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现状研究

高职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现状研究

( )应龙教务管理软件 :上海应龙 网络有 限公司 3 开发 ,采用AS / BC M的B S PV / O /结构平 台。
总体上来说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现在处于一个初
级阶段 ,基本实现了管理计算机化 ,在操作层面上实现 了信息化 ,但是没有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 ,离真正 的信 息化 、科学化 、决策化还有相 当长的一段距离 。
职学院纷纷启动并加快 了数字化校 园建设的步伐 ,相继建 成了校园网,搭建了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部分高职学 院购置了管理系统 ,部分高职学院开发 了单项管理模块。 但是 ,不少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 中存在问题 。管理模式滞 后 ,缺乏与信息技术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功能单一,不能
涵盖高职学院管理部门的诸多方面;可用性不强 ,大量的 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 ;缺乏统一规划 ,系统设计 ,没有整
其 中 J 1 , 4 , 7 =,3 ,6 = , 3 ,6 ; 1,4 ,7通 过上 面两 步 的 2 , 5 , n 2 ,5 ,
堡皇 退 建
_
入研究提供 了条件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是
从实践角度来看 ,利用本文提 出的评估模型 ,还有大量 复杂的工作要做 ,如信息 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等级 的划分
进行有效 的教学改进等 。而如何将这些数据信息转化 为
知识表示 ,为学校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是系统实现功 能的深层次 目 。 标
( )基于Csci t e惯膜 式 的校园管理系 。 2 /(lnsn e/
CS /模式主要 由客户应用程序 和服务器 管理程 序 ( 两层
四、推 荐教 务管 理软 件解 决 方 案… 国 内主流的主要教务管理软件
略。近年来高职学 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造成教学资源 日 紧张 。如何充分利用紧缺的教学资源 ,提高资源的 益
三、 以镇江 高等职业技 术学校为例 , 对 高职校教 务 系统 的具体分 析
与其它高等院校相 比,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 化建设起步本身就比较晚。在很长 的一段 时间内各项管
(1)清 华 大 学 综 合 教 务 管 理 系 统 :清 华 大 学
结构 )或者 由客户应用程序 、服务器管理程序和 中间件 三个部分 ( 三层结构 ) 组成。
( )基于B SB o e evr 3 /( rws/ re 模式的多层 分布式校 S )
综合 教务 管理 系统 ( 本科 生 ) ( s g u d ct n Ti h aE u ai n o
处理得 : B: o 7 . o 3 . o 7 . 0 8 (. o 3 . 0 7 . o 7 .) 1 1 1 1 1 1 0 可以得到这个信息网络系统的生存性分数为 : B = × =0 7 . 0 3 . o 7 . . ) V r. 0 3 . 0 7 . 0 7 0 8x 1 1 1 1 1 1 0 (9 . 0 5 . . 0 5 . 0 3 0 5 8 . 0 0 5 . o )= . . 0 5 7 6 4 3 2 6 f) 3上面得到 的是一个级别或一类专 家对某个信 息
对于学校来说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节约更多资金 用于教学科研及校园设施 ,也便于教学信 息的快速传递
和充分共享 ,提高职能部 门的工作效率。通过研制开发
此系统 ,可 以提高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的办公效率 , 使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 ,从 而节省人力、物力 、财力 , 为学校师生服务 ,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同时 ,由于教 务管理系统将产生海量数据 ,并 以不同的形式存储于不
旦 旦

