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第7卷第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eb.2010Vol.7No.21.引言核心自我评价是近几年来人格领域新的研究取向。
[1]Judge 根据Packer 的评价理论,首先提出了核心自我评价理论。
[2]核心自我评价,即个体对自身所持有的基准的评价,它包含了4个相关的人格特质: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参照点与情绪稳定性,并通过元分析(1998,2001)、比较研究证实(2001,2005),核心评价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与职业倦怠。
[3-6]国内有关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存在几种倾向:全盘接受国外经典的核心自我评价理论,与其它变量做相关研究[7];依据经典理论,以中国人为被试做验证性研究[8];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员工。
Jone Berry 曾经提出跨文化比较的两种模式:强制的一致性与衍生的一致性。
[9]解决一个新生理论是否拥有跨文化的实用效度问题,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真实的人格结构,需要依循衍生的一致性策略。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问题,需参考国内外已有文献及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我国大学生实际生活、文化氛围中,展开一定数量的访谈、调查与实地观察,进而提出符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的核心自我评价的理论构想。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某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因大四学生已毕业离校,故此次研究未包含大四学生。
为取得大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较的真实信息,访谈对象还包括部分研究生以及工作人员。
人口统计学信息:大学生14人,男女各7人;大一7人、大二6人,大三1人;班干部为5人;心理学、人文教育、计算机、社会工作以及历史专业;年龄范围在19~22岁间。
研究生5人,男生2人女生3人;均为研二;教育技术、心理学、思政以及化学专业;其中女生S 读研前工作2年、L 工作4年,男生S 工作10年,年龄范围24~34岁间。
社会工作者1人,男性25岁,工作2年,营销管理。
2.2访谈程序及访谈提纲:资料收集在2009年5月份完成,采用深入访谈形式[10],自编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每次均单独进行,时间30~70分钟。
纸笔记录方式。
访谈地点为校园内餐厅、教室等相对安静的场所。
结合预访谈的结果以及Judge(1997)、甘怡群(2007)的理论构建,本次访谈具体从以下方面展开:(1)核心自我评价的维度;(2)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3)核心自我评价的确立标准。
访谈提纲如下:(1)如果对自己做一个评价,您会怎样评价自我呢?(2)这些评价中您更看重哪些,请简要说明理由。
(3)这些对自我的评价中,您认为哪些是核心评价?为什么?(4)您认为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您形成的对自我的核心评价?(5)您更喜欢别人怎样评价您?(6)如果从以下方面对一个人做一个核心的评价,您会怎样排序呢?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自尊、才干、效能感、内外控、善良、参照点2.3研究方法:运用文本分析法,根据研究者的初始预设、文献搜集及直接从材料提取主要概念或主题,进一步整理原始资料。
3.结果与分析3.1大学生一般自我评价大学生一般自我评价多为描述性,许多特征词是在句子中体现的。
如GL 喜欢组织、参加一些活动;ZX 以前很有理想,现在很会拖拉。
大学生一般性或次要评价分散较广,与性格、人格具体特征极为接近,如活跃、积极、外向、亲和、懒惰、健谈、追求完美、任性、老实、真诚、马虎、犹豫不决、没耐性、友好、热情等。
3.2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维度有8人提到自信,原因解释: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很多事都不敢尝试、人际交往也会受阻,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只有拥有自信才能达到期望中的表现。
5人提到虽然自己现在缺乏,但是依然对自己很重要,有了自信自己会觉得充实快乐、有底气和信念做很多事情、对得起父母、对一个人影响很大。
结合大学生的情绪反应,实际上大学生将自信理解为对自己感觉好、觉得重要、信任自己,与自尊的含义极为接近。
大学生普遍重视能力。
如GL 称能力作为核心自我评价之一,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对自己较重要。
大学生与能力相关的评价体现在做事的态度与主体感觉上,如充满热情、力求完美、坚持性与认真,缺乏耐性、做事不果断、犹豫不决、无主见等。
这非常接近王登峰大七人格中对“才干”的描述[11],并且甘怡群就提出对于中国人,用才干代替一般自我效能感。
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重合的地方,如效能感的形成需要依据主体认为自己确实拥有某项能力。
但是,才干的命名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容易诱发社会赞许效应和访谈对象极端的反应。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呈现了情绪这一维度,具体体现在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个案研究李玉环,张灵聪(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核心自我评价是近年来人格倾向研究的新取向。
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16名大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对结果进行文本分析。
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维度由自尊、情绪稳定性、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参照点构成;重要他人、个人经历以及社会比较影响了核心自我评价的形成;重要性是判定核心自我评价的标准之一。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重要他人;重要性157··情绪稳定性、情绪觉察以及情绪控制上,此外消极情绪体验以抑郁、焦虑、烦躁为主。
