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吾的所司、所居看《山海经》的成书年
代
宫 玉 海
昆吾,为颛顼之孙、老童(陆终)之子,在中国历史中有一定的地位;而且由于所司之职务的变更,使他所居的地方也有变迁。
这些变化,显示出一幅轨迹,可以说明《山海经》所记述的时期不同,因而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按《世本·帝系篇》:“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其一曰樊,是为昆吾。
”陆终又记为老童,古读音也。
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西方弱水;十岁佐少昊,封于东北,建高阳之国。
《帝系》:“颛顼娶腾(滕)隍氏女而生老童。
”此滕隍氏即古葛天氏之一支,地址应在今东北通化,滕隍即通化一词之原始。
现在通化北、柳河境内有罗通山城,就是老童所居故地,罗通即老童。
老童娶于鬼方之女,曰女嬇,就是古代居于日本之女子。
女嬇生有六子,昆吾是第一位,又名肩吾,早期当居于尖阁群岛;尖阁即肩吾之古读。
肩吾长大以后,曾居于西北,曰昆吾之山。
《中次二经》:“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
”郭璞注:“此山出名铜,其色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
”晋王嘉在《拾遗记》中也说:“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
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
地掘深百尺,尤未及泉,但见火光如星。
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
”这种铜就是青铜,青铜器产生于此,乃黄帝时代开始的;到了昆吾,乃大发扬。
看来昆吾之山,命名于帝颛顼时,而且在《五藏山经》中记载下来,当为帝尧初时大禹所记。
昆吾不但炼铜,而且采金,帝喾时,昆吾封于昆仑,采金沙江之金,因而在昆仑之东有积金之山。
《水经注》引《十洲记》说:“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
其处有积金,为天镛城,而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
”上世纪中叶,刚果蒙持托上台,曾把刚果改为扎伊尔,即据古招摇之山;首都金沙萨,则据昆吾在昆仑时所居地,即金沙城。
当可证明在“五藏山经”成书时,昆吾尚未到达非洲。
《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昆仑山,有黄帝之宫,即现在的布达拉宫的所在,所以称为“帝之下都”,上都当为轩辕之国,在今匈牙利;布达佩斯之布达即布达拉,光明之意。
“天之九部”,就是西方之九部;按古埃及史,就有五部伐四部等记载。
说明这九部为居于西方的古代群落。
帝喾时即命昆吾为王以管辖之。
陆吾就是昆吾,它的图腾形象是白虎。
“帝之囿时”,即过去黄帝在昆仑建立的“县圃”,试验田,青稞麦就是主要的研究成果;所以后来的《海内西经》说:“上有木禾”,木禾就是青稞麦;木主青色,禾又读科。
可以说明,青稞麦由黄帝时试验、培育,而后来又由昆吾来管理,最后取得成功。
今天在平均4000米的昆仑高原上,能种植青稞麦,实赖先帝和昆吾之贡献。
昆吾之名樊,所以悬圃又称为樊圃。
顺便谈一下,当昆吾在昆仑时,曾创造了一种文字,叫梵文,就是樊文;在中华古文化中,有重要地位。
帝尧时代,昆吾已移居到欧洲。
所以《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龙山,即今瑞士之洛桑;三
泽水,就是多湖泊。
“淖”在藏语中就是“错”,就是湖泊,如纳木错,就是南湖。
这里又是西方观测日月落下的地方。
“食”就是食邑,昆吾被封于西方,“司天之九部”;但是,没有多长时间,昆吾就出发到达非洲。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此处昆仑之丘,就是非洲大陆;是海外昆仑,这位神就是昆吾。
其地理特点是“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
”“此山万物尽有”。
而在这里,还有西王母“穴处”,当时在埃塞俄比亚,经中称“云雨之山”。
所以,“昆仑之丘”,正是肯尼亚大山,高5195米;西部有维多利亚湖环绕。
其南部还有乞力马扎罗山,高5895米。
说明这里曾是昆吾管辖的地方。
“外有炎火之山”,即尼腊贡戈火山(高3470米)和卡里辛比火山(高4507米),隔大裂谷相对而立。
《大荒南经》:“又有白水山,白水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白渊,东非之阿伯特湖,白尼罗河即白水发源在这里。
昆吾率大军到达这里,由于天气炎热,就下到湖中洗浴,在这里写上一笔,一为对此次壮举及对昆吾之崇敬,二是说明这里的自然条件之艰苦。
中华先民冒酷署、过荒漠,去开发非洲的伟大行程,令人尊敬和骄傲。
那些认为中国人是从非洲来的人,对此又当作何感想!
“荒经”是夏代的方志,除《大荒南经》上述记载之外,商代所记的“海外”各经,都没有关于昆吾的记载。
这说明昆吾的时代在夏代已告结束。
但在《海内经》中有关于纪念昆吾的记载:
地缭,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
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地缭,即今之尼加拉瓜;处于中美洲之地峡中,因名地缭。
名“九丘”,当为大禹所建。
(大禹名九阳,凡事多以九命名,如九夏、九州、九都、九韶、九歌等)。
陶唐为帝尧之号,禹建陶唐之丘,又名九丘,肯定是在帝尧初期,大禹考察世界时所建;九丘中没有大禹,因为他是当时人,没有给自己修建宝塔的道理。
叔得,又名叔达,还叫季达(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就是基督。
基督是位有德行的美男子;在中国《诗》及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把他称为“子都”。
叔得之丘在尧的右侧,地位比较高。
孟盈又名孟亏,即孟舒,又叫苍舒,也是老童之子;他原在东北,驯养鸟兽,曾封于常熟,后迁居美洲。
夏后之末世,民始食卵,孟亏去之,凤凰随之止于此。
凤凰食竹实,孟亏食木食。
孟盈之丘,在帝尧之左,地位也不低。
其后为昆吾,说明他的贡献也不小。
“荒经”属夏代后期所记,如关于王子亥之尸的事件,为夏帝泄十四——十六年间发生的,在《大荒东经》中有记载,说明成书不早于帝泄时。
至于《大荒西经》中有关成汤伐夏桀、斩夏耕的故事,属商人孱入,止此一笔。
从《山海经》中可见,不仅刚果人来自中国;而且苏丹达尔富尔人也来自中国;达尔富尔即丹佛之另读,就是大费(伯益)。
史书中有关于伯益被派到美洲和非洲的记载。
南山国(纳米比亚)、比翼鸟(比勒陀利亚)、维鸟(维多利亚)、寿麻(索马里)、夏后开(开罗)、有截(阿尔及尔)、温德(温德合克、中非)、大巫山(乌干达)、布隆迪(布侬族之地)等等,都来自东方,与古代中国密不可分。
从中国与非洲人的DNA化验结果看,他们之间一致这一点,也绝不可一边倒地认定中国人是从非洲来的。
非洲开始有黑陶,是在约5500年前;而中国早在7500年前(如大地湾文化遗址)就有黑陶制品,其年代远远超过非洲。
也可以证明非洲人来自中国。
《吕
氏春秋·君守》:“昆吾作陶”,高诱住:“昆吾,颛顼之后,吴回之孙(错!吴回(黎)与昆吾为同父异母弟兄——笔者注),老童之子,已姓也。
为夏伯制作陶冶埏埴之器”。
他为何又作陶,这和冶金有直接关系。
周穆王时,西方献昆吾刀、昆吾剑,“切玉如泥”。
铸造要有陶范,这就必须研究制陶。
非洲的陶器,也和昆吾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