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大学报一九九七年第六期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考察与思考陶 正 熠 一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长处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比较好。
校舍一般都是现代建筑,高大宽敞,装有冷暖气,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教学仪器设备都比较先进。
小学设有电脑教室,四年级以上学生都可以上机学习。
中学实现了电脑化,设有电脑中心,学生都上电脑课,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也都使用电脑。
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小学教师普遍是大学以上学历,具有硕士学位的占相当数量;中学教师中有一些具有博士学位。
所有教师不论学历如何都必须再经过教育部的专门考试,考取执照后才能担任正式教师。
教师的待遇也比较高,优秀老教师的年薪可以达到一般工人年薪的二、三倍。
教学好的教师,达到一定教龄可以转为“终身教职”,有了“铁饭碗”,这在美国经常受到失业威胁的社会环境里,是难得的优渥条件,所以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工作比较安心,很少有转行“跳槽”的。
美国中小学教育贯串着激烈的自由竞争。
自由竞争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便开始了。
第一学期结束时,按成绩的好坏,将学生分别编班,第二学期学生分别上快、中、慢三种班,其教学内容和进度都有显著差别。
以后,每升一年级按成绩好坏调整一次分班。
到毕业时,优秀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水平便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
小学如此,中学也是这样。
学校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别更大。
一般说来,私立学校优于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又分不同类型。
以纽约市公立高中为例,分为五类:第一类,特殊高中,全市只有四所。
这类学校不但教学条件好,师资水平高,而且市教育部门特许他们不受学区限制,面向全市招生,择优录取,所以学生素质好,教育水平是全市最高的。
第二类,普通高中,按文科、理科等不同学科确定各自的教学重点,任务是为学生升入不同门类的大学作准备。
这类高中主要招收本学区的学生,但不限制附近学区学生报考。
此外市教育部门还分配一些按考生志愿没有被有关学校录取的成绩差的学生。
这类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比不上第一类学校,学生素质又很不整齐,因此教育水平比第一类差一截。
第三类,职业和技术高中。
第四类,专门学校(如师范、环保、商业学校等)。
这两类与我国的中专、中技相类似,功课好、有条件升大学的学生,大多不选读这两类学校。
第五类,综合夜高中,接收学习失败(留级多次仍毕不了业)或年纪已超过二十一岁还没有中学学历的成人学生。
这类学校学生毕业时只发给“同等学力”证书。
自由竞争的好处是对学生学习有强大的刺缴和推动作用,“不进则退”,逐级淘汰,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力争上游,有利于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
按水平分班,按水平和学科分校,也有利于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人才。
美国的中学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
中学学制是初中二年,高中四年。
高中学生够40个学分才可毕业。
其中32个学分是必修课,其余是选修课。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在学校开设的课程内自由选修,多修者多得学分。
有少数选修课(如微积分等)是大学课程,选修了可以获得大学承认的学分,将来上大学时可以申请免修。
有些优秀高中生毕业时已读了五、六十个学分,上大学时可以免修几门课程。
有的学生每学期多修一些课程,不到四年便提前毕业。
还有个别有特殊爱好和专长的学生,通过选修专门课程和自学,提前成为专门人才,例如考取律师执照成了律师。
学分制和选课制体现了美国中学教育的自由选择,因材施教的特点和优点。
但是,实行这种制度,需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充足的教学设施和设备,以及复杂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否则是实行不了的。
美国中小学教育在注重实用和职业教育方面优于我国。
他们的小学,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均较我国为多。
每个小学生每年都要外出参观、访问几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年还要做几次科学实验,写几份社会调查报告。
他们的中学,在注重实用及职业教育方面做得更多。
中学的选修课包括两大类型:一类是向理论知识发展,如微积分是数学的选修课,修辞学是英语的选修课,经济学是社会学习(Social Studies)的选修课。
另一类是向实用和职业教育发展。
如电脑计算和程序、文书档案、会计、烹饪、美容、服装设计、动物养殖、植物栽培、新闻采访、报刊编辑、汽车修理等等。
学了这些课程,在中学毕业后,如果考不上大学,也可以凭一种技能谋求职业。
美国的中学还有两种作法值得参考。
一种作法是注意与社会上的公司、工厂、银行、医院等挂钩,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习。
高中学生如果能够提前学完应读的学分,可以申请到校外去实习半年,经学校审查推荐,由接收单位根据品学条件选用。
接收单位负责指导实习,不收费用,但也不给实习生报酬。
学生很喜欢参加这种实习,因为可以得到实际锻炼,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且借此机会与某些单位建立联系,为将来就业作准备。
另一种作法是,官方与民间合作,推行“暑期工读计划”。
美国的暑假长达两个半月,富家子女利用这段时间参加夏令营、旅游、补习班等活动,大多数青少年则无事可做,很容易浪费光阴,如果在社会上闲荡,还容易学坏。
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合作,给青少年学生寻找若干工作机会,由学生自愿申请,经一定审批程序,分配到机关、公司、医院、社会福利机构等处去做“暑期工”,并按政府规定标准付给报酬。
