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情况报告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情况报告


多媒体化教室、教学资源数字化、 整合的、一体化的校园应用系统
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网上办公、具有高度的感知能力、控制能力、协同能力、服
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等 务能力的智慧系统
“上网”工程、校园一卡通、统一 覆盖校园管理、教学科研、生活、娱乐安防、环
门户
保、交通、资源、能耗等各个方面
相对局限的数据源�分散的数据生 产能力�稀疏的数据空间
� 有线信息点数量为81690个�无线接入点数量为1706个�接 入速率以54Mbps为主�
� 共341栋教学楼、办公楼、宿舍实现了光纤互连� � 平均在线计算机2.5万台�联网计算机累计达9万余台� � 提供面向全校的网络服务
� 邮件系统、网关系统、域名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桌面视频会议 、IPTV、VPN、入校代理、防病毒、Windows Update等
�3.1 建设构想
�3.1.1 智慧校园 �3.1.2 硬件基础 �3.1.3 软件基础 �3.1.4 信息资源基础 �3.1.5 智慧化服务
�3.2 建设过程的思考
3.1.1
� 2008年11月6日�IBM总裁Samuel Palmisano在纽约市外交关 系委员会发表演讲“A Smarter Planet�The Next Leadership Agenda�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明确地提出 “智慧地球”理念。
� “讲座网”现有1282个讲座视频资源
� 三分之一的讲座人愿意对社会公开其讲座视频�
� 高性能计算集群拥有128个计算节点�256个CPU�峰值计 算能力为1.638Tflops。
2.6 小结
�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取得了较大成果�基本满足 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基础需求。
�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 � 诸多高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北京大学的信息化
二�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已有基础 三�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1.1 高校信息化建设处于转型时期
� 在国家层面�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渐增加
� 十六大�江泽民提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肯定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关键地位
� 十七大�胡锦涛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一步 指出了信息化的内涵
一致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背景
1.1 信息化建设处于转型时期 1.2 信息化认识亟待提高
二�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已有基础 三�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1.2 高校信息化认识亟待提高
� 高校信息化的不同方面�应从更深的层次重新理解
� 教学信息化不是教学辅助手段�而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 � 校务信息化不是行政辅助手段�而是行政效率提高的必须方式 � 科研信息化不仅仅是数字图书馆�而且是综合的科研支撑体系 � 网站论坛不仅仅是信息发布�而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 校园门户不仅仅是新闻发布�而且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纽带 � 信息化在本质上促进和支持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 只有对高校信息化的认识上有了根本性转变�高校信息化 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 是高校各项职能顺利实现的关键 � 是高校基础建设的内容之一 � 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背景 二�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已有基础 三�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二.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已有基础
� 北京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网络硬件 各类信息采集和传输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

网关、各类传感器、RFID等电子标签等。
3.1.1
数字校园
智慧校园
技术路线 数字化
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
技术环境
宽带局域网、窄带宽广域互联、
物联网、无线网、移动网、普及的移动终端、云 计算、应用层数据交换、应用集成框架
建设 内容
基础设 施
应用
数据空间 应用水平 建设目标
宽带有线校园网 IDC
物联网、无线网、移动网 云计算平台、应用层数据交换机制
� 3、新的计算技术�如云计算�支撑的后端系统�将巨量终端设备 、传感器、控制器连接起来�其超级计算能力将把海量的数据转化 成智能�注入我们的各种系统、过程和基础设施中�使之更加高效 �efficient�、更富有成效�productive�、反应敏捷�responsive� �也就是更有智慧�smarter�。
�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在与美国工商业领袖的圆桌会议上� 积极回应了Palmisano的“智慧地球” 理念�“毫无疑问� 这就是美国在二十一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 “智慧地球”迅速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
� 智慧地球
� 将感应器嵌入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 �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 理世界融合。
