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内容摘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或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对未知领域大胆设问的过程,又是为进一步解决问题产生动机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交流过程中,对于自己或者听者都是有启发意义的,与别人的交流讨论中,会加深理解,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扩展自己的思维视野。
在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非常规性解决的问题和一题多解的问题。
在这类问题学习中,交流讨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量关系交流解决问题是数学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就像一根轴贯穿整个教材内容。
如此可见它的重要地位。
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在刚刚经历了一年级新教材的教学后,就如何有效的教学解决问题几点做法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培养学生初步构建加减法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意识。
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上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但这并不表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已经不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认识了。
事实上,数量关系的理解,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同样重要。
加减法一步运算问题是一年级解决问题中的最基本问题。
而加减法运算的意义正是这类解决问题的基础。
所以我在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依据教材的现实情况,通过具体实物,学具,动手操作内化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例如:教学完上册24页例题3+1=4后,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来反复表示一下3+1=4的意义,即左边摆3个圆片,右边再摆1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是4个;教学减法4-1=3时,学生理解例题后,再让学生用其他学具摆一摆表示4-1=3的例子,从而加深减法含义的认识。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加减法的含义,顺其自然的对学生进行运用数量关系思考问题的训练。
例如:上册第47页做一做:一共有6只企鹅,右边有4只左边有几只?该题数量关系是:企鹅总数-右边只数=左边只数。
当学生列出算式:6-4=2(只)后,师提问:这样列式对吗?谁来说说为什么用减法?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阐述,进一步领悟其中的抽象的数量的关系: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
即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像这样经常积极的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阐述,学生逐渐的认知部分数,,总数,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知道求总数用“+”,求部分数用“-”,那么在解决一般的加减法问题时,只要找准数量关系,就水到渠成。
二、重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有问题。
课标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对未知领域大胆设问的过程,又是为进一步解决问题产生动机的过程。
教学中,适时抓住一切可以引导学生提问的契机,会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学期第八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这一课(例5)时,我没按照教材上直接出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进行,而是由另一种教学思路展开: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解决问题。
(说着,我写下了课题:解决问题)师: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呢?生:老师,我会想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时,我看见一种想知道是什么问题的好奇表情展现在学生们的脸上。
)师:问得好,抬头看看吧。
我出示学生跳啦啦操的图片,除了图,什么也没有。
突然,我脱口而出一问:你看到了什么?生:左边有9个男孩在跳舞,右边有6个女孩跳舞。
听到这,我就顺势问学生:你能提个问题吗?那个学生接着说:男孩和女孩一共有多少人?(这时,本来要先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的我想:既然学生已经提了问题,那就顺势进行吧,让学生提问,再让学生解决吧。
让学生回顾一下用加法解决问题的知识----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帮助学生顺利迁移。
)师:谁能列式解决?生:9+6=15(人)师:很好,还有不同想法吗?生:老师,我看见上面一排有8个人在跳舞,下面一排有7个人在跳舞。
我想提问,他们合起来一共有几人?师:嗯,很好,谁能列式解决他的问题?生:8+7=15(人)师:同意吗?生:同意。
之后,我将两个同学的问题及列式板书出来,让生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学生们聪明的发现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个过程我让学生先观察图,自己提出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完整的叙述了一个问题,再解答。
而后,再请不同角度观察的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并解答。
最后再加以对比,虽然观察角度不同,列式不同,但解决的都是求和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解决。
在此过程中,我突出了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高学生对加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无定法,有时不要急于给出问题,抓住时机让学生去提出问题倒是更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其次,练习中,多给学生互相提问的机会,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新教材特别安排了很多请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的解决问题练习题,这类题很具开放性,学生可以提各式各样的问题,只要是在自己认知范围内都可以解答。
我在教学中经常这样组织:让一学生提问,再让这位提问的同学叫他喜欢的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或者先同桌互相提问题,让对方来解答,再叫几组同桌复述他们提问过程,最后评比哪组说的最棒。
同学们每次都是兴趣盎然,心情愉悦的去提问别人。
不知不觉中,锻炼了每一位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一年级教材的解决问题基本上以图画为主,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数学的眼睛去捕捉图画中的数学信息,获取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
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认真审题,或是审题错误。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平时要求学生多叙述题意,比比谁叙述的完整通顺,再评出说的最好的学生,奖励小印章,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学生积极发言,而且还认真听别人说。
这样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能找准数量关系。
例如:在教学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基本结构类型的图画题时,让生明白“︸”表示合起来的总数,标注“?”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两个条件,可以从图中数出来。
数时要有顺序。
然后师示范基本结构的图意句式,再让生模仿老师的句式结构叙述图意。
图文结合题,信息先从文字中获取,缺少的信息从图中查找,问题是一个独立句子,然后让生叙述完整的问题。
再加以点拨,哪个数是总数,哪个数是部分数,从而明确数量关系,利于一般加减法的解决。
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在解决问题的交流过程中,对于自己,或者听者都是有启发意义的,与别人的交流讨论中,会加深理解,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扩展自己的思维视野。
在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非常规性解决的问题和一题多解的问题。
在这类问题学习中,交流讨论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下册第46页例7时: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师: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办呢?生1:我想58里有5个十和8个一,10个串一串,5个十就是5串,还剩8个珠子。
师问全班:有道理吗?生:有。
(此时,没等我问“还有其他想法吗?”)已经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的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老师,可以用减法。
”,我示意他起来说。
生2:“58-10=48,48-10=38,38-10=28,28-10=18,18-10=8…….”此时又有人抢着说:那答案不就是8了吗?(这时,其他学生也露出疑惑的表情。
)师:我们写到黑板上,58-10=48,48-10=38,38-10=28,28-10=18,18-10=8(我忙补充说)师:这个8表示什么?生:还剩8个珠子。
师:那你们看看减了几次10?生:5次。
这样列式能看出穿了几串吗?生:5串。
师:这种方法行不行?生:行。
那我们怎样验证这个答案对不对呢?生:老师,我们串一串不就知道了。
师:行,可是我们现在没这么多珠子?怎么办?生:我们可以在图上圈。
接下来,学生就圈一圈了。
这个过程中,有师生间的交流,有生生间的交流,学生的思维火花正是通过这种交流碰撞而出。
最后得出三种解决方法。
比书上的多出一种。
而且这种方法也为后面学习第78页例5做了铺垫。
学生的创造思维不知不觉就得到了提高。
五、灵活运用教材,合理运用多媒体。
在一年级解决问题的课堂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正确有序呈现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情境中隐含的数量关系。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多媒体生动的动画教学情境,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再由动回到静,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读懂题意,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我运用多媒体把主题图处理成一段动画片放映,让学生叙述看到的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
之后再回到静态的两个图片,即飞来2只白鹅,与飞走3只,在指定两个图片之间,用箭头连接,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用箭头连接的两个图片就表示刚才的动画片过程,让学生观察池中天鹅数量变化,提出能解决的数学问题,直观地为学生解决最后池中还剩几只天鹅这个问题,提供有序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体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这类有箭头连接的图画式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个人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总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是富有很大想象空间的,老师的引导,能指引他们到任何方向。
课堂上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知每一个问题,学生们的想法里到处都有智慧的火花。
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唯有不断的思考与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