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题(共4题,每题10分)1、概括闽台自然条件优势,比较其差异,谈谈你的体会。
答:闽台自然条件优势:1、山岭众多,“东南山国”海拔200米以上山地丘陵地约占85%,主要有两列山脉:武夷山脉,戴云山脉。
挡住北方寒流,无严寒,霜雪少。
2、海岸绵长,,“闽海雄风”。
海岸线三千多公里,全国第二,“弯”125个天良港湾。
3、江河纵横,“闽水泱泱”在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河网密度大,“粗壮”,流量大。
差异:1、黄河流域面积十二倍闽江,流量仅闽江的五分之四。
2、台湾:面积:本岛约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4个岛屿。
台湾岛北通东海,南接南海,亚太地区海、空运交通要道。
地形地貌丰富: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纵谷与海岸,热带、亚热带、温带。
山高坡陡,东西狭而南北长,全岛三分之二的高山林地,丘陵、平台高地、海岸平原及盆地,山脉纵贯南北。
河道源短流急,快速流入海洋。
体会: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深刻感受到闽台自然环境的优势,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生态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奇特多样,植被覆盖率及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最佳的旅居地。
2、文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文化定义的理解。
答: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
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文化定义的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
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主要有精神要素、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及物质产品五大要素。
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是后天习得的,是共有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并且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3、请概述闽台宗教交往的特点与影响。
答:特点:1、时间早,人数多,代表性广。
2、交流形式多样。
3、以朝拜进香为内容的宗教交流与学术研讨会。
4、交流呈不平衡性。
5、闽南语交流让台湾信徒亲上加亲。
影响:1、打破台湾当局阻挠“三通”,推行“戒急用忍”等限制。
2、增加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3、消除了误解,培养了互信,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
4、促进了福建宗教界的公益事业。
5、激发了台湾同胞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6、提升了宗教文化的品质,增强了宗教文化的传承。
7、影响大,接触广,层次高。
4、请你结合当前形势分析闽台宗教交往的作用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答:作用:1、打破台湾当局阻挠“三通”,推行“戒急用忍”等限制。
2、增加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3、消除了误解,培养了互信,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
4、促进了福建宗教界的公益事业。
5、激发了台湾同胞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6、提升了宗教文化的品质,增强了宗教文化的传承。
7、影响大,接触广,层次高。
应注意的若干问题:1、把握闽台宗教的差异,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大同存小异,因势利导,进一步通过宗教交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做好台湾宗教界到福建寻根访祖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寻根为目的的宗教交往。
3、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并解决闽台宗教交往中的问题。
4、既要看到闽台宗教交往中寻根谒祖接通法脉的主流因素,也要注意到隐藏在交往中暗礁和支流,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交往的主动权。
5、为什么台湾民俗那么丰富,如果你去台湾,对哪些风俗感兴趣?为什么?答:一、台湾民俗丰富多彩的原因是:一是大陆民俗活动的翻版和复制,台湾的移民都是从大陆去的,大陆有多少民俗活动,台湾就有多少民俗活动,有的还在传承中不断完善。
二是于无奈之中求平安的思想极为普遍,台湾先民在开拓台湾时,由于条件险恶,有些困难难以预测,有些事情更无法把握,只好求助于神灵及祖先保佑,于是大大地推动了各种民俗活动。
三是心灵慰藉的要求,先民们经过艰苦创业,苦尽甘来,手上有了些钱,他们认为是神灵或祖先护佑,拜了之后心灵才会感到平安。
四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居民开始并不熟热衷介入民俗活动,但别人都加入了,你不加入,万一家中出了事,会被认为是神灵怪罪,也就跟着介入了。
五是不愿浮人好意,特别是一些要收费的民俗活动,左邻右舍都参加了,同事朋友也热衷于此,别人来约,往往不愿拂人好意也就参加了。
六是与经济利益挂钩,特别一些地方举办的各种节,有借此推销本地特产、扩大本地知名度的意义,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①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②地处偏僻的自然环境;③极强的家庭观念。
二、通过学习闽台民俗文化,对台湾的布袋戏、春节、元宵节、台南的“蜂炮”等风俗产生较大兴趣。