� 2009年6月23日�Palmisano在柏林的智慧城市启动会议上提 出�“智慧的地球从城市产生”�倡导城市是“智慧地球 ”理念落地的主要载体。
3.1.1
� IBM给出“智慧城市”的定义
� 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ICT�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 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 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 智慧校园不仅仅是网络带宽的扩大与无线网络的完 善�基础设施完善之后�需要着力于上层建筑
� 智慧校园不仅仅是物联网的部署�物联网仅仅扩大 了校园数据的生产能力�数据的二次加工才能产生 智慧
� 智慧校园不仅仅是物联感知�校园客观对象�人& 物�感知之外�还要对虚拟世界的事件充分感知
� 智慧校园不仅仅是云计算�云计算平台仍然只是计 算平台
� 深化校园卡系统
� 现有用户82163人 � 功能�身份认证、圈存缴费、刷卡消费、图书借阅等�
� 提供免费正版软件
� 13种�22个版本�正版软件 � 涵盖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应用软件等�
� 推广统一短信平台
� 69个校内单位�105个账号�通过该平台发送消息和通知。
2.4 电子校务
� 涉及教学/科研、财务/资产、平台、办公等类别
� 校务管理信息系统积累了大量信息资源
� 涉及人事、财务、资产等领域�总量达23.54TB�
� 经济、法律、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中文等学科自主建设 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科研信息资源库。
2.3 公共服务
� 管理和监控学校各类网站
� 学校中英文主页�管理基层单位网站400余个�直接监控主要基层 网站104个�统计校内网站1000多个�
� 免费邮箱�师生为4G�校友为100M�用户达29828个。
2.2 信息资源
� 丰富的学术资源
� 引进国内外学术电子资源达476种�拥有500个数据库 � 网上全文期刊和报纸达55,000多种�各类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达
276万多种�
� 数字加工中心已经累积95.28TB数字资源成果
� 包括�档案、古籍、拓片舆图、遥感地图、民国书刊、教学参考 书、学位论文、名师著述、珍贵照片图片、北大讲座和学术报告 等�
� 校园是城市的特殊区域�智慧城市理念在校园中的应用就 是智慧校园。
� 智慧校园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校园运行的 各维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多层次处理�对学校教学、科研 、管理、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提供智 慧化服务�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 能力。
3.1.1
� 智慧校园不是校园信息化的局部深化�局部的深化 代替不了整体的提升
建设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包括�
� 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信息化工作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 信息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信息化工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背景 二�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已有基础 三�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三、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 国家十二五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信息安 全等方面对信息化建设做出了明确指示
� 在社会层面�信息化的支配地位日益凸显
� 以金融行业为代表�部分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达到相当水平 � 以社会网络为代表�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 以物联网、3G为代表�各种新技术加速了信息化进程
……… 全校师生员工 党校办、校内各单位 ………
21个职能部门、38个教学院系
2.5 教学科研
� 公共机房拥有计算机600台� � 260余间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和语音教室� � “教学网”近三年的课程达5700门
� 621门课程深入使用教学网作为课程资料下载和师生交流平台 � 本学期使用教学网的师生人数约13000人�
三、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3.1 建设构想
�3.1.1 智慧校园 �3.1.2 硬件基础 �3.1.3 软件基础 �3.1.4 信息资源基础 �3.1.5 智慧化服务
�3.2 建设过程的思考
3.1.2 硬件基础
� 硬件基础是智慧校园建设的物理保障
类别
设备
构建有线网、光纤网、无线网、3G/4G、物联网等
1.1 高校信息化建设处于转型时期
� 对比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社会对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高校信息化处于转型时期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得益于信息技术源于高校的优势�高校信息 化水平领先于社会总体信息化水平
�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速成熟和应用�高校信息化已 经落后于社会�在应用创新方面�更是远远落后于社会
二.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已有基础
�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几方面的情况
�2.1 网络基础 �2.2 信息资源 �2.3 公共服务 �2.4 电子校务 �2.5 教学科研 �2.6 小结
2.1 网络基础
� 校园网核心网络带宽达万兆�IPv4出口带宽3.7Gbps�IPv6 连接至CNGI-CERNET2的带宽为1Gbp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