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1.2、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

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近些年来,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给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契机。

到1999年止,外资企业吸收劳动力达600多万人。

遍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则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还减轻了就业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

2.1.3、全球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机遇
1、资本合作的机会。

资本跨国运行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 FDI) 或与东道国资本合作( 如成立合资企业) 的方式。

外来投资企业已经占据中国工业1/ 3 左右的比重。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上, 其中利用外资从1981 年的36.4 亿元剧增到2008 年的5311.9 亿元; 从构成比例上看, 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1年的不到4% 逐渐递增到1995 ~ 1997年的超过10%, 近年又回落到3%~ 4% 。

2、对技术的模仿。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技术的模仿, 至少可以通过这几条途径: ( 1) 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技术外溢性。

Walz( 1997) 认为, 尽管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 但通过外商直接投资, 知识便得到间接性转移。

( 2)“干中学”效应, 即边干边学。

通过设立合资企业, 东道国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以及管理经验。

( 3) 研发的全球网络。

参与国际合作研发, 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得某一领域最前沿技术的一种新途径。

在一些基础科学( 如物理学) 的前沿研究领域, 需要投入巨大的实验设备, 并需要一流科研人员的协作。

目前,我国通过更广泛地参与研发的全球网络, 共享实验数据和前沿科研成果, 对国内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带动与示范的作用。

3、对制度的学习。

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型, 通过逐渐放开价格管制, 引入非国有经济, 开始采用市场竞争的机制来配置稀缺资源。

其中经济制度向西方发达市场化国家的学习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 在对西方经济制度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适合国情的革新, 进一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

2.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2.1、大量外资的投向和出口的产品结构, 不利于中国内部产业的整体发展
目前, 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虽已从原来的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但出口的制成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为多, 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这样的外资投向和外贸结构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内部的结构失衡, 外向型产业或行业过度膨胀, 而内需产业或行业发展不足, 一旦国际市场有个风吹草动, 即会造成结构性的过剩危机, 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2.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地区发展的差距, 扩大了贫富差距, 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特别是入世后, 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国东西部的地区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表面上看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而实际上只是我国的少数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外资进入和外资企业的过分集中是造成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再加上原来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大批国有经济的衰落以及乡镇企业发展的乏力甚至衰退, 使大量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涌向沿海大城市打工, 中西部地区的人才也流向东部地区。

由于基础不同, 入世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中西部地区则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这会使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同时, 因为发达国家会把污染产业向资本输入国转移, 这会加重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压力。

2.2.3经济全球化会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
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但随着中国加入WTO, 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国内许多缺乏
比较优势的产品将可能被迫降价。

首先农产品会遇到外国的粮食、奶制品、水果、肉制品的竞争, 价格会下降。

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 农民收入会受到限制或降低, 因此农村中的人会更多地从土地上分离出来, 需要转移到工业或服务行业。

据预测, 从1999 年到2010 年大约有近1000 万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其他部门。

其次, 随贸易壁垒的大幅下调, 诸如信息、金融、汽车、化工等行业和产品会有大量的外国企业和产品进入, 国内的部分企业和产品会被迫退出市场, 人员会分
流出来, 城镇失业人口会有所上升。

近年来, 我国一直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这些新增的失业人口无疑会使我国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2.2.4、引发危机。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天都发生着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

通过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在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在影响着中国。

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中国,如果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的隐患,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国内出现。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经济全球化/view/9593.htm
2、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P406-407
3、杨蕙馨吴炜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对策》《经济动态
学》 2010年第6期维普网
4、田玉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5 卷第2 期, 2004 年
6 月中国知网
5、康冬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民营科技2011第1
期中国知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