即使辞官归隐,也要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及生命,蕴涵的哲理是落化似乎是无用之物,但它仍可以化作春泥护花,仍有价值与作用,所以世上万物“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角度,在于自身的价值与功用。

泊秦淮(杜牧)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

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⒉首句两个“笼”,写出了水边夜色的朦胧、迷茫、冷寂、悲凉,有“笼罩”之意,它巧妙的将烟水日沙融合在一起,既给人以柔和幽静之感,又隐含微微浮动流走的情态,寄寓着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⒊本诗最后两句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实际讽刺玩弄歌女的达官显贵,鞭挞了这些荒淫官宦不知亡国无日的罪行,反映诗人的忧患意识。

⒋一个“犹”字意味极其深长,令人生发历史的联想,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⒌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借古讽今,这两句用一中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⒈本诗借古讽今,意在借贾谊的遭遇,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⒉“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纯粹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⒊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可怜”,即可惜,含蓄而耐人寻味,隐含着冷隽的嘲讽。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⒈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⒉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拦(栏)约客(赵师秀)。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⒈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要以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反衬出它的“寂静”(反衬)。

⒉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⒊全诗通过对诗人所处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动作细节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

⒋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蛙(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