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思中越关系的历史发展,总结中国外交政策的得与失

反思中越关系的历史发展,总结中国外交政策的得与失

题目自拟,仅供参考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我国与邻国越南的往事。

人们常坦然地说往事随风。

但国与国之间可没有那么多的随性与高尚。

几千年的文明交流,我们两国之间真可用“唇齿之邦,血泪恩仇”来形容。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对于越南来说,世界各国对于他们的领邦来说都是这样的。

道理很简单,就是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我们中国这自古以来的泱泱大国对于这个道理却显得略有不熟。

这从古代我们就看出很多端倪了。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众多外交实践更是夹杂着许多让人愤慨心寒的景象,其中这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就没有少参演。

越南在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68年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968年直到1885年,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在共同经历了自我民族解放的艰辛道路过程中,1950到1973年可谓是中越蜜月期“同志加兄弟”,新中国与越南联手,抗击法国、美国。

1979到1989年“兄弟”操戈,兵戎相见。

自诩第三军事强国,越南突袭柬埔寨,中国出兵越南,中越关系恶化。

1990至今,邦交正常,摩擦不断,中越南海争端问题最近更是越炒越热。

放眼望去,以现今所谓的大中华地区里,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是和中国没有渊源的。

越南人也是自称为“龙子仙孙”的。

可唯独我们中国充分有并运用了那种柔和的孔子儒家思想。

从中越关系的发展来看,或将眼光推及到之前我们所建立的所有我们大国与其他小国的外交。

我们中国外交政策可以说是深受了我们儒家思想的限制了,乐善好施,失去的多是诸多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以怨报德,得到的却多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经验、教训。

虽然如此,但这也是儒家思想精髓给与我们的机遇。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客观成就是巨大的,我们如今在友好国家的支持下恢复得联合国五大国之一的身份绝不是摆设的。

建交的国家数量想必也是很少人知道确切数字。

在国际各个领域的交流哪里没有中国的身影?不管是扶贫援助,维和反恐,经济合作,科研探讨,中国在外交方面的作为可以说是足量的。

这些都是具体物质上的收获。

之所以国人感到影响力不如美国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力还不强盛,但直接原因则是那种温文尔雅的儒家作风在知识群体的影响所致。

同样如果一再地外交顺利虽会使我们在外交过程中获得很多的有形利益但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国家来说很容易使我们产生骄傲不前的情绪,所以在外交碰壁过程中经验教训上的收获是更具有潜在价值的。

本以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于外国来说这种想法就显的们在外交上单纯了。

回首历史,抗法战争中,胡志明还激动地作诗道“越中友谊深,同志加兄弟”。

在之后的越南战争中,中国更是积极的予以支援。

据统计越南是中国援助最久、数量最大的国家。

25年援越,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援助的一半多。

时光荏苒,国与国却还是遵循着利益的法则,最后沦落到我们兵戎相见。

诸多事件在老百姓的眼里的说法就是“咱们中国以前竟做的是出力不讨好的事”。

可见仁义礼智信的说道在国家外交上很不好用,这是我们在最初“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之后明白的一系列的道理。

现在面临景地的确是很不怡然自得。

而且很多人认为近二十年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非常被动,非常尴尬,无论是什么事,我国总是没前瞻性的眼光。

中国外交部在儒家“和为贵”、“和谐”、“忍”等思想来指导下,不敢主动鲜明地阐明我国的原则立场,不敢主动针峰相对地抨击污蔑歪曲我国外交的言论以求维护我国利益,却等事发后又极力解释说明,躲躲闪闪,结果越描越黑,效果极差,忽视了先入为主的道理。

在南海问题上就是很好的体现,而这之中更是有与越南的千丝万缕的纠葛。

面对各种与外国间的问题,如今我们这种唯唯诺诺被动做法其实是我们在长期的外交活动中得到一个宝贵经验。

那便很早邓小平就提出的“韬光养晦”,这与大多人认为的被动迎敌是本质区别的。

其实我们肯定有很多的措施可以应对问题,但我们国家不愿在还没有发展强大起来就彻底得罪了大大小小的国家,这是不明智的。

在现今长期发展中,我们政府旨在以静制动,暗藏不漏,一切为了维稳。

只有这样中国才会健康地发展经济,增强实力。

以待时机成熟一刻崛起。

而国内很多民众尤其是富裕地区的民众,他们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几十年改革开放成果的迷惑。

殊不知我们的国家内部的不足还有很多。

内部不殷实,外部哪有底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