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1.1工程概况XX隧道(K31+268~K31+480)凤庆县凤山镇下旧村村境内,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附近均有水泥公路分布,交通较为方便。
初拟进洞口里程桩号为K31+268,出洞里程桩号为K31+480,隧道全长212m,设计洞底高程1585.90~1587.80m。
隧道净宽10.25m,净高5.0m,为短隧道。
1.2、钻孔布设及完成的工作量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所确定的隧道方案,本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的布孔原侧,共布置2个钻孔,分别位于K31+280、K31+450,勘察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可靠。
本次勘察钻探进尺41.30m,工程地质调绘0.18m2。
1.3、勘察目的和要求详细查明隧道所经路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评价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多种指标划分围岩类别,为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型低中山地貌,沟谷相间分布,地形切割浅,山峰齐一,山顶浑圆,脊宽坡缓。
隧道穿越一山脊,该山脊呈北北向,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隧道区高程约为1590~1633.82m,相对高差约43.82m,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地表被粉土所覆盖,多为旱地与林地相间分布,地表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的灌木及杂草。
隧道进口位于山体斜坡处,该斜坡坡向约90°,坡度上陡下缓,上部坡角25~35°,下部坡角约12~25°,进洞洞口即位于斜坡的陡缓相间处,为两山之间一凹槽中。
东侧的冲沟于进口右侧约120m通过,沟床呈梯状,总体流向呈由北向至南东,与洞轴线呈34°相交。
隧道出口位于一无名溪沟右岸的斜坡地带,该斜坡坡向295°,坡度约10~20°,前缘为较平坦的耕地。
无名溪沟位于隧道轴线西侧约120m,总体流向呈NE-SW向,最后汇入迎春河。
2.2地层岩性场地内经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及印支期黑云花岗岩(γ51),现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坡坡残积层(Q4dl+el):粉土:黄~褐黄色,致密,稍湿,可塑状。
矿物成分以石英及泥质物为主,局部为粘土。
少量强风化花岗岩分布其中,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有摇震反应。
该段地在山体地表广泛分布,钻孔揭露厚度6.30~12.30m。
印支期花岗岩(γ51):黑云花岗岩:灰~灰白色,成分以石英、钾长石、黑云母为主,其次为角闪石、白云母等,等粒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呈全~强风化状态,结构基本或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地区采取岩心完整,多呈2~6cm 短柱状及砂状,少量10~30cm长柱状,但基本都能用手捏碎。
2.3地层构造项目区地处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褶皱、断裂构造形迹相当发育,总观全区构造,测区东部以大型断裂为主,西部紧密褶皱和断裂构造相间分布,南部构造形迹呈向南撒开的特点。
隧址区位于北西向三岔河断裂的北东侧,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隧址区未见断层通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云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云南省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Ⅷ度,属次稳定区,建议构造物按相应参数设防。
2.4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区地势较高,地表径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顺畅,地表水量较为贫乏。
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堆积层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坡残积层粉土中,孔隙水因松散层地势高,富含粘粒,富水、透水性差,无统一潜水面,多具上层滞水特点,其水量贫乏。
基岩孔隙主要分布于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体的风化带裂隙和构造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和上覆松散层孔隙水补给,顺地形就近向坡下及下游溪沟中排泄,由于地形切割较深,沟谷狭窄,地表、地下水排泄距离短。
因地表水不发育,地下水活动微弱,故水量不丰富。
2.5不良地质隧址区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3、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区覆盖层主要成分为粉土。
粉土在地表广泛分布,松散,可塑状,厚度为 6.30~12.30m ,力学性质差。
隧道进口、出口及洞身段均于全风化黑云花岗岩,岩体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力学性质差,洞身主要为强风化花岗岩,岩体较破碎,力学性质较差。
3.2 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土层参数主要依据野外定性判断结合工程地质类比获得。
岩体参数主要依据取样室内试验成果,结合野外定性判断并参考了相关规范和手册的相关参数建议值,综合取得。
各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表1本次勘察对两个钻孔进行声波测井工作,其物探资料见下表2,成果汇总表:化花岗岩岩体较破碎,取Kv =0.18。
4、隧道围岩分级隧道围岩分级标准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中隧道围岩分级执行。
