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图显示的是2019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

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
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
2.“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人们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3.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

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报纸,属于中共领导下创办的是()①红色中华②中央日报③新华日报④国风报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5.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6.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①列强侵略的加剧②西方文化
的渗透⑧崇洋风气日盛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③④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人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9.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10.某征婚广告称:“(1)女子须不缠足者;(2)须知字者;(3)男子不娶妾;(4)男死后,女可嫁;(5)夫妇如不相如,可离婚”。

此则征婚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11.《步步为营》是大连电视台文体频道推出的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通过每晚的现场转播,许多观众“打滚子”的水平得到提高。

这一节目体现了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是()
A.体育赛事B.传播资讯 C.娱乐D.远程教育
12.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着“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
A.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B.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
C.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D.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广泛而深入
13.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它们是()①改良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四合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14.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
④D.①③④
15.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16.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护国运动高涨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17.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

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

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

蒙不知其何心也。

-----《郭松焘诗文集》材料二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蝥,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

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材料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4分)(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特征与趋向? (2分)
(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影晌?(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

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材料二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

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根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媒的地位?(5分)
(3)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3分)
参考答案
18.(1)态度:顽固而愚昧地反对机器生产。

观点:厌恶官绅的保守心态,阶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革命派)(4分)
(2)态度:热切追求新生活习俗。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等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完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

特征:新思想与旧思想冲突,例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维新派论战。

(4分)
(3)影响:人们积极接受、推进文明习俗.
趋势:由烦琐走向简约文明;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存在地区性发展不平衡。

(2分)(4)为人们观察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开拓了新视野;使史学研究更全面、更丰富。

(2分)19.(1)图一报刊、图二电影、图三电视、图四互联网。

(4分)
标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

(2分)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

(1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

(2分)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了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

(2分)
(3)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书面问卷调查、民间访谈等。

(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