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为主应用伦理学(伦理理论的应用方法)1、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伦理学反思从单纯的理论构造、规范构造论证过渡到关注实践这一历史性转变2、种类: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科技伦理、性伦理、媒体伦理、职业伦理等3、伦理理论在应用中的“道德冲突”(道德冲突:道德冲突是指行为主体处于一种两难的情形,他本应满足两种义务或两种规范的要求,但他不得不面对抉择,他的这种抉择势必使她违背其中的一种义务或规范)1)道德悖论:为了维护同一个伦理原则,有可能会出现抉择上的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为了这个人的生命而使得另一个人失去了生命,这显然不符合“维护人的生命权”这一伦理原则。
这就是道德悖论(萨尔迈尔)2)伦理差异:是指不同的伦理理论,基于自身理论上的差异性,就相同的事情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萨尔迈尔)——我们不能完全规避道德冲突注意:只有出现两难的情形的时候,才是应用伦理学3、伦理学是各流派的集合(理解)1)伦理学有众多的流派,如德性论、功利主义、义务论、契约主义等等。
伦理学是这些理论的集合体。
在平时,伦理学的理论分支(各流派的思想)并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
简单的问题仅仅凭着道德常识、道德直觉即可做出性质(善恶、是非、对错)上的判断,无需借助理论的判断。
另外,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如不伤害、公正、仁爱,是可以得到所有的道德流派的一致支持。
但是,在人们遇到道德冲突、价值难题之时,其理论兴趣就会激发。
于是人们希望追根寻源,审视和分析不同伦理理论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考察它们的竞争力。
阿奎那注意到:“对于总体规范的论证与推导有别于这些总体规范在日常具体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实践中总体规范应用的严格度肯定比理论中的要低,因为在实践中交织着许多原则,许多层面与势力都必须得到相互的权衡”。
2)在现实的实践中,人们往往不是那么完全地坚持某一种流派的主张(如既不是纯粹的原则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功利主义),而是兼而有之。
这样,人们对任何一种流派规则(如原则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遵守都不会那么严格了4、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不同态度1)在应用中失当的理论(有三种理论应用的态度)——这三种态度为伦理理论提供了自信,但错误的夸大了这种自信①回避应用:只专注于理论构造而回避具体的应用②情境法:它拒绝在实践中应用伦理理论或原则,而是着眼于具体的情境(由于对原则的放弃,由于把道德判断电力在得不到变故的个体或集体的偏见之上,情境法使人陷入盲目主义的迷雾之中,类型包括决疑术、境遇伦理、决断论等)③伦理原教旨主义(基本要义):道德理论原则或规范直接应用到具体的事例和问题上去(他对理论在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自信)——道德理论和原则只能提供一种导向的作用2)给予“启示”的学说①亚里士多德的“明智”学说:“善”取决于每种独特的情境善的理念+具体情境=明智明智就是把善的理念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不再求助于某一种理论,而是要援引各种不同的理论)②融贯主义1.“融贯主义”主张,在将道德理论、规范与原则应用到具体实际的过程中,我们不要依凭单一的规范、原则或理论,而是依凭一个由诸多道德理论、规范与原则构成的有序的、有内在关联性的网状整体(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信念构架起的一个体系)。
