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正定
我的家乡———— 正定
正定的简介
正定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春秋时期
属鲜虞国,战国时期属中山国(后为赵国所灭), 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8年)改名为真定府, 意为“天下太平”。一千四百多年以来,正定一直 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的重镇之一,与北京和保定并称为 “北方古镇三雄”。正定南城门上至今还镶有“三 关雄镇”的石刻匾额,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氛 围浓厚,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素有“九楼四塔八 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称!国家乒乓球训练 基地也坐落在此。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华北大学就 设在河北省的正定县城。
隆兴寺
隆兴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县城,是国内 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 佛教寺院之一。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 (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 祖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 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 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 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 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 佛寺。 隆兴寺这座千年古刹,历代帝王 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 书匾,刻碑立石。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 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 史盛况。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五 檐三层,高33米。阁内正矗立着高大铜 佛铸像,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正定大菩萨。 这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有22.28米高, 有42臂分别执日、月、净瓶、宝杖、宝 镜、金刚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静,仁 慈庄重。达到了瞻之弥高、仰之益恭的艺 术效果。
正定的经济发展
【古城荣誉】:古建
正定庙会文化
筑艺术宝库、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
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 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 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农业普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 优质服务先进县。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同比增长 1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13.5:47.5:39,产业结 构更趋合理,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6年提高5个百分 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亿元,同比增长21%。
这就是美丽的正定,欢迎你来这 里游玩
谢谢观赏 制作人:10-8-19马洁
天宁寺凌霄塔
Hale Waihona Puke 凌霄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现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于城内天宁寺, 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际,故名凌霄。又因塔 身多系木结构,当地百姓俗称木塔。 清光绪元年刊《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 元860-874年)。当时寺院规模宏大,轴线分明,牌坊、重门、天王殿、 前殿、凌霄塔、后殿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晨钟暮鼓,香火鼎 盛。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天宁寺还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群: “正殿五间,前承抱厦三楹,殿后浮图九级(即凌霄塔),高插云际, 屹然,为一郡之观,与须弥、澄灵、多宝诸塔相辉映”。民国初年,寺 院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凌霄塔共九层,为典型的密檐楼阁式,其平面呈八角形,高40.98米, 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为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 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为木结构。在结构形式上,塔身下三层 与以上各层也迥然两样。下三层除塔檐的椽飞为木制外,其他诸如斗拱、 角柱均为砖仿木结构。二至四层各层由外出冰盘檐构成的狭窄平座也均 为砖仿木结构。冰盘檐结构形式美观大方,自然得体,在现存塔中极为 罕见。每层正面各辟拱形门或直棂窗。四至九层每面分为三间,斗拱、 檐飞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 杀,从而形成抛物线外廓,给人以轻盈挺秀、稳重柔和之感。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 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对塔身稳定 性非常有利。这也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保存下来的实例 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 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 凌霄塔外观好似高层楼阁,每层均设门、窗,塔内逐层设置楼梯, 可以登临远眺。由第一层进东、西、南三门可至塔心室。进北门沿阶梯 可登临顶层,纵览古城壮丽景色。因其是古时正定的制高点,此处的胜 景自然免不了引发文人墨客的诗兴,清代文人谢庭芝就曾有诗曰:“萧 寺峻峭百丈楼,佩萸载酒到高头。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 凌霄塔自清早期重修后近三百年间一直未进行过维修,到我国解放 时已残破不堪,尤其是经过1966年邢台地震后,毁坏更甚,塔刹坠毁。 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为保护这座在古代 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予以重修, 在保持原貌的原则下,于1982年进行了落架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