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数据链路层协议及局域网技术

第4章 数据链路层协议及局域网技术

第4章数据链路层协议及局域网技术

学习目标

理解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实现及主要协议;

了解以太网的产生、发展和分类;

掌握以太网Mac地址的概念和以太网帧格式;

了解局域网标准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掌握局域网主要设备(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4.1 数据链路层概述

4.1.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络上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无差错传输。它将物理层传输的原始比特流按照一定格式封转成帧,能够检测并校正物理层的传输差错,在相邻节点之间构成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数据在物理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错误,例如发送端发送了0100,而接收端收到了0101,由于物理层不能识别所传输的比特流的含义,因此不可能识判断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更不能采取补救措施。而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按照一定的格式组织起来,使数据具有了一定的含义,因此可以实现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物理地址寻址等功能。

4.1 数据链路层概述

4.1.2 数据链路层的实现——帧

为了实现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物理地址寻址等一系列功能,数据链路层采用了被称为帧(frame)的协议数据包作为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送逻辑单元,即数据链路层将数据一帧一帧的传输,而不是像物理层那样按位传输。

常见帧格式及各字段基本功能如下:

(1)开始同步位:用以指示帧或数据流的开始;

(2)地址:地址字段给出节点的物理地址信息,物理地址可以是局域网网卡地址,也可以是广域网中的数据链路标识,地址字段用于设备或机器的物理寻址;(3)类型/长度:提供有关帧的长度或类型的信息,也可以是其他一些控制信息;(4)数据:来自上层即网络层的数据;

(5)校验码:提供校验码等差错检测有关的信息(参见本书2.5);

(6)结束同步位:用以指示帧或数据流的结束。

4.1 数据链路层概述

4.1.3 数据链路层协议

(1)以太网协议

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包括标准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千兆以太网(1000Mbit/s)和万兆以太网(10Gbit/s),其中标准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主要传输介质为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主要适用于局域网;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传输介质主要为光纤,既可以用于局域网也可以用于广域网。(2)PPP (Point-to-Point,点对点)协议

一种点对点式的通讯协议,适用于点到点链路中两端设备的连接和通信。(3)HDLC(High-Level Data Link,高级链路控制)协议

HDLC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种数据链路层协议。

(4)FR(Frame Relay,帧中继)

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一种主要用于广域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4)ATM(Asynchrona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

以信元为基础的一种分组交换和复用技术。

4.2.1 以太网的产生、发展和分类

以太网诞生后,凭借其低廉的价格、易组网性、灵活的组网方式以及较好的传输性能,逐渐在局域网中占据了统治性的市场份额。

在IEEE802标准中,对以太网进行了定义和分类,主要的以太网种类有:(1)标准以太网(Ethernet)

传输速率为10Mb/s。具体子标准包括:

4.2 以太网协议

4.2 以太网协议

4.2.1 以太网的产生、发展和分类

(2)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传输速率为100Mb/s。具体子标准包括:

4.2 以太网协议

4.2.1 以太网的产生、发展和分类

(3)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

传输速率为1000Mb/s。具体子标准包括:

4.2 以太网协议

4.2.1 以太网的产生、发展和分类

(4)万兆以太网(10Gigabit Ethernet )

传输速率为10000Mb/s。

万兆以太网不仅再度扩展了以太网的带宽和传输距离,更重要的是使得以太网从局域网领域向广域网领域渗透。万兆以太网的802.3ae标准在物理层只支持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4.2 以太网协议

4.2.2 Mac地址

(1)什么是Mac地址

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是以太网中的物理地址,是烧录在网卡等网络组件芯片里的硬件地址。

MAC地址就如同我们身份证上的身份证号码,具有全球唯一性。世界上任何两块网卡的MAC地址都是不一样的。

(2)Mac地址的长度

Mac地址长度为48比特,一般用16进制表示。

例如:110101000010100010100100100011101001100101001011 (2进制)D428.A48E.994B 或D4-28-A4-8E-99-4B(16进制)

(3)Mac地址的组成

MAC地址的48位分为两部分,其中0-23位为组织标志符,代表网卡生产厂商,24-47位是由厂商自己分配。

例如:Mac地址00-90-27-99-11-cc,其中前6个十六进制(即2进制的0-23位)00-90-27表示该网卡由Intel公司生产,相应的网卡序列号为99-11-cc(24-47位)。

4.2 以太网协议

4.2.3 以太网帧格式

各字段含义如下:

(1)目的Mac地址:下一跳的Mac地址,帧每经过一跳(即每经过一台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该地址会被替换,直到最后一跳被替换为接收端的Mac地址。

(2)源Mac地址:发送端Mac地址。

(3)类型:用来指出以太网帧内所含的上层协议。例如:如果上层是IP协议,该字段值是0x0800,如果上层是ARP协议,以太类型字段的值是0x0806。

(4)数据:从上层或下层传来的有效数据,如果少于46个字节,必须增补到46个字节。

(5)校验码:CRC校验码,校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错。

从以太网帧格式可以看出:Mac地址在以太网中起了很重要的角色,以太网的寻址过程主要通过Mac地址实现。

4.3 局域网

4.3.1 局域网产生与发展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是指分布在较小地理范围内的网络,公司、企业、住宅小区等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LAN连接起来,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和数据通信的目的。

局域网具有如下特点:

(1)网络所覆盖的地理范围比较小,通常不超过几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筑或一个房间内。

(2)数据的传输速率比较高,从最初的10Mb/s到后来的100Mb/s,近年来已达到1000Mb/s、10000Mb/s。

(3)具有较低的延迟和误码率,其误码率一般为10-8~10-11。

(4)便于安装、管理和维护,建网成本低、周期短。

(5)局域网络的经营权和管理权通常属于某个单位所有,而广域网通常由电信运营商经营和管理。

4.3 局域网

4.3.1 IEEE802局域网标准

IEEE于1985年公布了IEEE802标准文本,后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经过讨论,将IEEE 802标准定为局域网国际标准。

局域网标准只涉及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在IEEE802标准中把数据链路层又分成了两个子层: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和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如下图所示,MAC子层专门处理各种依赖于传输介质的特性,并分别对不同的介质制定各自的MAC标准,例如介质访问控制和物理地址寻址;LLC子层则针对共性的链路控制问题进行处理,并制定出统一的标准,从而向网络层提供一致的服务。

4.3 局域网

4.3.3 介质访问控制

传统以太网拓扑结构主要采用以总线型,那么当多台设备争用同一总线时,如何避免信号产生冲突,这涉及到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常见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有: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访问)、Token Ring(令牌环)、Token Bus(令牌总线)。

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局域网采用不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例如:以太网采用CSMA/CD方式,令牌环网采用Token Ring方式。

4.3 局域网

4.3.3 介质访问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