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废水处理实验方案一、乳化液破乳实验(一)目的:通过实验确定混凝气浮破乳的最佳参数,例如:混凝剂的投加量、助凝剂的投加量、pH值等。
(二)实验过程:此次试验的原水来自XXXXXXXXX的乳化液废液,其水质的主要指标:COD XXX 104 mg/L、SS: mg/L、pH值左右、BOD5 mg/L 。
1.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此次实验采用的混凝剂是PAC,即聚合氯化铝。
选用的浓度为100g/L。
调整水样的PH 值为最佳值,向水中滴加PAC,在滴加的过程中需要缓慢的搅拌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然后,静止10分钟,取上清液测量COD cr,计算COD cr的去除率,去除率越大,混凝的效果就越好。
实验步骤:选择八个100ml的烧杯,在烧杯中加入100ml的原水,调节其pH值在8左右,向其中滴加不同量的PAC,缓慢搅拌。
静置10分钟,分离出下层清液。
测量COD cr,计算COD cr的去除率,去除率越大就是混凝效果最好的,这样就可以确定最佳投药量,测量效果如图3图1 PAC投加量与COD去除率的关系由图1可知,在pH值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随着混凝剂加入量的逐渐增大,而当混凝剂加到一定量时,COD cr的去除率反而上升,上层的清液也逐渐变得混浊。
这是由于加入的聚合氯化铝逐渐溶解分散到溶液中去。
又有铝离子带有部分正电荷,而乳化液大多数都含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这样,会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点中和,吸附架桥,网捕作用达到凝聚,絮凝的效果。
随着混凝剂量的逐渐增大,这四种混凝作用的效果也逐渐增强,直至达到最佳效果,再过量地加入混凝剂,溶液中存在过量的铝离子,产生水解,将会形成胶体,再次达到胶体的稳定,使COD cr 值有些许升高的现象。
所以,在混凝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混凝剂的投加量。
由此次试验可以确定:100ml 原水加6ml 的PAC (浓度为100g/L )混凝效果最佳。
2.pH 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步骤:分别取9份100mL 的原水,分别调节pH 值为5.5、6.0、6.5、7.0、7.5、8.0、8.5、9.0、9.5,均加入6mlPAC(最佳投加量),搅拌,静置10分钟,分离出清液,测定其pH 值,并测量COD 。
见图2:图2 pH 值与COD 去除率的关系由图2可知,在pH 在8.5左右的时候,投加6ml 的PAC 时,COD 的去除率最好,混凝效果达到最好。
可见,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很大。
所以在混凝过程中应控制pH 值8.5左右。
3.助凝剂投加量的确定此次实验所采用的助凝剂是PAM ,即聚丙烯酰胺,选用的浓度为2g/L 。
取6个250ml 的烧杯,加入100ml 的原水,再向其中加入6ml 的PAC ,搅拌。
向其中分别加入0.5ml 、1ml 、1.5ml 、2ml 、2.5ml 、3.0ml 的PAM ,搅拌。
静止10分钟。
取上层清液,测量COD ,计算COD 的去除率。
见图3图3 PAM投加量与COD去除率的关系由上图可知,当PAM的投加量为ml时,COD的去除率,混凝效果最佳。
可见,二、乳化液深度处理实验-芬顿实验Fenton 试剂即过氧化氢与亚铁离子的结合 , 是一种特效氧化剂 , 其氧化电极电位高达 2 .80 V; Fen 2ton 试剂催化氧化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已有三十年历史 , 他最早用于处理苯酚和烷基苯废水 [1 ] 。
该氧化剂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 , 适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 , 而且对那些有毒有机物和三致物 [2 ] 具有很好的分解能力。
近年来 , 有关 Fenton 试剂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较多 , 如纺织印染废水 [3 ] , 有机合成芳胺废水 [4 ]等。
日本在这方面已有部分专利面世 [1 ] 。
本文就机械加工清洗产生的乳化废水的氧化实验作详细介绍。
1.实验部分1)废水来源本实验采用的乳化废水是废液。
COD 浓度为20000 ~100000mg/L;试验 COD 50540mg/L , 试验用原水pH值 9.35;2)试剂及测试方法双氧水、绿矾 ( 硫酸亚铁 ) 用水等为分析纯试剂 ,COD 采用标准法测定 , 3)实验方法水样 100mL 于 250mL 三角烧瓶 , 用硫酸调节原水pH值 , 投加绿矾后 , 加入双氧水 , 置于摇床振荡 , 振荡速度 200 r/ min , 反应完成后静置 30 min 取样。
2.实验结果与讨论 :影响有机物去除的重要因素有双氧水投量 , 原水pH值 ,反应时间等 ; 本实验针对这四方面考察了Fenton 氧化反应规律 ; 为求得最佳反应条件 , 首先考虑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
( 见表1)3.正交实验结果分析:双氧水投量选择 50 % 、 100 % 、 150 % Q th ( Q th 为与 COD 表征的有机物氧化化学当量 ; Fe 2 +投量不仅与双氧水量有关还与原水种类有关 , 由条件预备实验确定出较佳的 Fe2 +投量接近0.1 COD , 即 Fe2 + /H2O2为 1 ∶ 20左右 ; 反应时间确定 2 h 。
正交实验结果如下 :由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三因素中最为显著的当数双氧水投量 , 其次是pH 值 , 再次是绿矾投量。
