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2012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试行稿)1 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棉田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越冬虫源基数调查、成虫迁入监测、系统调查、大田普查、预测方法,以及数据汇总、汇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1.2 本规范适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非自然露地越冬区棉田烟粉虱的测报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2.1 烟粉虱若虫分类:1龄和2龄若虫统称低龄若虫,3龄、4龄若虫和伪蛹统称为高龄若虫。
2.2 发生危害期的划分:全年的发生危害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蕾期烟粉虱和花铃期烟粉虱,简称蕾虱和花铃虱。
2.3 百株三叶成虫量(头/百株三叶):指选取一定株数棉花,在每株指定部位选3张叶片,用翻转叶片法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折算成百株三叶成虫量。
2.4 距蔬菜保护地距离:指棉田边缘与蔬菜保护地边缘最近点的直线距离。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分蕾期和花铃期,以百株三叶烟粉虱成虫虫量为指标定发生程度。
发生程度分为5级,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
具体分级指标如下:表1 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4 越冬虫量调查4.1 调查时间在蔬菜保护地揭膜前一周左右调查。
正常年份各棉花揭膜时间,长江流域棉区在4月上中旬;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旬,西北内陆棉区在6月上旬。
4.2 调查地点棉田周边的保护地蔬菜上,重点调查葫芦科、十字花科、豆科、茄科和菊科等蔬菜。
按距离棉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分别调查各类蔬菜保护地,每类保护地调查2个。
4.3 调查方法保护地内蔬菜上随机取5点,每点随机选4株蔬菜,每株分别取上部、中部、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
对叶片着生密集较难区分上、中、下部叶片的蔬菜,可取上、中部嫩叶2张和下部老叶1张,调查烟粉虱虫量。
成虫调查采用翻转叶片法,将叶片轻轻翻转,动作要既轻又快,集中精力迅速目测背面叶片上的大概成虫量,然后仔细查看叶片中的成虫数量,再加上估计已飞走的虫量,计为整个叶片上的成虫数量。
高龄若虫的调查方法,取白纸一张,用刀刻出一个1cm×1cm的正方形小孔。
将白纸上的正方形小孔随机放在叶片背面上,计数正方形小孔中高龄若虫的数量;还要估算叶片面积,算出单片叶片若虫量。
结果记入烟粉虱越冬虫量调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1)。
5 棉田系统调查5.1 成虫迁入棉田时间调查5.1.1 调查时间棉花移栽或定苗后开始,至烟粉虱迁入棉田达始盛期结束,一般为15天左右。
5.1.2 调查地点分别选择距保护地蔬菜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的棉田各1块,作为系统调查田。
5.1.3 调查方法保护地,在系统调查田内,面向蔬菜保护地一侧、距田埂1m左右处悬挂黄板,每块田挂2块黄板,黄板尺寸为20cm×30cm。
黄板悬挂高度为黄板下缘高出棉花冠层10cm。
随着棉花的生长,黄板悬挂高度相应提高,以保持黄板与棉花冠层的相对高度。
黄板5天更换1次,雨后及时更换。
每5天调查1次,观察黄板上诱集的成虫数量。
当成虫迁入数量显著增加,结合历年观测情况,确定成虫迁入棉田的始盛期。
调查结果记入烟粉虱黄板诱集记载表(见附录A表A.2)。
5.2 棉田系统调查5.2.1 调查时间自黄板监测烟粉虱成虫迁入棉田始盛期开始,至9月底结束,每5天调查1次。
晴天NY/T ××××—2012 可选择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调查,阴天可全天调查。
