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九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九年级上册第一部分:诗歌诵读篇目要求:26首古诗词熟练背诵。

1.子衿《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感遇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4.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5.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6.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7.行经华阴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8.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0.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11.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2.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3.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4.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5.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6.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7.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8. 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9. 南园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附:【其一】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其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20.咏煤炭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鼎彝(yí)爝(jué)火附: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21.《钱塘逢康元龙》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22. 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3.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4.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5.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6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第二部分:课外经典文言文要求:三篇文章《师说》《孔子世家赞》《黄生借书书》全文背诵。

其余三篇熟读,背诵划横线的句段。

1 师说(唐)韩愈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

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百工(28)之人,不耻相师(29)。

士大夫之族(30),曰师曰弟子云者(31),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3)。

”呜呼!师道之不复(34),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圣人无常师(39)。

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

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

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9),不拘于时(50),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51),作《师说》以贻(52)之。

2. 孔子世家赞(1)(汉)司马迁太史公(2)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3)。

”虽不能至,然心乡(4)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5)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6)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7),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8)者折中(9)于夫子,可谓至圣矣!3 黄生借书说(1)(清)袁枚黄生(2)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3)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4)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5),然(6)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7),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8)积、子孙弃者(9)无论(10)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11)之物而强假(12)焉,必虑(13)人逼取,而惴惴焉(14)摩玩(15)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16)为吾所有,必高束(17)焉,庋(18)藏焉,曰‘姑俟(19)异日(20)观’云(21)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22)。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23),归而形诸梦(24)。

其切(25)如是(26)。

故有所览辄省记(27)。

通籍(28)后,俸(29)去书来,落落(30)大满,素蟫(31)灰丝(32)时蒙卷轴(33)。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34)之岁月(35)为可惜(36)也。

”今黄生贫类(37)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38)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39)。

4 黄州快哉亭记(宋)苏辙江(1)出西陵(2),始(3)得平地。

其流奔放(4)肆大(5),南合沅、湘(6),北合汉沔(7),其势益张(8)。

至于赤壁(9)之下,波流浸(10)灌,与海相若。

清河(11)张君梦得(12),谪(13)居齐安(14),即(15)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16),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17),南北百里,东西一舍(18)。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19)。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20),动心骇目(21),不可久视(22)。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23),举目而足(24)。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25),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26)。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27)之滨,故城之墟(28),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29),周瑜、陆逊之所骋骛(30),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31)。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32),有风飒然至者,王披(33)襟当(34)之,曰:“快哉,此风(35)!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36)。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37)。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38)焉?士生于世,使(39)其中(40)不自得(41),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42),将何适(43)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44),窃(45)会计(46)之余功(47),而自放(48)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49)瓮牖(50)无所不快,而况乎濯(51)长江之清流,揖(52)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53)以自适(54)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55)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56)日,赵郡(57)苏辙记。

5 卜居《楚辞》屈原既放(1),三年不得复见(2)。

竭知尽忠而蔽障(3)于谗。

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4)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5)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6)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7),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8),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9)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10)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11)乎,将哫訾(12)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13)滑稽(14),如脂如韦(15),以洁楹(16)乎?宁昂昂(17)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18)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19)乎,将随驽马(20)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21),将与鸡鹜(22)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23)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24)为轻;黄钟(25)毁弃,瓦釜(26)雷鸣;谗人高张(27),贤士无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