宣途


高职校教务 管理系统 的现状研 究
◆陈 婷
摘要 :本文 以镇 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提 出的教 学管理信息化的 新要 求为背景 ,针对教务 管理 系统功能 的分析 ,而探讨 了 目前 高职 院校的教务 管理 系统的研 究现状。 关键词 :教务 ;信 息管理 ;高职校
价结果与实际 比较吻合 ,为信息网络系统可生存性 的深
【 接 19 ) 上 4页
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 ,因而对管理决策问题没有提供 足够的支持 。
( 2)A L NG O O 高职院校综合 教务管理系统 :北京
奥 龙 飞腾 科技有 限公 司 ,高职 院校 综合教务 管理 系统 (WG 基于BS / J L) / 和cs 混合的.E  ̄台应用体系结构 。 NT
参考 文 献
[] 1陶荣. 于. T网络教 学平 台的研 究与 实现[ . 基 NE D]西安: 西安 建
( 4)青果教务管理系统 :湖南青果 软件有 限公 司
软件 ,采用AS /O PC M的B S /结构平 台,由1个子系统构 0 成 ,中南地区的高职院校较多地用青果公 司的青果教务 管理软件。 ( 正方教 务管理系统 :杭州正方 电子工程有 限 5)
A t tn uo i 简称T E ma o H A)目前 已经在全国10 0 多所各类 高
职院校得到实际运用。 ( 下转 1 7 ) 页 0
信息系统工程 l 0 1 2 1. . 2 1 加 1 9 4
!里 垒垒 ! Q 垒 Q 亘 T
= ^, ( ^, L ( ) ‘ V ) V ) vL c
网络系统的评价结果 ,当不 同级别的专家或管理员进行 评价时 ,可以得 出不 同的评判矩阵 ,进而得 出不同的评 价结果曰,再根据不 同的专 家级别权重给予加权平均 , 可得到所有专家或管理员对 同一个信息 网络系统可生存 性 的平均分值 SS = ‘ + 十 ’ A := ’ 矿 × , × × x
同的计算机上 ,导致教学管理部 门无法进行科学有效 的 安排、学生难于得 到一些指导性 的建议、任课教师难 于
套 的信 息编码方案,大量数据形成信 息 “ 孤岛”。
二 、 国 内 高职 校 教 务 管 理 系 统 的 现 状
分析 在 国内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 中,教务管理系统的发 展大致经历 了以下几个阶段 : ( )基 于单机 的教学 管理系统 。此系 统的特点 1 是管理 内容 比较单一和功能 比较简单 。这类系统 的缺点 是数据难 以进行共享 ,软件 的维护 和升级繁琐等等。


研 究背 景和 意义
园管理系统嗍。B S /模式是一种 以We技术 为基础的新 型 b
的管理信息系统平 台模式 ,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
务器体系 。
随着 It t ne 的快 速发展 ,计算机 网络 已经成为 社 me
会 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社 会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更是我们 国家科教兴 国的重点战
[] asW igJLn e e 1S ria it nls f ewok 2J , n ,igrR,t .uvv blya a i o t r h a i ys n
seict nf _ : tra o a Co frn e0 pn al ytmsad p c a o s I I ent nl neec nDe e dbe s n i f i C1n n i S e
虽然管理信息系统为教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
带来了显 著的效益 ,但是这些系统主要是对教务管理工
作 中的一些事务性工作 给以支持和管理 ,并没有对大量
信息系统工程 l 0 1. 1 7 1. 2 2 12 0 0
以及评价人员素质的分类 、评价系统权重的设置等 ,这 些都是下一步研究 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一
计算 ,可 以得到假设 中信息网络系统可生存性 的综合评 判 的结果 :B= o (40 30 . 0 .) A R: 0 .0 . o .0 ,归一 化 . 3. 4 4 4 2
系统可生存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
报 , 0 ,72: 3 1 9 2 62 () 5 — 5 0 1
[ 肖志力, 明, . 6 ] 何 等 网络信息 系统的可 生存性评估研 C D. o] 计算机
工程 与应 用,0 94 (4:8 2 . 2 0 ,51) — 1 1
[ 王健 , 7 ] 王慧强, 信 息 系统可生存性定量评估的指标体 系『l 等. J 计 J
[J edN Elo JLn e C.uvvbent r nls 1 a R,lsn R ,igrR S rial e M i wokaa i ys
meh dK] eh i p rC U/S I2 0 一 R一 1 , 0 — 9 to [ . c nc Re ot M T l a , E一 0 0 T 0 32 0 0 . 0
算机 工程 , 0 () 4 5 2 92: — 5 0 5
( 作者单位 :福建漳州7 1 2 3 部队信息保障中心 ) 3
方法 ,给出了基于信息 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的模糊综合评
估模 型及其评价数学模 型,并结合 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的 实际情况给 出了使用评价模型进行评估的步骤 ,所得评
理工作都是通过手工方式完成。本人一直 以来在镇江高
使用率 ,处理成倍增长 的信息量 ,已成为管理职能部门
共同关心 的焦点 。 面对这—挑 战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的机遇,许多高
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务工作 ,深感一款性能优越的教
务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教师工作和学生学
习 的重 要 性 。
筑科技大 学, 0 . 2 9 0 [ 张丽. 管理 系统在. T 台的设计 与实现[ ] 2 ] 教务 NE 平 D. 四川: 电子
科技 大学, 0 2 7 0
公 司 ,采用O al Jv 技术。江浙一带 的高职院校使用 rce aa /
正方教务管理系统的偏学校 )
[ 林 雪纲, 榕 生, . 5 】 许 等 信息 系统生存性 分析模 型研 究U . ] 通信 学
四 、结束语
信息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是一个热点研究课题 。 为减少诸多模糊不易定量 、不确定性 因素的影响 ,本文 引入德尔菲( e h) Dl i p 法研究 确立了合理实用的信 息 网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