在这个网状整体或体系中,单一的规范与原则相互和谐,并彼此支撑。
(理论与理论之间处于一种互补的、相互充实的关系之中)2.注意:融贯主义相信,无论是单个的原理或理论,还是个别的判断,其有效性取决于它与一个整体性的系统的内在关系,取决于它能否与理论或信念的系统严密嵌合与无缝对接,取决于它与这一(理论或信念的)系统的融贯度。
3.融贯主义权衡模式的具体运作(融贯主义=灵活性+原则性)第一层级:义务论所论证的个体价值原则(这一层级的核心价值属于人类行为规范的底线)——代表:康德的义务论第二层级:功利主义第三层级:中庸原则、妥协、无知之幕的方法、双重效用原则注意:中庸原则(亚里士多德):理智德性(明智)、道德德性(慷慨、审慎、勇敢与节制)、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妥协(途径和手段):做出让步双重效用原则:一种本来是道德上善意的行为,实施后虽达到目的,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后果,即一种行为导致双重效用。
双重效用的原则(托马斯·阿奎那):1.行为在道义上必须是善的;2.坏的后果不是达到好的效果的手段;3.动机只能是在于好的效果中;4.好的效果要大于坏的效果。
也就是说,1.行为者不想有坏的后果(没有意图,仅为副作用);2.行为者意欲好的结果,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坏结果)。
3.坏结果要远远小于好的结果元伦理学1、伦理学的性质①伦理学仅仅是一种主观的看法②伦理学有客观的真理性2、核心问题:伦理实在论的现实出路(所有对伦理学理论本身的哲学反思,都属于伦理学中本体论层面(元伦理学)的探讨)3、元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元伦理学的对象:伦理学)①诸如“善”、“正确”、“应当”之类的道德词汇与概念;②分析道德判断是否和如何具有认知的内涵。
4、①认知主义:道德陈述是可认识的、可论证的。
道德判断是含有“真理性”的陈述(“伦理实在论”)。
②非认知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道德判断的认知功能,认定道德陈述是不可认识、不可论证的。
道德判断不是对事实的呈现,不是客观有效的知识,也不是什么合乎真理的陈述,只是我们“情感”之类的表达5、非认知主义(情感主义、规定主义)1)休谟的“非认知主义”观点休谟把人类的精神分为“理性”和“意志”。
“理性”指向真理。
意志则是一种驱动力量。
休谟认为,“理性的目的在于真理并且并无驱动的力量。
反之,意志驱动行为,但目的并非在于真理”。
在休谟看来,伦理学的表述是驱动性的(来自“应当”的驱动力量),并非来自于理性,所以不是真理的陈述。
2)布莱克本的非认知主义布莱克本否认道德判断具有真值的可能性,否认它是一种客观有效的知识3)非认知主义只不过是要说明,伦理规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品格”的问题,而不是“认知”(知识)的问题。
在非认知主义看来,道德陈述的功能不在于把握知识,而在于表达言说者的情感(“情感主义”)或指令(“规定主义”),从而激发起听者的共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4)情感主义情感主义是非认知主义的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
它完全否认道德具有任何认知的内容,认定道德陈述的功能仅在于呈现言说者的情感,并且对听者的情感产生激发的作用。
道德陈述 = 言说者的情感 + 听者的情感的激发“这是好的”=“我认同之”+“希望你也这样做”5)规定主义规定主义是非认知主义的一种温和表现形式。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
他提出了“普遍的规定主义”。
①黑尔的“普遍的规定主义”认为,道德判断既不能归为事实判断(有别于认知主义),又不能归为纯粹的情感宣示(有别于情感主义),而是两者的结合。
普遍性是指道德判断蕴含普遍性的原则(原则性)。
言说者在判断某一事物是坏的时候,有义务将其他与该事物相同的东西也说成是坏的、需要禁止的。
②所谓规定性,是指道德判断并不具备事实上的客观性,而是表示言说者向所有理性存在者提出了命令、要求、期待和建议,以此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这些命令、期待和建议的最终动因取决于非理性的因素。
