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述评摘要:张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辩证法大师。
在他的哲学中“动非自外”的内因论、“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和“变著化渐”说是关于辩证法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哲学命题。
本文试图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观点分析张载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并评价其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中地位。
关键词:张载哲学,辩证法,动非自外,一物两体,变著化渐,思想评述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辩证法家。
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体系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枝奇葩,千百年间一直在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史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华。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经过先秦、魏晋,到宋明时期达到了顶峰。
张载在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精深。
特别是他的“动非自外”的内因论,“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和“变著化渐”说,在我国古代辩证法发展史上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一、“动非自外”的内因论张载认为,由气构成的宇宙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状态之中。
充满宇宙的太虚之气在不断地进行着“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式的变化;宇宙变化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于自身内部。
他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氮直’,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
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阳之浊,其盛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偎烬,无非教也。
”1由于太虚之气的不断变化、运动、发展而形成了宇宙万物。
那么气为什么能够不断运动呢?张载提出了“参两”学说。
他指出事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促使的,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的矛盾斗争,即太虚之气中阴阳二气存在着“欲之而不能”的两种对立趋势的相互作用。
“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2“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氮氢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
”3“圜转之物”指日月五星等天体运动。
“莫或使之”“动非自外”都是说事物因其内部存在着矛盾,有自己运动的机制,因而不停地运动,既不需要外力的推动,更不需要人或神的操纵。
就是说“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4这种事物自己运动的思想是很可贵的。
恩格斯说:“因为我们从经验和理论都知道:物质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不能创造的,因而是它们自己的最后原因。
”5当然,张载还没自觉地认识到这种高度,更谈不上有科学的证明,只不过是一种猜测罢了。
张载猜测到了事物内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自己运动,由于事物及其矛盾是永恒不灭的,所以事物的运动也是永远不息、变化不穷的.“天行何偿有息?正以静,有何期程?此动是静中之动,静中之动,动而不穷,又有甚首尾起灭?自有天地以来以迄于今,盖为静而动。
”6气的特性就是运动变化。
这种变化不能人为阻止,若硬加阻止,就必然引起混乱,只有顺应这种发展变化,事物才能永久地存在和发展。
这就是“通其变然后可久,故止则乱也。
”7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万物才在不断更新变化而“变化日新”。
8二、“一物两体”的矛盾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并且“动非自外”。
什么原因致使这些发生呢?在张载看来“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
”9天、地、人皆含有矛盾对立的双方,正是由于各种矛盾的存在才有天、地、人的存在。
各种运动不过是由于矛盾双方的存在,是矛盾双方斗争的表现罢了。
“天地之道,性有日月,寒暑之往来,屈伸、动静两端而已”。
10 “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11“两端”并非绝对对立,而是不可分割地存在统一体中。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12“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13“一”指物质的气是统一体,“两”指朋阳两个方面又成对立物。
“一”中包含着“两”,“两”复归于“一”。
张载认为,事物既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的“两”,又是矛盾双方共属于一统一体中的“一”,“两”与“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没有对立的两端相感,就没有统一体的“一”相合。
即“二端,故有感”。
14同样,没有统一体中的“一”相合,对立的两端相互作用也就不可能存在。
“本一,故能合”。
15“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
16对立面的相感产生矛盾运动。
“有两则须有感,然天之感有何思虑?莫非自然”。
17事物相感的作用是事物自身的矛盾特性决定的,是自然而然的作用。
由于感才致使事物不断变化。
“感”是事物的运动作用,有感必有“应”。
由于感之无穷,所以应之也无穷。
“气有阴阳。
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其散无数,故神之应也无数。
”18 即“感”,“应”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和无穷的变化的动力。
可见,在张载看来“两端”存在于事物自身内部,“一”,“两”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两端”相感相应而使事物变动不居。
三、“变著化渐”说张载还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他看来,事物运动、变化在形式上表现为“渐”和“著”两种。
“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19这两种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彼此交错进行的。
著变引起渐化,便是由粗到细的发展,渐化积成著变,又是由微到显的变化。
“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20阴阳二气就是在进行着“渐”和“著”的运动,著以渐为基础。
在渐化的过程中,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没有破裂,是合一的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由“渐”转“著”,由缓转暴。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21“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亦渐尔”。
22阴阳二气在运动变化中,有著变和渐化的两个阶段。
在显著变化之前,就必须以逐渐变化为基础,经过逐渐变化的积累过程,又会出现显著变化的结果。
事物总是由这两种形式不断交替而发生变化,不断推向前进。
他的这种思想是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的。
从人性方面讲,要达到“知人性”有一由“渐”到“著”即由“微”至“彰”的过程。
“知微知彰,不舍而继其善,然后可以知人性矣”。
23动植物的出生、发展到灭亡,也同样有一由“渐”到“著”的过程。
“动物本诸天,以呼吸为聚散之渐;植物本诸地,以阴阳升降为聚散之渐。
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24;要达到对事物的认识也必须有由“渐”到“著”的过程。
由对个别事物的具体认识逐渐达到事物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
“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25,也就是说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在张载的辩证法思想中还包容这样的思想即“万物皆有理”26,也就是事物的变化有规律可循。
事物的产生、发展有秩有序,所以变而不乱。
“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谓天秩。
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
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
”27 知道了事物的规律,便可按规律行事。
综上所述,张载的辩证法思想是相当丰富的。
不仅承认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而且还看到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自身内部,并且用“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加以解释。
同时,还对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和过程进行了揭示,提出了“变著化渐”说。
这些辩证法思想在当时的厉史条件下是很难得的,也是极其深刻的。
它丰富了以往的辩证法,也为辩证法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历史的局限,其中的许多思想也仅是猜测,仍然没有超出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局限。
注释:1张载.张子正蒙·太和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91页.2、3《张载.张子正蒙·参两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01页、第104页9张载.张子正蒙·大易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98页。
11、12张载.张子正蒙·太和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95页。
13张载.张子正蒙·参两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00页。
14,15,张载.张子正蒙·乾称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236页4,5《自然辩证法》第213页.6《横渠易说·上经·复》第113页。
7《横集易说·下经·既经》第174页。
8、16、30《横渠易说·系辞上》第190页、第206页、第208页。
10《易说·下经·成》第9页.17丹说·上经·观》第107页。
18张载.张子正蒙·乾称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241页。
19易经·上经·乾》第70页。
21、23张载.张子正蒙·神化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15页、第120页。
24、27张载.张子正蒙·动物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25页、第126页.25 《语录上》第312页。
26 《语录中》第321页.(党哥,我用《张载辩证法思想述评_张玉荣》这篇96年的论文作为基础给你拼凑了一篇。
摘要、关键词和开头是我写的,其他都是这篇上抄袭的。
因为张载、恩格斯两边的作品内容都很多,我只是大概知道说什么,所以只能这样给你交工啦。
原论文注释只有页码没有版本等信息,我下载了一个《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对照后补全了一些注释。
但是其它像《自然辩证法》、《张子语录》等要不是学校书的版本太老,要不是就没有。
所以还有好几个注释就麻烦你去图书馆寻找然后补全啦。
格式上也有很多不标准,等你把注释补全后再订正吧。
如果实在没有就把原文删了修改一下。
时间太短了我之前又没有接触过所以效果不太好,抱歉啦。
)。