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PPT
第 3 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二)
学习目标 古代印度 佛教的诞生 本课小结
思考与练习
学习目标
1.印度河流域: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 隶制小国.后来,雅利安人部落侵入古代印度,建立于奴隶制国 家.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2.稚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的阶层,后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这种制度是古代印 度奴隶制国家的重要特征,它保护了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 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公元前6世纪,在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不满.古代印 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形势下,佛教产生了,它的创始人是乔达 摩·悉达多。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并且开始向 其他国家传播.
同,权利义务不同。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印度出现奴隶制城邦小国,是在公元前约: A.3000年 B.1500年 C.1000年 D.2500年 2.产生和实行种姓制度的国家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波斯 D.古代印度
(
D)
1.佛教的产生
①人们对种姓制度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原因 ②人们对佛教宣传的“极乐世界”非常向往 ③佛教宣传“忍耐顺从”,得到统治者的扶持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悉加牟尼 时间:公元前6世纪
2.佛教的教义
教义内容: ①宣扬“众生平等”;“轮回转世”; ②“苦海无边”;“消灭欲望”;“忍耐顺从” 评价: ①进步性: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特权地位; ②局限性:主张“忍耐顺从”,被统治者利用。
3.佛教的传播——路线
本课小结
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印度是著 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这里出现了 奴隶制小国。后来,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雅利安人进入印
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
度”。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
一、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印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奴隶制小国的出现:公元前2500年
2.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侵入古代印度 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3.印度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佛教的诞生
(
D) C) C)
(
(
(
C)
8.古代印度社会的四个等级中,把持国家行政大权的是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 9.东汉时,佛教传人中国。佛教传人中国的路线是 A.从印度直接传人 B.从东南亚传人 C.从朝鲜、日本传人 D.从中亚传人 (
B
)
二、材料解析题
D)
阅读材料: 1.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 2.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而苦产生于人的欲望。若想达 到极乐世界,就必须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 请回答: ①这是哪一教派的教义?是谁创立的? ②这一教派是在什么形势下产生的?
职责和义务
4.首陀罗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也就是四个“真 理”:第一是“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 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说明一切苦的 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 (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生)之苦; 第三是“灭谛”,说明必须消灭—切欲望,达到不生 不灭的“涅槃”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第 四是“道谛”,说明要达到“涅槃”必须修道。 佛教主张修行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不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三、问答题
6、佛教在古代印度兴起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本课结束
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
印度种姓制度简表
等级名称
1.婆罗门 2.刹帝利 3.吠舍 社会阶层 祭司贵族 国王、武士、官吏 农民、牧民、手工 业者、商人 被征服者、贫困破 产失去土地的人 掌握神权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 二等级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 奴役,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
D)
3.佛教的主要教义有: ①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 ②主张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达到“极乐世界” ③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同时反对奴隶制度 ④主张“灵魂不灭”,可转生来世。宣扬“众生平等”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④ ( D)
4.南下侵人印度的是 A.达罗毗荼人 B.阿卡德天 C.小亚细亚人 D.雅利安人 5.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4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前后 D.公元8世纪 6.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印度等级制度中的四个等级 ①婆罗门 ②刹帝利 ③首陀罗 ④吠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7.佛教的发源地在 A.古代中国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巴比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