此外,大学生群体表现出过多的关注外在评价或他人评价,甚至是直接将外在评价作为对自我的基准评价。
[12]同时又能看到他人评价的两面性,主观与客观,有大学生直接指出首先要处理好自己内部,很多问题是因为自身矛盾。
JM的核心自我评价,指出自己比较注重他人评价,想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
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中没有体现控制点的原本涵义,而是部分包含了控制点含义的新维度,在此命名为参照点。
3.3核心自我评价确立的标准Judge在确立核心自我评价维度时提出三个标准:评价性、基本性、广泛性。
评价性是区分于描述性、事实性的对自我状态、体验的说明,是评论性的内容,如觉得自己情绪化、自信心不够等,相反那些不具有评论性的内容即不能进入核心自我评价中。
多数访谈对象将自尊、能力、情绪控制作为核心自我评价的内容,相较于其它评价,抽取其共同特征,均是根源性的、稳定的人格因素或态度,与基本性的内涵吻合。
但是,广泛性这一标准更多的被重要性所冲淡。
如RJ将忍耐作为核心自我评价,个体只有能够忍耐一些不顺利或误解,才会有后来的成功。
显然,忍耐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却对个体具有独特意义。
大学生在解释为何将某一维度定位在一个人核心自我评价的相应位置时,倾向于使用:只有具有了这一点才能取得成功、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人的肯定、生活才会愉快这样的语句。
反映出大学生确定核心自我评价是依据重要性,即对个人的意义以及社会所看重来进行的。
这是在本次研究中对原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
3.4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本次访谈共提取出三大影响因素。
首先是重要他人的影响,通过三种形式实现:对正性榜样的认同、负向评价以及单纯的支持性期望。
具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父辈的大学生,也倾向于形成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
但是,重要他人对个体的负面评价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如CL的姐姐一直评价自己不漂亮、没自信、太单纯,生活中的CL对自己的评价完全依循了姐姐的判断。
相对于家教严厉、期望殷切的父母,具有能够理解、支持,适度指导自己的父母的大学生,表现出对父母更多的认同、积极的自我认识。
第二,个人经历,包括个人的直接成败经验、习得无助、总结与个人努力几个方面。
个人直接成败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尤为密切[13],如XJ自己参加竞选、锻炼的经验不断积累,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ZX则是经历了持续的、直接的失败打击,觉得个人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
此外,也有大学生能够总结个人、他人的经验,并与个人努力相结合,从而形成相对灵活、积极核心自我评价。
第三,社会比较,大学生在形成对自我的评价时,既使用上行比较也使用下行比较。
当社会比较与重要他人评价交互产生时,限制效果非常明显。
如CD常常被父母拿来和表妹比较,称她各方面都比自己好,后来她就再也没有自信了。
3.5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特点首先,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数量上表现不固定性,而研究生在非引导情况下,可以从多个角度得到核心自我评价。
其次,相较于研究生,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并没有体现出从一般评价中逐层抽取的趋势,有些联系非常薄弱。
并且,部分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表现了历时短的特点,即基本是现阶段状况的反映,与过去、将来的衔接、联系不紧密,大学生人格的一致性、同一性再次体现了欠缺。
第三,大学生对核心自我评价的说明与理解,也缺乏连贯性、明确性,与研究生的自我梳理、启发式说明形成鲜明对比。
4.讨论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经典理论构想,但又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是散见于核心自我评价中的,控制点维度没有得到有效地支持。
大学生具有的控制点倾向明显不同于Judge在职业领域应用的控制点含义。
评价本身就是在剔除非主要、提取重要性内容的过程,因此核心评价维度中纳入参照点,它有别于外在评价的这种非主体性、动作性,是一种内化了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的人格特质,并体现在性格与态度上,是最能体现状态性核心自我评价的一个维度。
如参照点为内在,个体将主要依据自我的观点、判断形成自我评价,很少受到他人影响,在不同环境中具有稳定性、一致性。
Judge在确立核心自我评价维度时提出了三个标准,但之后的研究中却未对此标准进行辩析,如为什么一些特质不能进入该结构。
同时,此标准缺乏一个关键方面,即对“重要性”的考察。
综合来讲,大学生在排序问题及其解释上体现出三种倾向:明显是自己缺失的内容排在前列;明显是自己具有的特质排在前列;依据社会标准、评判,选择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排在前列,可能与自己关联不密切。
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会根据特质的重要性,确定其在自我评价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
目前对核心自我评价影响因素的单独研究比较少,由于评价本身既是过程性的,又是内容性的,影响因素也就可以从多角度、不同时间段发挥作用。
所以,影响因素的揭示是动态与静态视角的综合考量。
Judge在对归因理论的评述中引申了特质性核心自我评价与状态性核心自我评价的概念,是一个解决影响因素研究困难的新视角。
核心自我评价可作为衡量大学生人格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Judge在最初建立该理论时即提出了自尊、情绪稳定性、效能感三个维度,随后的研究也指出核心自我评价可能存在层级关系[1],一些维度占据更关键的位置。
笔者认为,自尊、情绪稳定性、效能感在涵义以及评定上存在重合的地方,这符合对高阶因子存在的推断,并且三个维度与心理的经典知、情、意划分相对应,而三者的协调、统一正是评定人格健康、成熟与否的关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