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

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 或概括。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纳入并整合到已有
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量变过 程
顺应则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 界新的刺激,要按照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 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刺激的需 要,质变过程。
(3)平衡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1)标志是形成了守恒观念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一定时期的教学在智力发展方面给教学和发展带来更大的效果;过早 的教学可能对智力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样,过迟开始教学或长时间缺乏 教学也都会阻碍儿童智力的发展。这里的关键不仅在于确定儿童能够接受 教学的成熟倩况,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关注儿童尚未成熟和正在成熟的阶段, 因此,“对于一切教学、教育过程最富有实质意义的,还是那些正处于成 熟期而在施行教学时刻尚未完全成熟的过程。”‘这种建立在正在开始但 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基础上的教学,就是所谓“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
1.心理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认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动 作”,不仅包含外部的动作,还包含内化了的思 维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心理 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皮亚杰用了四个概念来解释适应的心理机制。
(1)图式 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
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感觉能力, 运动技能等的发展。
认知发展:记忆、语言、思维、道德认知和 创造性等心理能力的变化。
心理社会发展:人格、情绪和社会关系等方 面。
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互相影响。
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期(0-3岁):发展最快的时期,语言和动作; 2.幼儿期(3-6、7岁):游戏,心理社会性的发展; 3.小学时期(6、7-11、12岁):学习,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 4.初中时期(12、13-14、15岁):生理发展快于心理发展,矛盾和冲突; 5.高中时期(15、16-18、19岁):抽象逻辑思维成熟; 6.成年早期(19、20-35、36岁):智力发展达到高峰; 7.成年中期(36、37-60岁):身体和各种认知能力开始衰退; 8.成年晚期(60岁以后):人格和社会性还在继续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心理发展和
种系心理发展。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 过程,包括动物心理的进化和人类心理的进化。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出生、成 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涉及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心理 社会发展三大领域。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为了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
要的观点: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关于学习最佳期限问题。
1.“最近发展区”思想
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就是儿童现实发展水平,它是 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 展水平”,是儿童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水平;第二种就是在成人的指导帮 助下所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 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最近发 展区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个阶段又 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发展的内涵、影响心理发 展的因素; 2.理解和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 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 发展理论; 3.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认知、情绪、自我以 及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4.了解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 二、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量的积累,质的飞跃 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3.不平衡性 4.个体差异 5.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 展具有最佳时间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家庭人际关系模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3.婚姻冲突与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特点: (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获得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指事物不在眼前时, 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3)理解原则和规则,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一种内部的认知活动,内化了的动作。 儿童拥有了符号表征功能,语言或表象来表征物体与事件。 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1.心理发展的含义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心理在环境
和教育的影响下,从低级的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心 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1.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的标志主要包括如下 四个方面: (1)心理活动随意机能的提高;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增强; (3)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所谓平衡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活动的平衡。
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旧的平衡状态被打破, 新的平衡状态逐渐形成的过程。
2.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凭借感知和动作获得经验;手的抓取和 嘴的吮吸。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学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网络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建构 者,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对外界刺激做出 反应;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内部, 而不是外部环境,经验只影响发展的速度, 而不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