5.2.2 调查地点保护地5.1.2中确定的系统调查田。
5.2.3 调查方法每块田随机取5个点,每点选2株,各株棉花分别取上、中、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
成虫的调查方法同4.3,计算平均百株三叶成虫量。
结果记入烟粉虱棉田虫量系统调查表(见附录A表A.3)。
6 棉田普查6.1 普查时间依据系统调查情况,在棉花蕾期、花铃期依据烟粉虱的发生轻重情况,各普查1-2次,即发生轻时,两个生育期各调查1次;发生重时,两个生育期各调查2次,2次间隔15天。
6.2 普查田块普查对象田应兼顾距离蔬菜保护地不同距离的棉田,普查田块不少于10块。
6.3普查方法每块田选2个点,田边(距田埂2m左右)、田中间各取1个点,每个点随机选2株,各株棉花分别取上、中、下部3张展开叶各1张,调查叶片上成虫数量,计算有虫田块和成虫量,结果记入烟粉虱大田普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4)。
7 预测预报方法7.1 蕾期烟粉虱预报根据烟粉虱越冬虫量、棉田成虫始见期、迁入代虫量、棉田距离越冬保护地蔬菜的距离、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结合6-7月份天气预报(特别是降雨量和温度),对比历年棉花烟粉虱发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发生量预报;根据历期法作防治适期预报。
7.2 花铃期烟粉虱预报根据蕾期棉花烟粉虱发生情况、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结合7-8月天气预报(特别是降雨量),对比历年棉花烟粉虱发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发生量预报;根据历期法作防治适期预报。
8 数据汇总、汇报和参考资料8.1 数据汇总在各项调查结束时,填写“烟粉虱调查资料表册”(见附录A),用于各地留档保存当年烟粉虱发生测报资料。
8.2 数据汇报植保系统内按规定格式、时间和内容汇报的格式填报“烟粉虱模式报表”(见附录B),并采用互用系统等传输工具及时上报。
8.3 参考资料烟粉虱调查和预测所需参考资料有:烟粉虱发生危害规律、烟粉虱形态识别、我国烟粉虱寄主名录、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的形态区别、烟粉虱生命参数参考资料、烟粉虱的年发生世代数计算公式、棉花产量损失率和防治指标(见附录C)。
NY/T ××××—2012 附录A 烟粉虱调查资料表册(规范性附录)表A.1 烟粉虱越冬虫量调查记载表表A.2 烟粉虱黄板诱集记载表表A.3 棉田烟粉虱系统调查记载表表A.4 棉花烟粉虱大田普查记载表附录B 烟粉虱模式报表附录B.1 越冬烟粉虱模式报表汇报日期:5月30日前附录B.2 棉田迁入代烟粉虱模式报表汇报日期:6月20日前NY/T ××××—2012 表B.3 棉花蕾期烟粉虱模式报表表B.4 棉花花铃期烟粉虱模式报表附录C:C.1 烟粉虱发生危害规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又名棉粉虱、甘薯粉虱等。
其对寄主植物的为害主要有3个方面,①直接刺吸植物汁液,使植株弱小;②若虫和成虫分泌的蜜露,诱发植株产生煤污病,严重影响光合作用;③传播植物病毒。
在热带和亚热带,一年可发生11-15代(Azaba等,1971;Bulter等,1983);在我国华南地区一年可发生15代。
由于世代重叠严重,同一时期各种虫态同时存在。
烟粉虱在我国的自然越冬北界分布线为浙江省金华市、江西省南昌市、湖北省仙桃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大约为北纬28°东经115°左右(崔洪莹等,2011)。
我国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大部地区为烟粉虱为非露地越冬区,秋季在大棚等保护设施内越冬。
世界上报道的烟粉虱生物型有24种(Perring,2001),不同的生物型其为害性有明显的差异。
烟粉虱在我国也有A型、B型、Q型等多种不同的生物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生物型也不断演替。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以Q型为主,A型为非优势生物型。