之所以喜欢台湾这些民俗,1、感觉像春节走亲访友拜年的风俗,有利于促进亲朋好友的感觉,增进之间的友谊,更加体现中国人一家人的情感,2、其他相关节日风俗,相当部分都很多古老的娱乐项目,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更有力身体健康,同时也陶冶我们的情操,有效把中国的文化元素与我们的生活传承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完善和弘扬,3、我个人觉得台湾的风俗更具人文色彩,把人的现实中无法满足或者存在的隐患给予神灵或者子虚乌有的东西,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慰藉,更好在现实社会中工作,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启迪我们心中要有信仰,风俗就是信仰的现实化,他是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这是我对台湾风俗兴趣的原因所在。
6、诗钟竞咏是怎样产生的?你认为对现代娱乐活动是否有参考价值?答: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1、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
2、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3、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诗钟竞咏对现代娱乐活动具有较大参考价值:1、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2、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3、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4、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
7、列出你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你认为哪些传统美食可以传承和发展?(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答案)答:闽台美食习俗是中华饮食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元素,通过个人的探究,目前我就有所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其中包括传统的习俗主食、肉食、蔬果、器用、好酒、嗜烟、饮宴、嚼槟榔、调味、食人等最具台湾原住民的饮食风俗,但是台湾的饮食风俗也有很多是从大陆移植过来的其中淮、粤、川、鲁这四大菜系在台湾得到发展和完善,台湾名产的的食品如米粉、面线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
我认为大部分从大陆饮食风俗和台湾相结合的,形成一种特有的饮食风俗,备受当今人们喜爱的,是可以长期的发展,同时那些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够带动两个民生建设,丰富我们饮食文化的习俗,我们要取之精华,继续发扬光大,推动闽台美食习俗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8、福建书院有什么特色,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发?(参考《闽台文化探略》)答:福建书院始建于唐,延续到清末。
1、元代前以民办为主,元代开始官府逐渐加强对书院的控制。
2、明代中叶后,以官办为主,逐步取代实际已趋衰亡的儒学,纳入官学系统,民办书院始终绵延不断。
3、明代以前以讲学为主,是宋、明理学家讲学授徒、宣传学术思想和实践他们教育主张的场所。
4、清代,除一部分仍保持教学与切磋学术的传统外,多数成为科举的附庸,以学习八股文写作以应科举为主课。
5、有相当数量与书院性质相似而规模较小的私学和以个人读书为主或数人相聚读书,互为师友,或兼讲学授徒的书堂、书室。
它们互相补充、促进,在官学以外形成另一更具活力的教育组织形式。
6、福建书院的兴起与教育发展是同步的,其在福建教育史和中国书院史的地位不可小觑。
福建书院的发展历程总体上与全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福建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福建书院又有个性化的一面,而且,福建区域内各地书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互有差异。
启发:政府应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风尚。
千方百计吸引和留住优秀师资人才。
对于家族式教育的重视应予保护。
兴建各种学校,开放图书馆或网络、书籍经典共享。
"9、为什么台湾对风水的要求严格?答:1、在两千年的政治控制下,一脉相传,宰制了民族性格的形成积累。
而两千年生活出来的民族性格,也相濡相习,成为常识,回过头去持续强化并支撑风水的宰制。
2、'即有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共同特征,又有具有地域差异的文化特色。
台湾近现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大陆有着较大区别,台湾地区对于传统风水学的保留保留与延续较为完整,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根深蒂固。
3、儒学“开化”台湾,台湾人信仰叶与根的关系,深信风水影响着自身的健康、财运、利益等。
4、台湾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台湾地区各种风水电视节目盛行,风水大师多,处处皆有风水相关的信息。
10、请概括闽台戏曲繁荣的原因。
答:闽台地方戏曲的繁荣,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宗教祭祀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闽台宗教极为发达,庙宇林立,神灵众多,祭祀频繁。
老百姓为祈求神灵赐福,不但要虔诚膜拜,贡献丰盛的祭品,还要“演戏酬神”。
早在南宋,这一传统就已形成。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着名的理学家朱熹知漳州时就发布过《喻俗文》:“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聚敛财物,装弄傀儡。
”到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的学生陈淳针对漳州城乡百戏盛行的情况,上书官府,要求“严禁止绝。
”不但在漳州,而且在福州、泉州、莆田,演戏酬神,也蔚然成风,热闹非凡。
明清以来,这种演戏酬神的风气更盛。
岁时节庆,如元宵、中秋等节日;神诞纪念日,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三月二十二的妈祖诞辰、七月八月做“普度”;祭祖和结婚要演戏,还可以理解,而办丧事也要演戏,频繁的祭祀活动需要演戏,促使剧种发展,戏班剧增,使闽台的戏曲十分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