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琵琶行并序》word教案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琵琶行并序》word教案

琵琶行并序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琵琶行并序》——是本单元“诗从肺腑出”部分的第三篇阅读材料,它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诗歌通过诗人亲身经历,叙写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诗歌“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善于运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外,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精到传神的描摹,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内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难以言说的情感。

同是,诗中一段对音乐的描绘历来为人所称道。

总之,《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佳作。

学生通过对此篇课文的学习,一方面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得到一种情感的陶冶,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一些感悟。

思路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品味诗人描绘音乐的高超技术,欣赏诗人对景物与人物的准确把握,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认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主题,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生活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本节课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例如:播放一段配有琵琶曲的课文朗诵,展示琵琶这种乐器的图片,以及秋天的风景图,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情景。

另外,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课前最好让学生预习准备:1.疏通生字词,熟读《琵琶行并序》。

2.对白居易更进一步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歌行以及诗人白居易的有关知识。

分析鉴赏诗人描摹音乐的片段,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品味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歌构思的巧妙,理解琵琶女与贬谪诗人的内在联系。

3.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的抒情诗非常发达,但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却是凤毛麟角。

在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两首。

北方的代表作是《木兰词》,南方的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

到了唐代中期,有一位诗人竟然一个人就写了两首流传千古的长篇叙事诗,一首是《长恨歌》,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琵琶行并序》。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诗歌导入
记得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背诵过这样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来,我们又学习了这样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大家都知道这位诗人是谁——白居易。

白居易是杜甫、李白之后唐代又一位非常出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白居易另外一首非常著名的诗篇《琵琶行并序》。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最为著名。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并序》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

2.基础积累
浔.阳(xún)湓浦
..口(pén pǔ)轻拢慢捻.(niǎn)水浆迸.(bèng)裂帛.(bó)东船西舫.(fǎng)钿.头云篦.(diàn bì)谪.居(zhé)
呕哑嘲哳
....(ōu yāzhāo zhā)
信息筛选
1.《琵琶行并序》的“行”字的含义。

明确:行,又称“歌”或“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

《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2.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的小序,并思考小序交代的信息,填写表格:
其琴有所感,写下诗篇。

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研究,逐个解决以下问题。

1.诗歌第一段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和怎样的事件?
明确:景色是“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事件是“我”送客,“醉不成欢”忽闻琵琶声。

秋日萧瑟,渲染了一种低沉惨淡的气氛,而别离又增一层愁绪,首段,为全诗定了很好的基调,一种百转千回的情调慢慢弥漫开来。

2.品读诗歌第二段,请说说琵琶女是怎样弹琴的,诗中运用了哪些词来描述她的动作,从这些动作可看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性格和心情。

明确:“始出来”“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挑”。

表现了琵琶初见生人的羞涩踌躇,弹琴时的满怀心事以及技艺的高超娴熟。

3.诗歌第二段在描绘音乐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作比喻,我们可以想像得出这段音乐节奏是怎样的?
明确:“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滑”“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裂帛”。

这段音乐声音由小到大,时而清脆流畅,时而顿挫抑扬,最后突激越热切,一声高音结束。

4.请你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谈谈白居易第二段写音乐有何高明之处,从而被后人如此津津乐道。

明确:(一)运用一系列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

(二)善于刻画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并且使读者感受到音乐饱含一种情感。

(三)善于以景物来烘托情境,如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极好地表现了琵琶女琴声的震撼性,那琵琶声仿佛随着月色铺在水面余音不绝。

5.请根据诗歌第三段,复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盛名一时,过着奢靡浮华的生活,等到年长色衰不得不委身于商人,常常独守空船,倍感凄凉。

(主要请学生来口述,以锻炼他们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2课时
方法点拨
琵琶女身世沦落凄凉,令人同情。

不过,人生的忧伤又岂止这一点?我们一起来看诗歌第四段,看看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齐读。

1.诗人听到琵琶女的弹琴与自诉之后感慨万千是因为什么?请用诗中句子来回答。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2.请根据第四段说说诗人当时正处于什么样的际遇中。

背景: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正式步入了仕途。

36岁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

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元和九年(814)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