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例LN患者均为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 E分类标准,同时具有肾脏受累表现,年龄18岁~50岁,平均(35±10)岁,其中女性18例,男性2例,病程1a~15a,首次发病率12例,复发8例。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 20例LN患者开始3d口服来氟米特50 m g d,第4天开始20m g d维持,连续服用6个月,同时口服强的松,首发病例强的松用量按1m g (kg·d),8周后每周递减5m g,3个月~4个月时减至维持剂量15m g d~20m g d,观察期不再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制剂。
1.2.2 观察方法及项目 开始治疗前4周每周查肝功(AL T)、血、尿常规,1个月后复查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浆总蛋白(T P)、白蛋白(ALB补体C3、抗核抗体(ANA)。
1.2.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2.1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24h尿蛋白定量<0.15g,尿沉渣正常,血白蛋白正常,Scr基本正常,共6例,占30%,部分缓解:尿蛋白较治疗前减少,24h尿蛋白定量0.16g~2.9g, ALB有所增加,肾功能维持正常14例,占70%,治疗失败:24 h尿蛋白定量不变或>3g,ALB<30g L,血肌酐增高>50Λmo l L,0例,总有效率100%。
2.2 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示变化 治疗1周~2周后,发热,关节痛,精神异常等症状基本控制,2周左右浮肿开始减轻,2周~8周尿蛋白减少,血浆蛋白,补体C3回升,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趋于正常,血沉下降,ANA滴度降低,见表1。
表1 20例L N治疗6个月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xθ±s)治疗时间BUN(mmo l L)Scr(Λmo l L)C3(g L)T P(g L)ALB(g L)AL T(U L)24h尿蛋白定量(g d)治疗前9.0±3.7109±790.74±0.0862±1527.60±33.9070.05±33.905.6±3.7治疗后6.4±3.462±131.29±0.2265±940.60±6.3240.11±16.803.5±2.22.3 不良反应 开始治疗1周~2周时,AL T升高2例,上腹不适,食欲下降2例,但反应轻微,给予一般处理后,症状减轻,未中断治疗,维持治疗期未见加重和新的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SL E是一种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具有多种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常见受累器官,由于诊断及治疗方法的改进,如大剂量激素及与环磷酰胺冲击,环孢素A等细胞毒药的联合应用,预后明显改观,来氟米特具有抑制二氢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同时抑制络氨酸磷酸化和抑制嘧啶核苷酸合成,从而抑制I L22、T GF22的产生,阻断活化淋巴细胞的增生,减少抗体生成的作用,来氟米特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较好的安全性,相对低廉的价格及独特的免疫机制,较适合应用于治疗SL E、LN,本研究观察显示,来氟米特能有效控制SL E疾病活动,减少抗体产生,减轻免疫性肝肾损害,同时也缩短了大、中剂量激素疗程,可减轻激素副作用,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100%,近期疗效较满意,治疗期间个别病人出现轻微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对症处理后减轻。
(收稿日期:2005205209)静脉滴注20%甘露醇应注意的问题李祥华1Ξ,李善梅2(1.临沭县第二人民医院,山东临沭276700;2.临沭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临沭276700) [中图分类号]R9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5098(2005)10B-2903-02 20%甘露醇为渗透性利尿药,又称脱水剂,是一种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及眼内压的药物,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现将近年来的国内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 药液温度20%甘露醇易结晶成微粒甚至很大的晶体,静脉滴注与室温相同的甘露醇,就会有大量的微粒在短时间内进入静脉,从而有可能引起血栓,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炎症,也由于微粒的碰撞作用,使血小板减少而造成出血倾向,局部给氧不足、产生静脉炎。
有人认为将20%甘露醇加热至40℃,待液体温度降至36℃~37℃时输入最为理想。
据他们观察,20%甘露醇随着液体温度的升高,微粒明显减少,当液体温度达35℃时,微粒数减少到最低水平。
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在此温度输20%甘露醇也最感舒适。
2 滴入速度临床上多利用其脱水利尿作用治疗脑水肿、腹水等疾病,还具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作用。
同时20%甘露醇能够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作用,从而使缺血性心绞痛得以缓解。
在治疗脑水肿、腹水、浮肿等疾病时,要求快速滴注,使药物在短时间内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利用其渗透作用脱水利尿达到治疗目的,一般要求20%甘露醇250m l在25m in~30m in内滴入,滴速以10m l m in为宜。
而在治疗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时需慢滴,滴速10滴 m in~15滴 m in,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
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穿刺针内径的大小和输入时的压力,快速滴入时应选用大号针头,可用8号~9号针头进行穿刺,并加压输入。