从数据变化趋势来看似乎呈相同的递增态势 , 但结合实际 , 第二个数据水平 COD 去除率已经高达 88 % , 再增加双氧水和绿矾投量 , 有机物分解率增加不多 ; 第二个数据水平就可以认为是较为理想的条件 ; 唯有pH值的影响趋势是于我们更有利 , 原水的pH值9.35 较高 , 有利于Fenton 氧化 ; 这似乎同文献报道的Fenton 试剂最佳作用条件 pH 3.0 有所不符 , 但是当向水样中投加药剂后 , 根据实验测定 , 即使不调节原水pH值 , 体系的pH值也会降低至 2.5 左右 , 而后体系的pH值一直维持在 2.5 左右( 见图 5) ; 这一结果又是同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一致。
也就是说 , Fe2 + -H 2O2的加入使反应体系pH值下降至最佳pH值附近是导致pH值影响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为更精确地寻求反应规律 , 我们进行如下单因素实验。
4.单因素实验分析1)原水pH值的影响 : 固定双氧水投量在 100%Q th , 绿矾 (FeSO4· 7H2O)投量 2.482 g(Fe2+/H2O2= 1 ∶20)反应 2 h , 结果如图 1 所示 :在本实验中 , 原水pH值较低或不调pH值 ,COD去除率较高 ,pH 值为 6.0 左右 COD 去除率最低 , 但从整体来看 ,pH 值对有机物氧化反应的影响并不明显 , 总体差异很小。
而且 , 在原水不进行pH调节时COD 去除率呈现出最高水平。
图4 原水pH对有机物去除影响2)Fe 2 +投量的影响图5为摸索 Fe 2 +投量的影响规律 ,固定双氧水投量100 % Q th(2.0COD) ,原水不调节pH值 , 反应 2 h , 亚铁离子同过氧化氢的比例折算成同 COD 之比 , 实验结果见图 5 。
由上图 , 亚铁投量在 0.075COD(1.863 g ) 时达到最高的有机物去除效果 , 此时 Fe 2 + / H2 O2为 1 ∶28; 亚铁投量不足或过高均会使有机物去除水平下降。
在亚铁投量极低时 , (0.025COD) 出现负去除现象 , 即反应后的水中 COD 浓度高于初始 COD 浓度 ,一个很好的解释就是乳化废水属于难降解废水也是难以化学氧化的废水 , Fe 2 + - H2 O2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 HO ·具有强氧化能力 , 它能氧化绝大多数的有机物 , 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易被 HO ·开环 , 变成易于氧化的大分子有机物 , 这样测得的有机物浓度比初始 COD 值要高 ; 经过多次反复 , 情形仍然如此。
由此可以看到 Fenton 试剂的应用潜力。
3)双氧水投量的影响图6保证Fe 2 +投量为最佳水平0.075COD(1.863 g) ,使用原水不调节pH值 , 结果如图 6 所示。
随着双氧水投量的增加 , COD 去除率呈上升趋势 , 但也并不是多多益善 , H2O2投量超过 100 % Q th(2.0COD) 时 , COD 去除率反而有所下降 ; 这可解释为当过氧化氢量过多时 , 在亚铁离子的催化作用下产生的羟自由基浓度较高 , 易发生自分解而变成水和氧 , 这样就没有达到充分利用于分解有机物的目的 , 耗费了大量 H2 O2。
因此 , 最佳投量还是100 % Q th(2.0COD) , 此时 COD 去除率为 91 % 。
4)反应时间的影响反应时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 在没有催化剂时氧化反应的发生极为缓慢。
甚至难以观察检测。
加入适量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途径 , 加快反应速度。
从COD 降解规律来看 ,该反应过程同其他催化反应类似 ,仍然存在有机物分解的诱导过程 ;反应初期速度较慢 , 约 1.0h 后反应速度急剧上升 , 如图 4 所示 :反应进行 0.5h 时出现负去除率 (COD 稍有增加而 TOC 有所减少) ,实际上说明有机物没有真正去除 , 而是由难以分解的变成易于氧化分解的有机物 ;因而可以认为η COD = 0; 在反应进行到 1.5h , 已有大部分分解 ( η COD = 75.2 %) ; 反应 2.0 h 后 , 有机物分解比较缓慢。
图 8 是体系pH值随氧化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 ; 开始一段时间 , 氧化反应产酸使体系pH值下降 , 而后有机酸开始被氧化使得pH值有所回升 ,最后pH值的下降可以推测是生成更稳定的甲酸和乙酸造成。
5.反应机理与动力学浅析Fenton 氧化机理属于典型的自由基反应过程 ,在 Fe 2 +的催化作用下 ,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引起有机物自由基链引发、链传递、以及链终止 ; 羟基自由基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有机小分子、CO2、 H2O;部分有机自由基发生聚合形成易于沉降的大分子 , 在绿矾水解产物的絮凝作用下沉淀下来。
有关其反应机理的报道较多 , 在此不再重复 ; 下面就其反应动力学过程略做介绍 : 在最佳投量(H2O2为 2.0COD , Fe 2 +为 0.075COD) , 该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即反应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 每一阶段均为一级反应 , 各自存在不同的速率常数由图 9 可以看出 , 反应开始速率较高 ( 速率常数为 1 1 142 3) , 而且非常符合一级反应规律 , 其相关系数达 0.997 3; 反应发生到 1.5h 后速率明显变慢 ( 速率常数为 0.124 4, 相关系数为 0.856 7) , 有机物去除总量下降很多 ; 这种自由基反应历程的特点对于工程实际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