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有效地进行音乐教学,是每位音乐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此,我们伴随新课程实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试图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音乐实践等层面重构有效教学,从而让有效充盈小学音乐课堂,以实现小学音乐课堂之理想境界。
音乐学科的有效教学是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使音乐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学的需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体现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水平和备课的能力。
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教学,确立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前提,是否能找到准确的重难点,挖掘教材中潜在的音乐及文化内涵,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教材的基础上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安排、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有机地结合,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金孔雀轻轻跳》这课时,傣族音乐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于是
我做了几个傣族舞的动作,使学生了解傣族音乐中常见的舞蹈动作,激发学生喜爱傣族音乐。
将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贯穿整节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唱中舞,舞中唱。
二、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方法作为教育方法的主要部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在今天新课程条件下,倡导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中,选择正确、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1、情境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
我在给四年级学生上舒伯特的《摇篮曲》一课时,在设计导入时,我采用让学生“闭目养神”听琴声的方式,感受妈妈哄小宝宝入睡的情景。
琴声结束后,我问道:“通过刚才的聆听,你感受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这时,有同学脱口而出:“夜深了,妈妈在哄宝宝睡觉。
”我又接着问:“那么这种形式的歌曲叫做什么?”“摇篮曲”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创设这种情感性导
言情境,不仅是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也是一种文化的开拓。
使音乐课堂实现情感体验的有效性,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有效性地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如欣赏《回家》一课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2)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于哪一类?在第一个问题上通过聆听乐曲,让学生感受萨克斯的音色,激发其聆听的欲望。
在第二个问题上学生依靠音乐室墙上的挂图,直观的领悟到铜管乐的结构、性能等。
所提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满足感、成就感。
3、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回味剂
音乐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那么体验活动是音乐课堂活动的有效灵魂。
学生通过亲自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感受到音乐的内在之美。
在一次音乐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东仁堡小学王丽娟老师的一节音乐课,使我颇感良多。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老师通过各种节奏训练,如拍手、跺脚、打肩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不仅掌握了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而且增强了学习音乐的信心。
使音乐教育体现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味无穷。
总之,“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
下,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互动、合作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为只有教师的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
让我们的教学步步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