烟粉虱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的发育时间不同,在25℃的条件下,从卵发育到成虫需时间18-30天。
成虫的寿命10-22天,每雌可产卵30-300粒,在合适的寄主植物上平均产卵200粒以上,最高产卵量超过600头。
烟粉虱最适发育温度为26-28℃,此温度下,卵期约5天,若虫期约15天,完成一个世代需19-27天。
相对湿度50%-60%左右有利于烟粉虱种群的增长。
降雨强度愈大,降雨时间愈长,对烟粉虱成虫的冲刷和杀伤作用愈大。
短时间的小阵雨对烟粉虱成虫数量影响不明显,而较长时间的大暴雨过后,叶片背面的烟粉虱成虫则寥寥无几。
C.2烟粉虱形态识别烟粉虱分卵、若虫、蛹、成虫四个虫态。
卵:长梨形,长约0.2 mm,宽为0.1mm,端部有卵柄,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表裂缝中。
卵初产时为白色或淡黄绿色,孵化前为深褐色。
卵多不规则散产在叶背面,少量产在叶正面。
若虫:有4个虫龄。
1龄若虫长0.2-0.4 mm,淡绿色至浅黄色。
初孵若虫椭圆形、扁平,有足和触角,能爬行,腹末端有1对明显的刚毛。
2龄以后足和触角退化。
3龄若虫体长0.50 mm左右,体缘分泌蜡质,固着为害。
4龄若虫,长0.6~0.9 mm,淡NY/T ××××—2012 绿色或黄色,有黄褐色斑纹,椭圆形,后方稍收缩,背面显著隆起。
边缘扁薄或自然下陷,胸气门和尾气门外常有蜡缘饰,在胸气门处呈左右对称。
制片镜检,瓶形孔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部三角形具一对刚毛,管状肛门孔后端有5~7个瘤状突起。
蛹:为伪蛹,蛹壳的背面有长刚毛1-7对或无毛,有1对尾刚毛。
管状孔呈三角形,长大于宽,孔后端有小瘤状突起,孔内缘具不规则齿。
盖瓣近心脏形,覆盖孔口约1/2,舌状器明显伸出于盖瓣之外,呈长匙形,末端具2根刚毛,腹沟清楚,由管状孔后通向腹末,其宽度前后相近。
成虫:复眼黑红色。
雄性体长0.85 mm左右,翅展1.81mm;雌虫体长0.91 mm 左右,翅展2.13mm。
体淡黄色至白色,翅白色无斑点,被有白色蜡粉。
前翅脉1根、不分叉,静止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从上往下可隐约看到腹部背面。
跗节有2爪,中垫狭长如叶片。
雌虫尾端尖形,雄虫为钳状。
C.3 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的形态区别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隶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蜡粉虱属Trialeurodes,我国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也有发生,一年可以完成6~11代,在每年的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发生数量达到高峰期,夏季高温能抑制温室白粉虱的发生。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和温室白粉虱均是重要的多食性农业害虫,可危害蔬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两种粉虱形态相似,生态位部分重叠,在田间容易混淆。
现列出两种粉虱的主要形态差异,供参考。
C.4我国烟粉虱寄主名录烟粉虱为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
1998年报道的寄主超过600种(变种)。
根据国内公开发表文章的统计,我国已记录到烟粉虱寄主植物57科245种。
表我国烟粉虱主要寄主名录NY/T ××××—20121112NY/T ××××—20121314NY/T ××××—2012C.5 烟粉虱生命参数参考资料表1不同温度下烟粉虱卵及若虫历期表2不同虫态烟粉虱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表3不同温度下烟粉虱成虫寿命、产卵量等种群参数m表4不同棉花生育期烟粉虱的发育历期15表5大田棉花上烟粉虱的发育历期表6两种棉花品种烟粉虱的产卵量和雌虫寿命C.6烟粉虱的年发生世代数计算公式根据世代发育有效积温推算烟粉虱的年发生世代数公式如下:N=K/(T-C)其中,N为烟粉虱的年发生世代数,K为烟粉虱的世代发育有效积温,T为烟粉虱发育期间日平均温度,C为烟粉虱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