道德判断=1.普遍性(原则性)+2.规定性(命令、要求、期待和建议)6)局限性:非认知主义的失误在于,否认道德陈述拥有某种普遍性、真理性和客观有效性的意义面向,把伦理学仅仅理解为情感和意见的表达与交流,从而完全隔断了伦理学与理性的关联,将道德现象简单归溯为一种非理性的东西,这样也就彻底绝除了对道德问题的理性论辩、理性论证的可能性,其最终结果是事实上排除了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
6、认知主义(伦理实在论、自然主义、直觉主义)1)认知主义的根本特征在于承认道德判断或陈述是1.可认知的和2.可论证的。
①可认知的,是指道德判断或陈述体现为一种知识,人们可以对它进行反思,故而它绝非仅仅是人们主观情感的表达。
因此道德判断具有真实性、正确性,是普遍的和客观有效的。
(真实性和客观性表明,道德判断不是由判断者自己认定,而是由人们共同认可。
)所以,任何道德判断或陈述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信口说出来的。
②可论证的,是指所说的道德判断或陈述究竟是真还是假,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辨别的方法是“论证”。
通过“论证”,道德判断做出辩护(为自己)或反驳(针对相反的观点)。
7、伦理实在论1)伦理实在论认为,人们之所以能说某种道德判断或陈述是真的、正确的,是因为存在着道德事实或客观价值(“天理”、“天道”、“善”等),该道德判断或陈述是对道德事实或客观价值的精准反映。
①道德事实或客观价值(“天理”、“天道”)是感知与体现的对象。
正如我们能够体验与感知自然客体那样,价值(“天理”、“天道”)也是我们感知的对象。
②伦理实在论将感受置于伦理学的中心地位,认可情感在伦理学中的基本地位。
正是情感,使我们感知到了道德事实或客观价值(“天理”、“天道)2)柏拉图的伦理实在论柏拉图是伦理实在论的最早代表。
在柏拉图看来,道德事实是客观的,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定。
道德事实的真实性就像自然事实那样清晰确凿,有关道德事实的陈述与自然事实的陈述地位相同。
3)伦理实在论中的“自然主义”①自然主义认为,道德事实就是自然事实;道德特征就是自然特征;道德称谓(如“善”)等同于某些经验性的称谓(如“有用”或“快乐”等应景的自然感受);道德判断(如“某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可翻译成为某种自然判断(如“某事拥有某种自然特征”:“残忍”的自然特征就是“恶”,“健康”就是“善”)。
②道德来源于自然③自然主义认为,道德特征来源于自然特征。
在一些场合,自然主义有着强大的解释力。
如它可以把“父慈子孝”这一道德特征轻松地归结为自然的“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自然特征)→“父慈子孝”(道德特征)在“父子关系”中,自然地就含有“父慈子孝”的道德意涵;“残忍”和“侮辱”中,自然地就包含有“恶”和“可鄙”这样的价值内涵;“健康”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却天然就有“善”的内涵。
在自然的状态中即含有道德的内涵,如:“残忍”或“侮辱”(自然状态)→“恶”或“可鄙”(道德内涵)“健康”(自然状态)→“善”(道德内涵)】背:康德义务论(义务论是康德哲学的标志性特征)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有价值的学说之所以有价值,有可能仅在于其结论的巨大启迪性,而不在于其论证的进路和过程1、康德的伦理思想的核心:①道德的普世性②人是目的③自由原则2、他认为:人出于道德义务,遵循行为法则,则其行为便有一种道德的价值(行为法则由行为主体自我设定,人依照自己为自己订立的法则行事即自由原则)(康德的义务论不同于传统对上帝遵从的义务)3、康德伦理学的基本构架1)康德为道德的客观普遍性寻求一种稳定的基础:人类“理想的主体性结构”(实践理性)—道德的根基唯一的来源注意:①实践理性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纯碎的先验性,它为人类理性主体所先天分享,并独立于人类一切感性经验而存在②康德