学生可以通过暑期工作,得到锻炼,学些东西,并且挣些零用钱或帮补家用;家长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过好暑假;接受暑期工的单位也可以临时增加人手,所以是三方面都欢迎的好事。
可惜的是美国近些年财政赤字庞大,教育经费连年消减,暑期工读计划的名额也不断减少。
美国中小学教育很重视所谓“个人与社会发展”(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实际是指个人心理建设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他们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独力负责的精神和勇气;培养孩子的自我表现能力、自由竞争能力和社交活动能力。
小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华人父母总是急忙把孩子扶起来,生怕摔坏;美国父母则不然,只要不是摔成鼻青脸肿,皮破血流,总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勇敢地走下去。
华人父母教育孩子要听长辈和老师的话,老老实实,规规矩矩;遇到与小朋友发生争吵,要谦虚忍让,以“和为贵”。
美国父母则不然,不主张对孩子管理过多,限制过多,而是让孩子独立思考,敢想敢说,自由发展;遇到小朋友发生争吵,主张孩子据理力争,不要轻易向老师告状,要尽量自己解决,甚至教孩子“他打你,你就打回去”。
美国家长鼓励子女参加社交活动,多交朋友,学校还开设讲演、辩论、社会学等课程,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美国的华人家长,则担心子女乱交朋友,特别是异性朋友,会学坏,因而限制子女参加社交活动。
美国家庭抚养子女到18岁,就鼓励他们半独立或独立地生活,大多数大学生是靠半工半读上完大学的,这同华人子女长期依赖父母,直到结婚成家才独立生活,甚至独立生活以后还经常接受父母的资助大不相同。
所以,美国中小学教育出来的孩子,个性较强,思想活跃,很少框框;遇事勇气较足,敢于面对;注重抓住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成绩;善于广交朋友,为自己争同情,“拉选票”,在自由竞争中往往比华人子女占上风,参加工作以后,也往往容易搞好上下级关系,利于自己被提升。
许多华人青年参加工作以后,就实际工作能力与埋头苦干精神来讲,不在欧裔之下,但是总也轮不上提升。
主要是因为美国存在“玻璃天花板”(无形种族岐视),少数族裔很难进入主流社会的上层;但也同华人的过分谦虚、退让,不善于表现自己,不擅于交际和自由竞争有关。
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一般不如美国健壮。
这有种族因素,亚裔(黄种人)与欧裔(白种人)、非裔(黑种人)、西班牙语裔(主要是黑白混血人种)相比,身材比较瘦小。
这同中美两国的经济水平与营养水平也有一定关系,同是亚裔青少年,在美国出生长大的比从亚洲新移民来的长得更高更壮。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国体育落后于美国。
就学校而言,我国的体育设施、器材,体育师资的数量与水平,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都不及美国。
我国也有许多体育尖端人才,在许多体育项目上足可与美、俄等国相抗衡,但是这些尖端人才大多是从业余体校系统培养出来的;美国没有业余体校系统,但是各级学校普遍重视体育,许多中学和大学都下力量培养“体育明星”。
就家长而言,华人父母普遍重视智育和德育,比较轻视体育。
家长们为了子女学好功课,将来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天天挤出时间来检查督促,有条件的父母还亲自对孩子进行辅导,“另开小灶”。
至于体育,大多数父母要求不高,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好睡好,不生病就行了,踢球、赛跑等“不过是玩的事”,无关紧要。
美国家长则不然,对孩子的课业要求比较低,管得比较少,很少有父母在课后对孩子另加辅导的。
但是他们却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舍得花钱给孩子买运动器材、服装等等。
有些家长还亲自带领孩子进行锻炼,参加比赛。
在美国,“明星”(影视、体育、歌舞等方面)名气大,收入惊人。
一旦成“星”,便会“麻雀变凤凰”,全家人的命运都会随着改变。
黑人在体育和歌舞方面具有特殊的天赋条件,所以黑人家庭尤其重视从体育和歌舞方面培养子女。
美国奥林匹克选手中黑人比例很高,便是证明。
二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问题 美国中小学校的教育水平很不整齐,高低悬殊,助长社会不平等。
我国中小学校的教学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在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间,也存在一些差距。
但是,全国的中小学实行统一教学计划,采用统编教材,只要认真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学生水平不会相差悬殊,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好、中、差”,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情况则显著不同。
首先是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很大。
一般说来,私立学校治学治校严肃认真,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作业分量重,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多,检查督促严,学校纪律好,教育质量高。
事实上不把教育质量搞好也不行,因为私立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学费,教育质量不好,没人报考,学校只好关门。
美国公立中小学,经费由政府拨给,不收学费。
小学对中低收入家庭减(或免)费供应早午餐;中学对早午餐全免费供应,还发给学生公车(地铁、公共汽车)车票。
私立中小学,一切费用由学生自理,而且收费标准很高,中下收入家庭负担不起。
这就决定了私立中小学校的数量有限,上私立学校的都是富有或比较富有并且又重视教育的家庭的孩子。
这些孩子学习基础一般较好,再上好的学校,学习成绩自然高于一般公立学校的学生。
其次是不同学区之间教育水平差距过大。
好的学区,都是居民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
这些地区不但好的学校较多,而且居住条件、文化水平、社会治安、社区风气都比较好,学生的素质也比较好。
差的学区都是少数族裔较多,居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
这些地区居住条件拥挤、脏乱,社会风气较差,治安不好,犯罪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