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筋混凝土裂缝的问题
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
实际问题,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等。
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在这种建筑形势下工程结构的裂缝问题变得日趋突出。
因此如何解决这种常见的混凝土裂缝,是设计者和施工者都不可忽视的问题。
abstract: the concrete crack is a widespread and difficult to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 due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racks will usually reinforced materials such as the internal corrosive, reduc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aterials, the durability and
anti-permeability ability, affe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building, service life etc. peop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strictly, in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 crack problem getting more outstanding. therefore, how to solve this kind of common concrete crack, is the designer and all kinds of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中图分类号: tv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都是微裂缝发展的结果。
就其本身而言,一
般认为是混凝土材料变形约束所引起的内应力大于材料抗拉强度
所致。
1 材料方面的原因1.1 材料方面的原因材料选配不当形成缺陷和裂缝。
使用过期水泥,骨料含泥过量,含活性sio2,水泥中含碱量过高,骨料石灰石,水泥水化热等。
其次砼原材料性能缺陷是裂缝的主要诱因之一。
建筑工程钢筋砼构件中有大约80%的裂缝不是经由外荷载作用引起,而是在砼浇筑后不久或在施工阶段尚未承受外荷载之前就已开裂。
这是由砼材料本身变形引起的,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环境因素(即温差及湿度)、收缩、膨胀、徐变、塑性坍塌、不均匀沉降等。
其中环境因素和收缩是造成裂缝的最主要原因。
(1)因环境因素影响形成缺陷和裂缝。
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
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混凝土构件多次受冰冻,即溶解循环作用,使混凝土中产生内应力,促进已有裂缝发展,
结构疏松,表面龟裂,表层剥落或整体崩溃。
水泥水化是个放热过程。
砼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使得砼结构内外出现较大的温差,这些温差造成其内外部热胀冷缩程度不同,使砼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
同样,砼在后期降温过程中,也会在内部出现拉应力。
(2)收缩裂缝。
砼是一种收缩性材料,在砼浇筑后水泥出现硬化,水分急剧蒸发,砼体积急剧收缩,收缩变形也会产生拉应力。
而此时的砼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当拉应力大于其抗拉
强度时,易引起干燥收缩裂缝和塑性收缩裂缝。
1.2 施工操作的原因
施工违反操作规程形成缺陷和裂缝。
塑性混凝土下沉,被顶部钢筋所阻,形成沿钢筋的裂缝;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蜂窝,易形成各种受力裂缝的起点;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使得在混凝土与大气接触面上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缝;过早拆模,混凝土尚未建立足够强度,构件在实际施加与自身的重力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各种受力裂缝等。
其中砼的影响因素尤为突出
(1)砼振捣不均匀、不密实。
在浇捣过程中振捣不充分或者振捣过度,会造成砼的密实度不均匀,密实度大与密实度小的砼体产生不同的拉应力,容易产生裂缝。
(2)砼拆模过早、构件起吊过早或加载过早。
拆模过早时,砼未达到规定强度会导致表面开裂;构件起吊过早或加载过早会发生垂直于主筋的横向裂缝。
(3)养护不到位。
砼养护十分重要,但许多施工单位却忽视这一环节,特别是由于保温保湿养护不到位,导致温差裂缝和干缩裂缝产生。
1.3 设计方面的原因设计人员对建筑中易产生裂缝的部位,往往没有进行单独考虑,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裂要求和具体措施。
例如:因在楼板砼中预埋电气智能线管较多而导致楼板裂缝产生;因管线走向不规则,管线与楼板保护层少且管与管交叉地方密集,造成局部混凝土偏少而削弱了楼板承载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奇形怪状的部位较方方正正的部位更容易产生裂缝问题。
1.4 因构件受力、变形形成缺陷和裂缝。
包括中心受拉、中心受压、受弯、受剪、受冲切、梁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板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
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
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
二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1)、沉降和塑性收缩裂缝:主要控制措施是:控制混凝土的泌水量,即在满足设计和施工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单方用水量,还应注意混凝土一次振捣、持续时间,提倡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
(2)、干缩裂缝:控制的措施:一是降低单方混凝土用水量。
在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下,尽量控制单方混凝土的用水量,这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必要条件。
另外,砂率及砂料的粒径级配也要注意控制。
二是选用干燥收缩量小的骨料及水泥。
试验证明,使用石灰石碎石的混凝土,比使用其他品种岩石的碎石混凝土干燥收缩量小。
三是使用降低混凝土收缩的外加剂。
在混凝土中掺入这种外加剂之后,可使毛细管张力降低,混凝土干燥收缩变形减小。
(3)、温度裂缝:从控制温度着手,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拌合混凝土时对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
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
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
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具体措施为:从材料方面着手,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升,减少总降温差;从设计方面着手,优化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掺加减水剂和外掺料(如:粉煤灰),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改善约柬条件;从施工方面着手,延缓混凝土降温速率,降低浇筑温度;从养护方面着手,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温度,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4),在施工因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楼板裂缝的产生。
为此,在混凝土施工中,在工序和工艺方面应当注意下列几个问题(4.1)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混凝土应使用设计允许的最小水泥用量和能满足和易性要求的最小用水量,设备允许情况下,不要用过大的塌落度。
(4.2)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要有足够的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
楼板模板支撑的间距要适宜,使楼板模板刚度与梁模板刚度不至于相差太大。
在与施工井架相接的或施工运输频繁经过的楼板模板中适当加强模板支撑系统。
(4.3)了解预拌混凝土的级配情况,对某些级配的混凝土,不要过度振捣楼板混凝土,过度的振捣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和泌水,使混凝土楼板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沙浆层和水泥浆层,容易产生干缩裂缝。
(5)其他方面
(5.1)由于砼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浇筑速度过快、振捣不实、施工缝做法不当、模板走动等原因形成的裂缝可以按照《混凝土施工规程》严格执行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振捣施工缝设置和旧混凝土连接,按模板制作、拆模以及养护方面的规定来防止。
(5.2)对水泥、水、骨料、外加剂、钢筋材料选用不当形成的裂缝,必须用对进场原材料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严格检查和验收的办法加以预防,凡不合格的次品材料一律不得使用,或经试验后降低等级使用;。
(5.3)地基过大不均匀沉降产生过宽裂缝时,进行建筑物在使用阶
段的沉降验算可以防止这些裂缝的出现,对已出现这类裂缝的结构,要采用地基基础的防治措施对地基基础妥善处理后,再采用建筑结构的加固措施来解决。
(5.4)由于天气干燥、初期养护不好、混凝土早期受冻、大气温湿度的变化产生的裂缝分别采用加强混凝土结硬化过程的自然养护、蓄热养护,采用引气剂使混凝土内部均匀分布气泡,预留温度伸缩缝等措施修补。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而控制裂缝是必然综合结构、施工、材料、地基基础、环境诸多因素的综合技术,因此要对混凝土楼板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