根据已取得的测试资料,隧道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按下式计算:BQ =90+3Rc+250Kv当Rc >90Kv+30时,应以Rc =90Kv+30和Kv 代入计算BQ ; 当Kv >0.04Rc+0.4时,应以Kv =0.04Rc+0.4和Rc 代入计算BQ 。
围岩详细定级时,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值进行修正:1、有地下水;2、围岩稳定性受软弱结构面影响,且由一组起控制作用;3、存在高初始应力;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计算公式为:[BQ]=BQ-100×(K 1+K 2+K 3) 式中:[BQ]-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 K 1-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K 2-主要软弱结构面影响影响修正系数K 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影响修正系数由于隧道围岩以全风化花岗岩为主,故此次围岩分类以全风化花岗岩为依据取值,隧道以点滴状出水为主,地下水修正系数K 1取0.5。
岩石裂隙不发育,K 2=0。
不存在高应力区,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K 3=0。
具体分类如下表3。
隧道围岩分级表 表35.1 场地稳定性评价隧道所穿越的山体,未发现影响隧道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内构造简单,未见断层,适宜隧道工程建设。
5.2 隧道分段工程地质评价5.2.1 隧道进口段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1)工程地质评价该段里程桩号为K31+268~K31+309,长度41m,洞顶最大埋深为29.40m。
该段位于一斜坡上,斜坡自然坡度15~25°。
坡体地表上部为残坡积粉土,厚度6.30m,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岩体风化剧烈,结构基本破坏,岩体呈碎块状,用手可捏碎,孔深(20.80m)未揭穿全风化带。
岩体中地下水贫乏,地下水滴状出水,但岩体破碎,透水性较好,雨季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
该段岩体破碎,岩芯手可捏碎。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19。
(2)边、仰坡稳定性评价边、仰坡未发现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且进口段地势较缓,天然斜坡稳定性较好。
但进口段覆盖层较厚,其下岩体为全风化黑云花岗岩,为碎裂岩体,岩质极软,且解体严重,自稳能力差,开挖后进口段两侧边坡和仰坡容易发生坍塌,洞身浅埋段则有冒顶的可能。
建议:①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边、仰坡建议开挖坡比1:1.5,应做到分级开挖、及时支护,并做好截排水处理;②围岩自稳能力极差,建议采用管棚法或超前小导管辅助施工。
5.2.2 隧道出口段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1)工程地质评价该段里程桩号为K31+388~K31+480,长度92m,洞顶最大埋深为22.6m。
该段位于一斜坡上,斜坡自然坡度10°~20°。
坡体表层为残坡积粉土,厚度10.30m;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岩体风化剧烈,结构基本破坏,岩体呈碎块状,用手可捏碎,孔深(20.50m)未揭穿全风化带。
岩体中地下水贫乏,地下水滴状出水,但岩体破碎,透水性较好,雨季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
该段岩体完整性差,岩质极软,岩芯手可捏碎。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19。
(2)边、仰坡稳定性评价边、仰坡未发现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且进口段地势较缓,天然斜坡稳定性较好。
但进口段覆盖层较厚,其下岩体为全风化黑云花岗岩,为碎裂岩体,且解体严重,自稳能力差,扰动后易坍塌,开挖后可能出现小规模的掉块和坍塌。
对于洞脸上方仰坡则可能出现垮塌或冒顶。
建议:①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边、仰坡建议开挖坡比1:1.25,并进行坡面防护和截排水处理,并采用相应支挡、坡面防护和截排水处理;②围岩自稳能力差,建议采用超前小导管或地表锚杆和注浆加固辅助施工。
5.2.3隧道洞身段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该段里程桩号为K31+309~K31+388,围岩主要为强风化黑云花岗岩,隧道埋深为22.60~45.20m。
围岩岩性为强风化花岗岩,属软岩,节理发育,层间结合差,多呈碎裂状结构,围岩稳定性一般,开挖后可能出现小掉块及坍塌现象,建议及时跟进支护隧道开挖时,地下水以点滴状或线状出水为主。
该段岩体完整性差,岩质极软,岩芯手可捏碎。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25。
5.3 隧道涌水量预测常用的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有地下水动力学法(如裘布依公式、柯斯嘉科夫公式等),地下水均衡法(地下径流模数,大气降水渗入系数法等)。
隧址区内地表水、地下水不发育,在岩层风化界面有裂隙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影响。
进口段岩体极破碎,雨水会沿裂隙下渗,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状;洞身和出口段岩体较完整,地下水可能呈滴水状审处。
根据有关文献和工程经验,结合本区地质条件,本隧道涌水量预测采用降水渗入法,计算公式如下:Q=2.74α·W·A式中: Q—涌水量,m3/d;α—降水入渗系数;按区域经验,取α=0.25W—年降水量(mm);按本区资料,取2088.60mm(年最大降水量);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2),根据1:2000地形图量测,为0.42 km2;故:Q=2.74× ×W×A=2.74×0.25×2088.6×0.42=600.9(m3/d)由于雨季施工时隧道涌水量可能有较大的增幅。
按照经验,一般选取1.5~2.0的经验系数与枯水季节涌水量相乘作为雨季涌水量,即本隧道最大涌水量:600.9×2.0=1201.8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