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向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向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开始于20世纪20~40年代,其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它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更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新兴的桥梁性学科。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与中西医理论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涉及内容之广,也体现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性。

本论述中我们将对中药药理学中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进展做一综述。

1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施加于体外实验反应体系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该种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复杂的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及其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

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对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的探讨。

其研究进展如下。

1.1动物的选择研究普遍证明,不同种属的实验动物血清成分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与人类生物学特性尽可能相似的动物来作为药物的载体。

大鼠、豚鼠、家兔等动物与人类血清成分大抵接近,因此常用来制备含药血清。

为了消除个体差异,实验动物应选择4只以上,且雌雄各半。

同时,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动物相同,从而缩小或避免动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间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而引起的免疫和排斥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

刘成海[2]等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可以为细胞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又可以为药物提供载体,同时还避免了多种血清有可能产生的干扰。

1.2给药途径与给药时间给药途径以灌胃给药最为常用,由于中药新型制剂不断产生,也可以通过注射、皮肤、呼吸道等多种给药途径来制备含药血清。

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给药途径保持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根据药代动力学理论,按照固定给药时间间隔,同一剂量多次重复给药后血药浓度将达到稳态。

以在稳态下不同采血时间取得的含药血清进行实验,均表现出较高而且相似的药理作用强度[3]。

目前常用的给药方法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第一次间隔20h,第二、三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

各种给药方法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不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5-7个药物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粗略估计。

如果对药物血清时效关系进行研究,则另当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向研究进展*罗慧英(甘肃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中药药理学是由我国率先创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阐释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特点和优势,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综述项目基金: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3-105):中药药理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罗慧英(1979-),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理。

别论,应根据不同的药物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1.3给药剂量尽管给药剂量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给药剂量的确定是制备含药血清的关键问题,也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含药血清在进行体外实验时药物浓度被稀释,若低于有效浓度时,则会产生假阴性结果。

针对此种情况,张军平[4]等提出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冷冻干燥粉(冻干粉),以冻干粉形式加入反应系统,使之达到所需要的浓度。

给药剂量也不宜太大,应该全面考虑动物的耐受能力和过大剂量所造成的毒性反应。

给药量通常采用整体动物的等效剂量或乘以一定倍数,具体给药剂量根据具体药物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最适给药剂量最好是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一般来说给药前禁食但不禁水,空腹给药有助于药物的吸收。

1.4含药血清的采集理想的采血时间应该在血药浓度的高峰期。

可根据实验动物消化生理特点和中药吸收转化特点确定取血时间范围,一般来说采血时间多集中在末次给药后30min~3h之间[5]。

如大鼠一般给药1~2h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此时血清中药物浓度含量最高,为最佳含药血清。

超过最佳采血时间,药物成分被逐渐代谢排出体外;若超过一天的时间,大部分成分已经被代谢和排泄,药物的直接作用几乎完全消失。

由于中药复方中不同药物达峰时间不同,因此最好是通过预实验来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1.5含药血清的预处理关于含药血清是否要灭活,许多学者观点不一。

有的主张含药血清在实验前应先灭活,以除去血清中含有的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抗体、酶等)。

如李仪奎[6]主张血清经56℃30min灭活,排除非药理性干扰。

有些学者主张不经灭活,直接进行体外实验。

他们认为血清中所含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是模型动物受到药物刺激后产生的,可能对体外培养的细胞或组织器官产生作用,也许这正是某些药物的作用机制。

如徐海波[7]等认为药物血清不宜灭活,因为血清经灭活以后含有的内源性有效成分将减少或丧失,不能准确反应药理实验结果,而且也不符合临床用药情况。

所以对于含药血清是否需要灭活,应根据具体实验来判断。

2复方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及复方利用其有效成分对人体进行多靶点调节,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中药的治疗作用,符合人体发病机制及病理环节多态性的特点。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应用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其临床有效性正是理论科学性的最好证明。

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古方和现代经验方进行多指标的系统药理研究,可以发现复发的作用机制,揭示更深层次的治疗原理,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研发。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复方研究不但能从宏观观察阐明其药效,还能从器官、组织、分子水平研究其作用机理。

近年来关于古代方剂的药理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对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逆汤、大承气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等研究较多。

在该类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方剂的作用机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客观指标,科学的阐明药物作用机理。

如桂枝汤[8]对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10株病毒致细胞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含药血清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等4株病毒对Hep-2细胞的增殖。

将六味地黄汤[9]视为一个整体,以活性评价为导向,从六味地黄汤中定向追踪分离,获得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研究发现该部位对TH及TC的功能有调节作用。

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原理。

对于复方的研究,大多数着眼于药效、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评价,不少方剂也已经被开发为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的新药。

中药复方的配伍可以提高药效,减少毒副作用。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精华和优势所在,方剂的作用是复方中各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观察不同药味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仍然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研究方法虽然还是以药味加减、正交设计等方法为主,但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统计设计方法,如均匀设计法、直接实验设计法[10];正交设计中,也有使用量效回归分析或改良药效的半量相加法[11]等新方法。

以方剂的化学成分为研究基础,注重传统方剂配伍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方法相结合,物质基础分析与药理效应观察相结合,从组成方剂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剂的化学组成和药理作用两个层次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与物质基础变化的关系。

在整体动物、离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学四个水平上探讨方剂的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与药理效应间的联系,已成为复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药代动力学研究3.1药代动力学测定方法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用药物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在动物或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

血药浓度法是药代动力学研究最经典、最准确的测定方法。

精确测定血药浓度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利用原子和分子对不同激发光谱的吸收特性,来鉴别确定指标成分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法、气质联用等[12],该类方法适用性强,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较高。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免疫分析法,如放射免疫、酶联免疫等。

免疫分析法是以免疫反应为基础,即抗原与抗体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而且操作简单,适用于许多大分子物质的检测,但对于许多具有相似性的内源性物质的辨别能力不高。

曲静伟等[13]采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地高辛的浓度,结果表明:84.6%的成年患者血清中地高辛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0.5~2.0 ng/ml),7.5%的患者血清中地高辛浓度超过中毒浓度,7.9%的患者血清中地高辛浓度低于最低有效浓度。

可以通过研究结果确定地高辛的有效浓度范围和安全范围。

常用的还有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同位素标记法[14]。

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复方制剂,如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大黄牡丹皮汤剂等,可以利用微生物法测定体液样品的浓度,然后拟合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潘嘉[15]等采用抑菌效应法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川芎挥发油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

3.2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常以一种或几种结构已知且药理作用明确的有效成分为指标,测定该指标性成分在血液或其他组织液中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即体内药物浓度法[16],以此规律求出药动学参数。

随着对中药中单体成分的研究方法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很多具有明确药理作用的中药单体成分已经被开发成为上市产品供给临床使用且疗效稳定确切。

如天麻素、苦参碱、川芎嗪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九十年代前就已对150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而且对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指标性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内外代谢的研究,且获得了明确的代谢产物,并对其体外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

如艾路[17]等对中药复方中乌头生物碱在人体内的部分代谢过程及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多级质谱(LC-ESI-MSn)法检测出共5种乌头生物碱的代谢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