滴液速度不仅与穿刺针内径有关,且与穿刺针针头坡面有关。
坡面越大,液速越快,且在总滴管长度不变的情况Ξ作者简介:李祥华(1969-),男,山东临沭人,1991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主治医师。
下,改变其滴管上下段长度比例,液速随滴管上段管长度的增加而明显减慢,故应使滴管处在较高的位置。
3 药效的观察在快速滴注治疗脑水肿、腹水等疾病时将尿量增加、上睑松弛、眼窝凹隐等作为应用甘露醇的有效指标。
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意识状态及瞳孔的变化为观察的重点,如昏迷加深、瞳孔不等、双眼浮动消失,说明用药量不足,药效不佳,需加大甘露醇的用量。
在应用20%甘露醇快速滴注治疗疾病期间,应注意电解质情况,如出现神志淡漠、嗜睡、烦躁不安、心律失常,提示出现低钾血症,这是由于其强大的脱水剂利尿作用造成排钾过多所致,应注意补钾。
4 局部静脉及组织的防护在静脉滴注20%甘露醇时,常因药物浓度高、滴速快,而对静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轻者有酸、麻、胀、痛等局部刺激症状,重者引起无菌性静脉炎,表现为自穿刺点沿静脉上行10 c m~30c m段皮肤变红、炽热感、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呈硬索状,有的甚至管腔闭塞。
多次静脉注射后,甘露醇不仅对于穿刺部位局部,且对邻近的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也具有明显的损害作用,血栓的机化可导致血管的长期损害,注射时选择粗、直、有弹性、易于固定的静脉,左右肢交替使用,同一处静脉不得连续使用2次或2次以上。
热敷对穿刺部位血管及周围组织有保护作用,因此在穿刺前30m in选好静脉,输液肢体局部位置内盛72℃~74℃水的热水袋,其外用双层干毛巾包裹,直至甘露醇滴完,此方法对预防甘露醇对血管及组织的损害有明显作用。
但热敷对甘露醇造成的外渗早期能改善缺血情况,对已发生严重缺血者,热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原因是它不能使强烈收缩的血管重新扩张,反而可能因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增快、氧耗量增加而促进坏死。
可用0.25%普鲁卡因5m l~20 m l溶解透明质酸酶50U~250U,注射于病变部位的皮下及其周围2c m的区域内,对于外渗面积较大者可酌情增加药量,或用10倍于外渗容量的生理盐水溶解透明质酸酶(150U 1 000m l)进行局部灌洗。
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的作用。
5 副作用和毒性因甘露醇注入静脉后使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增加血容量,使肾小球小动脉扩张而增加肾血流量,而从肾小球滤过后几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也间接抑制N a+在近曲小管和髓袢升支的运转,致小管液渗透压升高,水重吸收减少,而发挥利尿作用。
因此输入过快,会因血容量增加而升高血压出现头痛、头晕等;长时间用药,会因甘露醇微粒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而影响肾功能;个别病人有变态反应,打喷嚏、流鼻涕、舌肿、呼吸困难、紫绀等。
(收稿日期:2005206222)咪康唑及氟康唑治疗RVV C33例疗效观察周仙翠,张月倩(运城市妇幼保健院,山西运城044000) [中图分类号]R71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5098(2005)10B-2904-0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女性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
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的应用,其发病率明显增长,特别是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 C)发病率越来越高,我们应用咪康唑及氟康唑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RVV C33例,均为已婚,年龄22岁~40岁。
1.2 诊断标准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外阴阴道瘙痒,阴道黏膜充血,白带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略有臭味;有症状的VV C 每年发作≥4次;直接镜检,镜下可见成群的卵圆孢子和假菌丝。
1.3 方法1.3.1 初诊 按照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咪康唑栓局部用药400m g,每晚1粒,连用7d,停药观察,观察组33例,采用咪康唑栓局部用药400m g,每晚1粒,连用7d,以后于每月经来潮前1d口服氟康唑0.15g,每周1次共6个月,所有患者除外合并糖尿病、妊娠。
治疗期间均嘱患者使用安全套。
1.3.2 复诊 治疗后分别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月经干净后各复查1次,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真菌学检查情况。
1.4 疗效制定 治愈:患者症状、体征消退、直接镜检及真菌培养阴性;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真菌学检查,阳性或阴性。
1.5 统计分析 采用ς2检验两个样本率。
2 结果两组各阶段治疗后治愈率及各阶段复发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治愈率各阶段复发率比较组别例数治愈率(%)1周复发率(%)1个月 3个月 6个月对照组3987.18(34 39)20.59(7 34)35.29(12 34)47.06(16 34)观察组3387.88(29 33)0.00(0 29)3.45(1 29)6.90(2 29)ς2 0.0086.729.6911.84P >0.05<0.01<0.01<0.01 由表1可见,两组1周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各阶段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和观察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或肝肾功能损害,有少数患者感觉上腹部不适,但不影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