相信,在这样一种纯而又纯的、先验的实践理性的基础之上,可以建构起一种普遍有效的伦理学4)康德把人类规则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绝对命令(或言定言命令)绝对命令的几种不同的表述形式:①普遍规律公式(普遍立法)②自我目的公式(人是目的)—值得尊重的是理性的存在,即构成“人性”的东西③自主性公式(自由原则)—臣民与至上立法者的合而为一4、康德借助三个假设来沟通与福之间的鸿沟(道德学说依赖于三个假定)—基本假定①假定灵魂不死②假定上帝存在③假定意志自由(在康德那里不仅作为理论原则来理解,也作为实践的假设)5、康德伦理学的启迪价值1)道德的普世性康德坚信,凡道德之物必定是普世性的(康德通过“道德先验性”和“道德的纯粹义务性”来论证道德的普遍适用性)①道德的先验性道德既不奠基于经验性的人类学,也不立足于对外在的幸福目标的追求,而是仅仅根植于纯粹的意志,即根植于(有别于知性的)人类纯粹的实践理性(纯粹的实践理性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其先验性,即独立于任何经验意欲或情感因素而存在)【注:正是由于纯粹的实践理性的先验性特征,道德的普世性才能得到担保,其约束力才能是绝对的、必然的、无条件的、无一例外的和不以某一外在目的为前提的】②道德的纯粹义务性(义务因其纯粹性、绝对性、不顾及任何后果的特点,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域和所有的人群)康德伦理学的任务就在于“证明有一种绝对的、无须任何动机而独立地下命令的实践法则,以及服从这个法则就是义务”(义务论的伦理学漠视利益、偏好、欲望和情感等人类意欲的层面)2)人是目的(这一公式禁止将他人纯粹作为手段,而必须视为平等的行为主体)①主观目的(自然目的,关涉利益)②客观目的(绝对必然的目的,关涉道德领域)人必须将自己设为目的,人是自我的目的或目的的自身,就说明人拥有一种绝对价值,康德称之为人的尊严3)自由原则(基本内容是“自我立法”)自我立法的建构过程①道德来自于纯粹的实践理性,是由先验的实践理性自我设定起来的②存在着三个要素:建构的主体(理性的存在者)建构的行为(自主地设置)建构的结构(道德法则的产生)——康德用道德证明自由(康德在对自由的论证上的最大的贡献,在于说明自由是先验的东西,而非人类后天构建之物,于是自由也就构成了道德的最终根基)6、作为康德伦理学当代发展的商谈伦理1)从独白式的个体主体到交往中的众多主体2)从单一主体的程序伦理到主体间的程序伦理3)从康德的最终论证到阿佩尔的终极证成(先验的实践理性构成了道德原则最后的,无可退溯的终极根源)7、语言实用规则(言说者的前置假定)——任何一种有意义的言谈或辩论,都存在某种无可再追溯下去的语言前提或言说条件理性的论证一定会受到该言说者的潜质,假定的约束,如果当事人怀疑这种潜质假定,便会陷入自相矛盾(前置假定:即假定“我”在陈述一个事实,与话语具体内容相矛盾)注:语言使用规则(言说者的前置假定)是先验的,为哲学伦理学提供了一种中级的,无需再往下追溯的有效性基础8、从康德伦理学的普世性到商谈伦理学的普世性主要代表:阿佩尔和哈贝马斯(认同道德的普世性,坚信任何伦理原则都是独立于文化和时代,对于所有的理性存在均是同样有效使用的)1)理性辩论的前提条件佩尔认定在人类语言实践中存在着使任何异常商谈或辩论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语言使用规则或言说者的前置假定(这种潜质假定构成所有语言理性的先验性基础固,而是普遍性)——阿佩尔言说者的前置假定的内容:①商谈者共同的兴趣②商谈者共同承担,解决问题③参与者同等权利④理性地、无暴力地解决冲突——哈贝马斯认同理想论辩存在着前提条件(商谈规则)①普遍的合理性要求(如:无自我矛盾、言说的可理解性等)②商谈不偏不倚的规则,即论据的信服力2)商谈以讲道理为前提,包含着道德的要素商谈参与者在辩论中所受到的语言规则的约束性,实际上也是道德要素与规范的约束性(商谈=讲道理=讲道理)3)商谈伦理的两条基本原则(①“道德原则”②“普遍化基本原则”)主要哲学流派主要观点1、总述:①功利主义的终极道德标准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②义务论的终极道德标准是:绝对命令(道德原则);③契约主义的终极道德标准是:遵守契约所决定的规则来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